古墨
今年3月,一部名為《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的英劇,在Netflix平臺驚豔亮相,隨即在全球範圍內引起強烈反響。這部劇以獨特的敘事視角、深刻的社會洞察和“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在各大影視評分網站斬獲驚人高分:爛番茄新鮮度99%,Metacritic專業劇評人綜合打分90,IMDb 8.4,豆瓣8.7。觀影者不僅承認其藝術價值,也認為該片觸及了當代社會最敏感的神經。
《混沌少年時》講述了一個令人不安的故事:13歲的少年傑米·米勒(Jamie Miller),在毫無徵兆下,用刀捅死了同年級的女生凱蒂。然而,這部劇的震撼力,並非來自對暴力場面的渲染,而是通過高度凝練的4集故事,聚焦警局審訊、學校調查、心理評估和家庭崩潰4個主要場景,以近乎解剖學般的精確,層層剖析這起悲劇背後的社會、家庭與個人因素。每一集都像一面棱鏡,折射出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困境。

社交媒體時代帶來的溝通斷裂
在第2集的學校調查場景中,我們看到了當代社會最令人憂心的現象之一:代際之間的溝通徹底斷裂。
當警官盧克(Luke Bascombe)調查兇器去向時,他發現自己完全無法理解學生們的語言體系。他發現,表情符號、網路黑話、“紅藍藥丸”的隱喻、incel(非自願獨身者)亞文化,以及網紅安德魯·泰特(Andrew Tate)的極端男性主義言論,構成了傑米和他的同齡人共同的精神食糧。
青少年在社交媒體上建造自己的世界,用演算法加固的資訊繭房,將自己與上一代的價值觀徹底隔絕。劇中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細節是,當警官詢問學生對“二八法則”(指80%的女性會被20%的男性吸引)的理解時,學生們對答如流,而成年人則一臉茫然。
這種代際間的認知鴻溝,並非自然形成。根據英國校園反網路陰謀論委員會今年2月的報告,儘管多數社交媒體平臺的年齡限制為13歲,但仍有77%的11-12歲兒童使用社交媒體(註1)。當家庭、學校、教會等傳統價值傳遞管道失效時,任何承諾給予歸屬感的極端意識形態,都能輕易佔據少年的心智。
劇中導致傑米走向殺人之路的,正是父母的疏於教養,讓極端意識形態潛入了傑米的心。第4集中,我們看到,傑米的父母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壞家長”——他們沒有虐待孩子,甚至刻意避免了父親童年經歷的暴力教育方式。然而,他們的教養方式存在著更隱蔽,但更致命的問題:只關注兒子是否“讓他們失望”,而非真正關心兒子的靈魂狀態。
傑米的母親認為,兒子一放學就關在房間裡玩電腦,沒混在外面就不會學壞。父親則表示,沒讓子女重蹈自己拳腳相加的童年,就是稱職。
這樣的態度,暴露出當代家庭教育的一個普遍誤區:將“避免錯誤”等同於“正確教養”。如此消極的養育方式,完全忽視了聖經的明確教導:“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
令人深思的是,傑米被捕後,最擔心的居然是“令父親感到失望”,而非傷害了受害者及其家庭。這反映出,他的道德認知已經扭曲。
以父母期待為中心的教育,本質上是隱形的自我中心主義,與基督信仰強調的“捨己付出”背道而馳。當家庭不再是傳遞信仰和價值觀的屬靈共同體,而淪為績效考核單位時,孩子要麼成為滿足父母期待的“產品”,要麼成為反抗這種期待的“次品”——傑米可悲地同時成為了兩者。

在孩子心靈的城邑上,築起牆垣
青少年處於“混沌無知”的塑造期,做父母的此時絕不能糊塗。就像劇中的父母,以為把孩子關在“安全”的房間就萬事大吉,殊不知房間裡那臺連接網路的電腦,正在無聲無息地攻佔孩子的心靈城池。父母對網路使用缺乏監督,無異於放任孩子接觸那些父母絕不會主動帶進家門的不良資訊。
作為青春期孩子的父親,我深知,我們往往只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學習成績,卻忽視他們內心世界的風雲變幻。電子設備確實為學習帶來便利,但若不加以正確引導,網路上那些扭曲的價值觀,就會像野草般在孩子心中瘋長。《箴言》25章28節的警句常在耳畔迴響:“人不制伏自己的心,好像毀壞的城邑沒有牆垣。”作為父母,我們就是要在孩子心靈的城邑上,築起保護的牆垣。
在這個科技巨頭處心積慮,設計讓人上癮產品的時代,培養“制伏己心”的節制力,顯得尤為重要。我始終堅信:只要孩子還在我的屋簷下生活,我就必須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不是要剝奪他們的快樂,而是要培養他們即使在不願意時,也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劇中警官盧克的故事,尤其發人深省。他武斷地認為,兒子不愛上學,所以裝病。他對兒子遭受校園霸淩,渾然不覺。這何嘗不是許多父母的真實寫照?直到最後,他才幡然醒悟,主動邀請兒子共用薯條、共度時光。
這個細節,給了我們重要啟示:真正的教養不在於制定多少規則,而在於是否願意放下身段,走進孩子的世界,傾聽他們內心真實的聲音。只有這樣的用心陪伴,才能彌合兩代人之間的鴻溝,在數字洪流中為孩子的心靈築起堅實的防護牆。
網紅灌輸的有毒男子氣概
第3集的心理評估場景,堪稱全劇最具戲劇張力之處。在逼仄的談話室裡,年輕的女心理醫生,試圖用專業技巧,引導傑米袒露心聲,卻驚恐地發現,在傑米眼中,她已淪為與被害女孩凱蒂同類的“獵物”。傑米如同棋手般,精准地操控著醫生的情緒反應,並為這種心理操控能力而自鳴得意。傑米扭曲的心理,令人毛骨悚然。
傑米的悲劇,不僅在於道德觀念的缺失,更在於其整個價值體系已被網路極端言論重構。被問及殺人動機時,他給出的解釋,令人不寒而慄——凱蒂的拒絕,讓他感到自己“像個失敗者”。他對自我形象的病態維護,使他完全無視他人的生命價值。正如劇中女警官米莎所言,這些年輕人正在被安德魯·泰特式毒雞湯的“屁話”深度洗腦。
這樣的情節並非虛構。近年來,以泰特為代表的網紅,正通過豪車、槍支等符號化意象,與極具煽動性的言論,向全球年輕男性兜售一種扭曲的男子氣概。據《衛報》調查,泰特運營的“奮鬥者大學”,其網路課程(月費49.99美元)的學員中,13歲未成年人不在少數。肯塔基大學社會學副教授梅雷亞德·莫洛尼指出:“中學生正處於探索自我定位與世界認知的關鍵期。安德魯·泰特那種以你為宇宙中心、令其他群體臣服的世界觀,對這類群體具有致命吸引力。”(註2)
泰特所宣揚的價值觀,與基督信仰背道而馳。他公開鼓吹厭女言論,聲稱“女性應該服從男性”。他承認,他只和18、19歲的女孩約會,以便在她們身上“留下印記”(註3)。2022年,他因涉嫌人口販賣和強姦,在羅馬尼亞被捕。
泰特所謂的“成功學”,本質是暴力崇拜、物化女性和世俗成功的組合,精准地收割迷茫的年輕男性群體。如此扭曲的價值體系,恰如劇中傑米心理異化的現實映照,警示著數字時代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的緊迫性。

基督徒父母如何做得更好?
泰特的成功,反映了當今社會對男性身份的混亂定義。世界告訴男性:你的價值,取決於你擁有多少財富、征服多少女性、展現多少支配力。然而聖經卻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欲、眼目的情欲,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約一》2:15-16)泰特的帝國,正是這3樣情欲的縮影——肉體的情欲(性放縱、暴力傾向),眼目的情欲(豪車、奢侈品、外在炫耀),今生的驕傲(自我崇拜、支配他人的快感)。
聖經提醒我們:“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過去,唯獨遵行上帝旨意的,是永遠常存。”(《約一》2:17) 真正的男子氣概,不是由社交媒體上的點贊數,或世俗成就定義的,而是有基督的樣式。許多人誤以為,“男子氣概”就是強壯、冷酷、掌控一切,但耶穌——歷史上最完美的男人——展現的卻是謙卑、捨己、勇敢和溫柔的結合。祂為門徒洗腳(參《約》13:1-17),為罪人代求(參《路》23:34),並以犧牲的愛戰勝罪惡(參《腓》2:5-8)。
基督徒男子氣概的核心,是如何成為基督的門徒。這意味著:勇敢,但不虛張聲勢;有領導力,但不支配他人;愛護女性,而非物化女性。年輕人天生渴望榜樣,而泰特之流正是利用這一需求,灌輸有毒的價值觀。這個世界需要的不是“泰特式偽男子漢”,而是像基督那樣的真男人。
泰特現象的興起,是時代的警示
《混沌少年時》最終呈現的悲劇性結局,令人深思:傑米的父母,陷入“我們應該做得更好”的自責,而社會只能以簡單監禁解決問題。這種現實的無奈和無力,恰恰是該劇令人震撼之處——在世俗的框架內,確實找不到救贖之道。
幸而,基督信仰所提供的,遠不止於道德譴責或法律懲罰類的解決方案,而是指向更深刻的救贖範式:道成肉身的恩典。“祂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腓》2:6-7)這段經文揭示了一個顛覆性的真理:救贖不是居高臨下的審判,而是謙卑的同在。面對像傑米這樣的迷失少年,教會的使命不是簡單地定罪,而是效法基督道成肉身,勇敢進入他們的混沌世界。
這要求我們既要理解他們的孤獨與憤怒,又要持守真理與盼望。這樣的介入,需要極大的屬靈智慧,意味著要打破數字時代的資訊繭房,用當代青少年能理解的語言,重述永恆的福音;意味著基督徒家庭教育要超越“避免犯錯”的消極防禦,積極塑造基於聖經的世界觀。
教會亦必須積極地對此做出回應。男性成年人領袖要主動承擔屬靈責任,不回避與年輕人探討“何為真正的男子氣概”等重要議題;提供活的見證而非教條,讓年輕人看到在家庭、職場和教會中,活出基督樣式的真實榜樣;不是譴責、論斷,而是向迷茫的年輕一代,展示在基督裡那美善的身份與使命。
泰特現象的興起,是時代的警示:當教會放棄定義男性氣質的權柄時,世界就會用扭曲的價值觀來填補這個真空。
聖經早已給出終極答案——真正的男子氣概,不在於世俗的征服與佔有,而在於效法基督捨己的愛。在這個價值觀混亂的時代,教會必須勇敢地活出這個真理,成為迷失者回歸的燈塔。
註:
1. 參考https://counteringconspiracies.publicfirst.co.uk/Commission_into_Countering_Online_Conspiracies_in_Schools.pdf
2. https://mp.weixin.qq.com/s/nm4Q9TGeLYhHB_k5y-Hx6g
3.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22/aug/06/andrew-tate-violent-misogynistic-world-of-tiktok-new-star
作者是大陸傳道人,畢業於音樂學專業。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