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角落(姜洋)

本文原刊于《舉目》60期

姜洋

“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壹》3:18)

一、經歷

         筆者成為基督徒已有10年了。在2011年,終於第一次外出發放福音小冊子。

         我們教會的一位弟兄,來自於南卡羅來納州的小鎮蘭卡斯特(Lancaster)。該小鎮距離我們近2個小時的車程。據這位弟兄介紹,該小鎮上的教會,沒有一家在本地有發放福音小冊子的事工。

          經過禱告和商議之後,我們教會決定到該小鎮去發放福音小冊子。發放的對象主要是低收入者,包括老年人,還有以墨西哥人、黑人為主的一些貧困社區。

         我們一行6人,在清晨6:30啟程。將近上午9時,來到了蘭卡斯特。依據Chris弟兄事先檢索好的地圖,我們開始發放福音小冊子。為了安全和方便考慮,我 們兩人一組。按照美國的法律,沒有付郵資的郵件是不能放進信箱的,但是可以夾在門上,或者直接送到收信人的手上。從上午9點鐘開始,到下午3點鐘離開,在 這6個小時期間,我們這樣發放了約1000份英文和西班牙文福音小冊子。

        與那些遠赴重洋的傳道相比,我們這次實在是算不了什麼。然而對我而言,這絕對是一次不尋常的經歷。我記錄下感受和反思,願與弟兄姐妹分享。

二、感受

1. 看到真實的貧窮

         這是筆者第一次,這麼近距離地接觸居住在如此簡陋,甚至可以說是“被遺忘的角落”裡的人群。

         房屋簡陋,設施匱乏,甚至沒有路燈。所謂的路,只是因為“走的人多了,而成為了路”。衛生環境極差,垃圾隨處可見,氣味難聞。

        在這樣的社區裡,三三兩兩在屋外或站或坐的居民,看到我們一行人,有的麻木,有的好奇,有的警覺。從他們的目光和臉上,很少能夠讀出喜悅和朝氣。置身這樣的環境,你會覺得自己完全是異類,像來自另外一個高度發展的星球。

       他們的境遇,可能有外部原因,也可能是自身的問題所導致。但是,不論原因如何,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他們需要幫助。

       也許,在許多人眼中,他們並不是可愛的人。然而,在主耶穌的心目中,他們與你我一樣,都是主耶穌的寶貝。

       你我所需要做的,就是盡自己所能,獻上愛心,讓他們知道,在這個以追求自我享受和個人利益至上的社會中,還是有人願意關心他們、愛護他們、祝福他們,盼望他們得救。

        佈道家司布真在《如何保持熱心》一文中寫道:“不管在什麼地方敬拜,都要讓自己熟悉那個地方的貧窮、無知、人沉迷酗酒的光景。如果可能,和一位城市宣教士去 到最貧窮的地方,你就要看到那使你震驚的事情,親眼看到災病,這要使你迫切向人表明醫治的方法。”的確如此。這次事工就喚醒了我沈沉睡的愛心。

2. 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在參與這次事工之前,我並沒有強烈的意願要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關心一下自己不認識的人。這次意想不到的“走出去”,使我清楚地意識到,以往的各種“理由”,並不是我走不出去的真實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我的內心並不願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我讀過《誰動了我的乳酪》這書,我覺得自己就像書中的小矮人唧唧和哼哼,習慣了自己的舒適的小窩,擔心走出小窩後的恐懼和徬徨。 對我而言,家庭和教會就是我小窩,讓我感到舒適、沒有危機感。

        這次意外的事工,使我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區”,有了嶄新的體驗。我在陌生的環境中,面對不熟悉的人,發放福音小冊子、傳福音,我感到過不安、不舒服。所以我 把小冊子夾在門上後,就希望快速離開,生怕被人發現,不知如何應對。當我意識到自己所做的,是多麼有意義時,心就漸漸地平穩下來,有幹勁了。

        其實,仔細想想,過去。我們也曾多次離開自己的“舒適區”。例如,上大學、結婚、出國。就是這些經歷,成就了今日的我們。

        近日,筆者讀到了一篇題為《基督徒豈可只是一道風景線》的文章。作者鼓勵基督徒走出自己的條條框框,不僅僅要聽主道,更要行主道。確實,基督徒如果願意傳播基督耶穌的慈愛和大好的福音,就當走出自己的“舒適區”,為主耶穌做更美好的見證。

3. 學習滿足和感恩

          看到那些與垃圾為伍的人,聽到寄居在公寓中的老人的長吁短嘆,我突然意識到,我是多麼的富有﹗我有幸福的家庭,生活在乾淨、友善的社區,還有穩定的收入。可是,我依然對生活不滿意,時不時地有懷才不遇之感,覺得還可以生活得更滋潤、更瀟灑一些。

          也許是生活在安逸中久了,心裡的感恩漸漸地麻木了,反倒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世俗觀念,佔據了我的心靈,支配著我的一言一行。

         這次事工中的所見所聞,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愚昧。我問自己:我的信仰是真實的嗎?如果是,為什麼我還會抱怨自己著裝還不夠體面,房子還不夠豪華,車子還不夠氣派呢?

        哈羅德(戴爾‧卡耐基的演講經紀人。編註)說:我曾經十分沮喪,因為我沒有鞋子。可是就在街上,我遇到了沒有腳的人。學習滿足和感恩,是不容易的,但絕對是我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 這次事工給了我學習的機會,我會終生不忘。

4. 心與心的互動

         筆者剛開始發小冊子的時候,心裡有些擔心,對於那些人和他們的生活環境,有抵觸心理。只把發放小冊子作為一項任務,希望儘快完成、離開。

         可是發著發著,我對他們多了一些同情,心底多了一些與他們交談的衝動。當我遞上福音小冊子,開始說一些問候的話的時候,出乎我的意料,他們都給予了積極的回應。

          從他們的臉部表情的轉變,我可以感受到他們內心的反應。無論是不懂英文的墨西哥人,還是在路邊閒逛的黑人,他們對於友善的舉動和善意的邀請,都回報以友善。這使得我與他們的距離拉近了。

         我更意識到,發放小冊子是一個心與心交流的過程。要想幫助對方,首先要用心去接近對方,用真誠去打動對方,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愛。“心靈是相通的”,這句話用在這裡,再恰當不過了。

        有幾個場景很值得我回味:

          其一,一位黑人朋友正在割草。當我們把福音小冊子送到他手中後,他一邊割草,一邊讀小冊子,還不時向我們招手。

         其二,我把小冊子夾在一扇房門上,正準備離開時,注意到門前的搖椅上放著一本攤開的聖經。此時門開了,一位老人家走出來,拾起掉在地上的小冊子,看了一眼,然後面帶微笑地對我說:“謝謝你,願上帝祝福你們(Thank you, God bless you)﹗”

        當我看到這些,我意識到,關心別人是一件喜樂的事。我們做基督徒分內之事,不圖名,不圖利,無私心雜念,內心就會充滿喜樂和平安。原本,我們在每日的世俗誘惑中掙扎,現在能夠享受這樣的自由和解脫,難道不是幸事嗎?

5. 把握機會最重要

          在發放福音小冊子的過程中,筆者注意到,這個小城教堂林立。可是,筆者與當地一些居民談話後卻發現,本地沒有任何一家教會做過類似的事工。這也驗證了我們教會中那位弟兄的話,證明了我們這次的決定是正確的、必要的。

          當地為什麼沒有類似的事工,筆者有些不解。也許是教會的事工方向決定的吧?我們沒有必要深究。然而,就實地觀察,這些地區基督信仰的傳播的確很匱乏,而居住 在這些地區的人,對於福音、對於善意的幫助卻非常渴望。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福音工場,給我們進一步的事工提供了機會──無論我們在這裡的事工是“雪中送 炭”,還是“錦上添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把握“榮神益人”的機會,盡基督徒的本分。

6. 勤懇、認真的態度

         我們一行6人,除我之外,都是美國人。他們勤懇、認真的態度,著實讓我吃驚不小。

         在蘭卡斯特的6個小時,我們6個人,共喝掉了48瓶礦泉水。為了節省時間,走訪更多的人,大家都是在車上吃自備的簡易午餐。在這6個小時中間,他們不放棄任 何傳福音的機會。見到路上有行人,他們也會停下車,走過去,遞上一份福音小冊子,獻上一句問候。從這種積極的行為中,我可以看出他們對於傳福音的強烈渴望。

         有幾位弟兄,都是挺著美國式的將軍肚。在烈日下行走,真的是一種煎熬。但是,他們絲毫沒有偷懶,更沒有抱怨。他們帶著真誠的微笑,不停地走動、發放小冊子。

         他們對於傳福音的執著,讓我敬佩。願意在週末出來,放棄了自己的休息時間,做如此的體力活,首先就反映出熱心服事的態度,也是有愛心的體現。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見證了基督信仰的真實和美善。

三、反思

1. 明確目標,有的放矢

          我剛剛加入這個教會沒有多久,不太熟悉這個教會的具體事工。對於這次事工,我有一些疑問:這次事工或者說這類事工的目的是什麼? 僅僅為了發幾本小冊子嗎? 我們到底能為這些人做什麼具體的事情、提供什麼具體的幫助?後續工作如何開展?

         在去蘭卡斯特的路上,我與牧師簡單地聊了一下這次事工的目的和後續跟進。牧師也沒有很明確的計劃,沒有思考過後續工作。如果真的有人打電話來尋求幫助,我們該怎麼辦?僅憑我們教會現有的人力、物力,根本沒有能力常常驅車近2個小時,為人提供幫助、傳講福音。

        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和詳盡的計劃,當實際問題出現時,我們會手忙腳亂,甚至好心幫倒忙。當然,我們也不太可能制定出一個完美、詳盡的計 劃,處處考慮周全,不過一定要有整體的考慮,做到心中有數,知道我們可能做什麼,誰來做、如何做。但願我們有更多的反思,有更多、更有意義的作為。

2. 聯合事工,事半功倍

          這次事工,是我們教會的獨立行動,沒有其他教會或福音機構參與,包括當地福音機構。在開車尋找發放小冊子的地點的過程中,因為不熟悉當地的路線,我們走了很多的冤枉路,浪費了很多時間。

          就我們這次事工本身而言,動機是純正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計劃並不很周密。從有效性的角度考慮,如果能夠聯合當地志同道合的教會或福音機構,一同事工,是 更明智之舉,既增加了可行性、持續性,也可使跟進事工成為可能。而且我們所攜帶的福音小冊子,也會更有針對性,傳福音的效果會更好。

          題外話,就筆者觀察和瞭解,筆者所在地的教會似乎不太熱衷於聯合其他教會,一同事工。曾聽說,有的教會擔心別的教會“搶人”。原因究竟如何,筆者不得而知,也就不妄加臆斷了。

3. 拯救靈魂,關心生活

         這次事工,只是發放福音小冊子。筆者認為,以後還可以發放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這並不是奢求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而是要藉助這些物資,傳達關愛,使他們感受到,主耶穌不僅僅關心他們的靈魂,也關心他們的生活;希望他們知道,在上帝眼中,他們不是棄兒,而是寶貝。

         祂不要我們像偽善者一樣,只會對受傷的人說:“你平平安安地去吧﹗”祂希望我們像好撒瑪利亞人一樣,向流血倒地的人伸出援手﹗

         在關心和幫助人的時候,我們也要小心,不要有功利傾向──我幫助你,就是希望你能成為基督徒,否則就沒有必要幫你。

         記得幾年前,在一個福音營的分組討論中,我們幾個年輕的基督徒,因為迫切希望那幾位慕道友決志信主,就不斷敦促他們。見到他們沒有任何反應,我們有些急了, 展開了車輪戰:“你們聽了這麼長時間的信息了,怎麼還不信主呢?”“你們也看見了,我們基督徒一直多麼熱心的幫助你們﹗基督信仰這麼好,你們怎麼還不相信 呢?”

         在我們的狂轟濫炸下,一位女慕道友終於承受不住了,號啕大哭。我們幾個基督徒一下子不知所措。現場十分尷尬。

         那次經歷使我認識到,基督徒要做好事、幫助別人,一定要出於真誠和純粹的愛心,不要有任何附加的或隱含的條件,不可要求回報。特別是,不可以功利之心,把愛當 成工具,把幫助別人當作傳福音的手段,要求對方以接受基督信仰作為回報。否則,不僅基督徒自己會失望,福音朋友也會懷疑基督徒的品質,甚至否定基督信仰。

4. 有愛心,更要有行動

         “我會為你的困難禱告的﹗”這是我們基督徒對於有需要的人的常見回答。當然,為有需要的人禱告是必須的,但是僅僅這樣,還是不夠的。筆者曾讀過一個小故事:

         有一位熱心的富人,常在家中舉行家庭禮拜,帶家人讀聖經、禱告。有一次,他情詞迫切地祈求上帝,照顧他不幸的鄰居,免於挨餓受凍。他禱告完,站起來的時候,他的小女兒對他說:“爸爸﹗用不著祈求上帝幫忙啊﹗”“哦,為什麼?”“你就可以幫助她們,讓他們不必挨餓受凍啊﹗”

          小孩子的純真是一面鏡子,照出我們這些所謂敬虔基督徒的虛偽的一面。

          愛心和行動,是互相促進的。以我為例,我注意到,當我自己看見有人需要幫助,而我卻只給予口頭上的安慰,並無實際行動時,我那顆所謂的愛心就會慢慢冷淡,到 後來甚至連句安慰的話都懶得說了。而當我積極地幫助有需要的人,我的愛心也會更加豐富,我會更主動,甚至幫助別人成為一種本能。

          不難看出,如果不去幫助別人,愛心就形成不了,也就享受不到幫助人的快樂。沒有了愛心,自然也不會真心地幫助有需要的人。

結語

          筆者並不是說,基督徒只有走出去,才算真正傳福音。只要你真心願意服事,並且有實際的行動,那麼不論你是在教會中,還是在家庭裡,抑或在職場上,都能榮神益人。你的行為,若是出自真誠的目的和生命自然的流露,你所做的美好見證,大家都看得到。

          一位牧者說得好:“基督徒若沒有實力與內涵,再好的方法也無法將福音有效並持續地傳揚出去。唯有在日常生活中,很踏實地遵行聖經真理,活出基督的信仰,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讓教會興旺的方法。”話語簡單明瞭,其中的意境卻值得我們咀嚼、回味。

作者來自遼寧,現居美國北卡州,從事腦功能方面的研究工作。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