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y 2013

  • 世事沧桑,我们从20世纪60年代跨入了21世纪,然而学生时代所打下的属灵根基--以圣经为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为主而活、事主为荣”的心志和生活方式,使我们靠上帝恩典,至今仍能坚守在上帝所给的位份上。

    阅读全文…

  •     如何感受上帝的爱 这是今天妻子转给我的问题,来自中国唐山的一位慕道友。 先打一个比方。一个摇篮里的婴孩如何感受父母的爱?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对自己婴孩期的记忆少之又少。这显然不是因为当时父母的爱太少,乃是因为我们对父母之爱体会理解与存储回顾的机能还不够成熟老练。后来长大了,我们越来越多地经历并刻骨铭心地记住了父母的爱。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呵护,对我们必要的管教,对我们苦口婆心的忠告,都是父母之爱的一部分。 同样,我们对上帝的爱,也可以寻着这个思路来体会。人类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繁衍不止,无不出于上帝起初精心美好的设计与创造,轮到我们出场,透过我们的父母,体会天父上帝的爱。我们儿时的摇篮,放在温暖的住房里。上帝创造的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大摇篮。上帝把太阳这个巨型核反应堆,悬挂在大约九千六百万英里远的天边,配合大气保护圈,给予我们足够的温暖与能源。而上帝特设的绿色植物跨国公司,以平均每秒生产上万吨碳水化合物的超产高速,为地上的活物提供瓜果菜蔬为养生之粮,植被木材为安居之巢。上帝更使用全球洋海巨型蒸馏方法,使水变云,又用大小适中的无线重力,拉扯白云如放风筝,风行天下,热冷空气相遇,凝结成纯净的水珠或雪粒,回馈大地,滋润生灵。这是上帝伟大创造之厚爱。我们对天文地理生命科学知道得越多,感恩的心就越大。 上帝的爱更是表现在救赎之恩里。人类从恩典中堕落后,就跟随恶者集体出走,远离天父,流浪在罪恶谷与死亡山里。我们都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与罪姘居,自甘沉沦。但上帝不离不弃的爱,始终没有离开人类。上帝打发自己的独生子耶稣基督,降落凡尘,成为十字架上代罪的羔羊,呼唤浪子,回返父家,得享永生之福。这是不惜一切代价的牺牲大爱。我们蒙恩的罪人,每每思念十架大爱,内心无不感激之至。 上帝还赐给我们父母之爱,兄弟姐妹朋友之谊,夫妻儿女之情。总而言之,天地万有,十字宝架,世上亲情,无不述说上帝对我们在在之爱。上帝的爱,如空气之弥漫,无影无踪,无色无味,无时无刻不在环绕着我们。我们生命的每一波脉搏,每一次呼吸,每一声感恩祈祷,都在见证上帝爱的真实。

    阅读全文…

  • 2013.05.21

          “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腓》3:8)       当我们孤单、害病、受痛、失业的时候, 我们常想是不能被上帝使用的。可是,我们若能忍耐、降服,我们在痛苦中,必有更大、更有用的事奉,远超过我们自己所想的。

    阅读全文…

  • 2013.05.20

          “有抹大拉的马利亚、和那个马利亚在那里、对着坟墓坐着。”(《太》27:61)。       盲目的悲哀,其实是无比的愚蠢。我们认为死亡的地方,有我们的救世主在那里。希望似乎终了,却是丰富收获的开始。黑暗最浓重的时候,却是光明即将涌现了。

    阅读全文…

  • 2013.05.17

          “信…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来》11:1)       真信心就是把事情交给上帝,以后就让它去了,上帝就成全。如果我们已把肩上的重担交给了别人,我们岂非完全轻松了吗?如果再从上帝那里取了回来,显然就没有交给上帝。

    阅读全文…

  •     “传统”的杀伤力 5月初,在肯德基州一个5岁的男孩因玩枪走火,射杀了他2岁的妹妹。不可思议的是,这个男孩玩的竟是他自己的枪,是不久前他父母作为礼物送给他的;而且是枪行专为儿童特制的步枪(Crickett rifle)。这种枪的扳机很小,适合于小孩子的手。 送枪给小孩子在美国曾经很普遍,我的一位60几岁的同事在8岁生日的时候就得到他的第一支枪。不少父母至今仍然非常骄傲地把“承担力、勇气、责任感”的培养归功于这一类相当悠久的“传统”。即便出了这样的不幸,这个肯德基社区的人们仍拒绝“换位思考”,坚持这个送枪的传统是绝不会停止的。 无可否认,很多传统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价值,因社会、文化的原因而被人特别拥戴。然而时过境迁,如果对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传统仍竭力维系,我想,这可能更多折射出人内心的某种脆弱和缺乏安全感了。 在如今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如何处理传统的问题,成为教会的一大挑战。坦率地讲,今天在北美的教会和信徒,常常被人认定是“保守和维系传统”的代表(甚至我们自己也这样认为)。好的传统的确应该被保存,然而这不应当是教会的形象。使徒时代的初期教会和近代历史上许多的教会,曾经给人带来巨变,又同时驱动社会改变,这种为福音大能所驱动的突破力是我们极需要的。 很多年前,有一个教会守主餐的时候就产生纷争,因为老一代的信徒坚持只许用一个公用的大杯子传递分杯,原因是这是当时主耶稣设立主餐的方式。当一种方式、传统被认定为“讨主喜悦,最合神心意”的方式的时候,这种“传统”就被圣化为“正统”。在教会的敬拜、聚会和教导的许多方式上,这类被正统化的禁区仍然不少,也使得有些误入禁区的人伤痕累累。 再一个例子就是中文圣经新的译本的使用。当各教会在积极地筹画向E时代,被网络语言浸泡的90后的新一代传福音的时候,我们却仍然使用百年不变的译本。不错,上帝的话有能力,可以跨越文字的局限。但是,上帝的话同时也需要是道成肉身的,与时代连接,成为易读、易懂的文字。 诚然,教会需要持守亘古不变的真理,然而真理和属灵生命的传承,不是传统的方式的持续。如同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传统不应成为活泼的属灵生命的约束、甚至是禁锢。教会需要在对传统的突破上有勇气,甚至可以成为时代的见证,因为教会也承担著文化更新的使命,使福音的种子有更新的文化作为土壤而广传。

    阅读全文…

  • 2013.05.16

          “我虽行在患难中,祢必将我救活。”(《诗》138:7)       虽然祂的答应延搁了许久,虽然我们还需在患难中继续受逼迫,但是患难的中心,是祂施行拯救的地方,不是祂误事的地方。信徒们为什么这样绝望呢?

    阅读全文…

  • 走过古老的从前 作者:陈庆真 繁体版:[海外校园机构]出版 简体版:团结出版社 圣经考古乃是将古代历史中与圣经记载有关的文物,以科学方法将其挖掘、解读、评论、分析并发表。考古学家也是历史家,只是他们对圣经的兴趣,超越了文字,且是亲身到野外实地勘察挖掘。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增加了我们读经时多一度思维的亮光。 这本书是编自2004年6月陈庆真老师的《亚伯拉罕以前的肥沃月弯》,在《海外校园》杂志首次刊出,随及2004年9月起在《举目》开辟了“圣经考古”专栏,前后6年,此专栏一直受到极多读者的喜爱。 作者提及她写此书的动机,是受到一位来自国内的访问学者的刺激,声称圣经是“神话故事”!为了証实圣经历史的可靠性,为了証明圣经不是“神话故事”,遂在她退休后,积极地收集考古资料。作者卯足了劲,从《创世记》开始,写至教会建造。 坊间所见圣经考古方面的书,大多为英文,即使有中文,也大多是翻译的。这是一本华人自己写的有关圣经考古的书,资料新颖,文笔顺畅,内附许多珍贵的图片,是一本极有价值的护教书。

    阅读全文…

  • 与乌龟有约——在母亲节前夕 在一个会议中,我留意到一位安静、但观察力敏锐又冷静的80后。会后,我们有机会聊聊,就决定请他写篇 “小海龟的宣教梦”。 文章来了,很不错,果然点出一些中国教会,在传统观念中的盲点。文章在登记后,要给其他编辑过目、审阅。然后,修改成印刷的格式,再经过数次改稿和校对…..最后是选图片。 图片具有多重目的:呼应文章内容、吸引读者注意、美观版面、增加阅读趣味、以及舒缓大片文字所带来的视觉压力,等等。而此文顾及版权,一时找不到海龟的照片;那么,来张乌龟的特写如何? 母亲节前夕,我打了几个电话给一个朋友,他关机。这人养了只乌龟,擅摄影,有个很棒的单反与很酷的镜头。两、三天前发了个短信给他,一直没回音。我只好发电邮,还给他女友留言,堪称全面搜寻,就只差没找牧师帮忙了。结果他立即回信:1. 短信没收到。2.正闭关、全力预备第二天的成人主日学中。 这可怎么办?脑中灵光乍现——另一位朋友的儿子,好像3年前也养过乌龟。不知男孩离家上大学后,乌龟是否还在?终于联络到在外面与家人餐叙的朋友,她告诉我,乌龟还在,可以自己去她家后院找。 这天特别热,阳光炙烈。我戴着墨镜,拎着相机和橡皮手套。溜进朋友家的后院,先仔细凝视水泥地上的一个玻璃鱼缸,见浑浊的泥水中,只有几只颜色难辨的死虫…..正要放弃的时候,注意到院中一角,有个废弃的水缸。我走进一看,不得了,两只巴掌大的巴西乌龟,正在水中浮木上晒太阳。一见我,立即敏捷地钻进水里。 我看着浓浊、墨绿的水色,深吸一口气,将相机谨慎摆好。再套上手套,小心翼翼地伸进水中摸索,一方面在猜:乌龟会不会咬我?试了几回,从谨慎到大胆,终于让我摸出了一只乌龟。放在太阳下,然后艰难地扯下手套,拿起相机,趁乌龟从龟壳里伸出脑袋,还没来得及快速爬到阴影里照相。试了几个来回,又怕弄脏相机,又怕乌龟爬走,又担心自己被后院凌乱的桌椅绊倒,还忧虑会热坏乌龟,搞得我汗流浃背,墨镜上全是雾气。 还好,回家看照片,效果很满意——长镜头照出来的乌龟,看起来像是在凝神思索:深沉、困惑,而仍有向往。 把乌龟放回水缸,离开朋友家前,注意到她家的批把树,已经累累结满金黄色的果实了。

    阅读全文…

  • 2013.05.15

           “祂知道我所行的路。”(《伯》23:10)          信徒哪!这是何等靠得住的事实!你的路──不管是曲直、宽窄、崎岖、平坦──祂都知道。祂指导我们的脚步,人们认为上帝离我们很远的时候,祂却最接近我们。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