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主題文章

  •   捐腎者 在巴拿馬參加華福主辦的泛美宣教大會時,遇到一位姐妹,她來參加我的文字講座。 這位女士身材瘦削,臉上總是因為笑容而放光。她告訴我,目前平均約半年住加拿大,替一個宣教機構工作,另外半年住巴拿馬,在一個神學院中服事。 這次會議是借用一個大型的旅館。旅館的建築圍繞著一個極為漂亮的游泳池。我們每天數次,揮汗繞過游泳池,去參加各種聚會和吃飯。終於到了最後一天,有一兩小時的空檔,讓我們這些帶了泳衣的人,可以下池鬆弛一下。我注意到這位姐妹,她抬著頭,熟練地在水里來回和聊天,毫不見疲態。 我問她,是不是身體很好,常常鍛煉?她愣了一下,彷彿重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她略微遲疑後回答:“是啊,我好像一直都蠻健康的。”然後她很興奮地問我:“你猜我幾歲?”答案是:72! 她告訴我,她從未結過婚,但也不算是“單身”,因為她一直有主內同伴,彼此照顧。她還告訴我,她曾將一顆腎,捐給了一位牧師。 我當時驚異地有點反應不過來:一位精神爍耀、喜樂充滿的“耆老”,卻是一位單身生活豐富,大方捐出一顆腎的在職宣教士? 透過媒體,每一天,我們可看到許多悲慘的、不公的、令人氣餒的,或令人毛骨聳然的報導;但同時,也有許多基督徒在默默見證上帝的恩典和大能。我們需要有人來記錄、傳揚這些故事,給世界、甚至也給主內的肢體,更多的光亮、鼓勵與希望。 註:附圖是在巴拿馬聚會時,借用的酒店游泳池,當地基督徒有很好的職場見證,建立良好的社會關係。酒店泳池內常有其他住客歡樂地隨音樂沉浮,我們卻多半只能望水興嘆。

    閲讀全文…

  • 1970年代的一首流行歌“It Never Rains in Southern California”,描寫流落南加州街頭的尋夢客,失業、慌張、尊嚴掃地、無人關愛、三餐不繼、無家可歸……他們聽說南加州從來不下雨,哪知這兒的冬雨傾盆!

    閲讀全文…

  •   19世紀中葉,清廷統治下的中國和工業革命後的英美,都同樣面臨歷史的轉折期;人心思變,社會改革勢在必行。

    閲讀全文…

  •        關懷社會,是敬拜上帝自然的反應,不僅在摩西五經中,有清楚的教導(參《出》22:25;23:11;《利》19:10;23:22,等等)同時,從上帝的公義來看,那“塞耳不聽窮人哀求的,他將來呼籲也不蒙應允。”(《箴》21:13) 本期許宏度說明,社會關懷是當今基督教一大重要議題。他從社會關懷的定義與聖經的基礎出發,來探討基督徒缺乏參與社會關懷的因由,以及實際參與的原則。蘇文峰則以19世紀中葉,天平天國的社會改革,對照英美社會的改革,認為投入社會關懷的人,需要對罪的痛惡和悔改,對上帝公義的認識和順服,有牧人般的慈悲憐憫,和被聖靈充滿的豐盛能源。         在實踐上,林秋如暢談他們的教會,如何從少數個人的經驗,發展到全教會的投入。在對流浪漢4個月的接待中,參與者聆聽客人的故事,接近困苦無依的傷心人,更貼近耶穌基督的心。唐雅雯的教會,關心地震災民有數年之久,後來乾脆“走出”教會的牆,由教會任法人代表,另成立關懷協會,全力投入愛心行動,幫助人們脫離心靈的貧窮。快手筆則廣泛地介紹溫州的基督徒,過去如何在吸毒者、聾啞人、肢殘人和孤兒中工作。         而談妮卻從阿威的故事中,看到社會關懷是基督生命本質的流露,能出人意料地影響生命,讓孤兒阿威獲得重生,且在哈佛醫科畢業後,也自然地承傳了對生命和社會的關懷。王林則提醒我們,在關懷社會的貧苦時,別忘了關懷教會中,有些工人在現實上緊迫的需要。        最後,姜洋點出,要有效地“愛人”,必須同時平衡地“愛己”,才能榮神益人。

    閲讀全文…

  • 上述第二個例子已經聽過不少,對許多華人父母而言,孩子是我的,要打要罵隨我便;我要他往東,他不得往西;我要他學醫,他不能學文;我要他娶/嫁何人,他不能拂我意……然而到了受基督教深厚影響的美國,這類想法或做法,往往行不通,要嘛就觸法甚或吃上官司。

    閲讀全文…

  • 世事滄桑,我們從20世紀60年代跨入了21世紀,然而學生時代所打下的屬靈根基--以聖經為本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以“為主而活、事主為榮”的心志和生活方式,使我們靠上帝恩典,至今仍能堅守在上帝所給的位份上。

    閲讀全文…

  • 與烏龜有約——在母親節前夕 在一個會議中,我留意到一位安靜、但觀察力敏銳又冷靜的80後。會後,我們有機會聊聊,就決定請他寫篇 “小海龜的宣教夢”。 文章來了,很不錯,果然點出一些中國教會,在傳統觀念中的盲點。文章在登記後,要給其他編輯過目、審閱。然後,修改成印刷的格式,再經過數次改稿和校對…..最後是選圖片。 圖片具有多重目的:呼應文章內容、吸引讀者注意、美觀版面、增加閱讀趣味、以及舒緩大片文字所帶來的視覺壓力,等等。而此文顧及版權,一時找不到海龜的照片;那麼,來張烏龜的特寫如何? 母親節前夕,我打了幾個電話給一個朋友,他關機。這人養了隻烏龜,擅攝影,有個很棒的單反與很酷的鏡頭。兩、三天前發了個簡訊給他,一直沒回音。我只好發電郵,還給他女友留言,堪稱全面搜尋,就只差沒找牧師幫忙了。結果他立即回信:1. 簡訊沒收到。2.正閉關、全力預備第二天的成人主日學中。 這可怎麼辦?腦中靈光乍現——另一位朋友的兒子,好像3年前也養過烏龜。不知男孩離家上大學後,烏龜是否還在?終於聯絡到在外面與家人餐敘的朋友,她告訴我,烏龜還在,可以自己去她家後院找。 這天特別熱,陽光炙烈。我戴著墨鏡,拎著相機和橡皮手套。溜進朋友家的後院,先仔細凝視水泥地上的一個玻璃魚缸,見渾濁的泥水中,只有幾隻顏色難辨的死蟲…..正要放棄的時候,注意到院中一角,有個廢棄的水缸。我走進一看,不得了,兩隻巴掌大的巴西烏龜,正在水中浮木上曬太陽。一見我,立即敏捷地鑽進水裡。 我看著濃濁、墨綠的水色,深吸一口氣,將相機謹慎擺好。再套上手套,小心翼翼地伸進水中摸索,一方面在猜:烏龜會不會咬我?試了幾回,從謹慎到大膽,終於讓我摸出了一隻烏龜。放在太陽下,然後艱難地扯下手套,拿起相機,趁烏龜從龜殼裡伸出腦袋,還沒來得及快速爬到陰影裡照相。試了幾個來回,又怕弄髒相機,又怕烏龜爬走,又擔心自己被後院凌亂的桌椅絆倒,還憂慮會熱壞烏龜,搞得我汗流浹背,墨鏡上全是霧氣。 還好,回家看照片,效果很滿意——長鏡頭照出來的烏龜,看起來像是在凝神思索:深沉、困惑,而仍有嚮往。 把烏龜放回水缸,離開朋友家前,注意到她家的批把樹,已經累累結滿金黃色的果實了。

    閲讀全文…

  •            政治,為“管理眾人的事”,自古就是影響教會如何為主作見證的重要因素。有政治權柄的基督徒,需要仰望上帝,好使自己有行使公義的智慧(參《箴》8:15-16);無政治權柄的基督徒,也有必要了解政治,並為政治參與者,懇求、禱告、代求與祝謝(參《提前》2:1-2)。             本期《舉目》陳宗清說明教會要在世上作光作鹽,一定得涉足政治。范學德補充,政治如文化、信仰,是信徒當去影響的生活層面之一。于明捷提醒基督徒若參與政治,目標在追求人的尊嚴與社會的公義。王敏俐舉摩西與約書亞為例,闡明基督徒政治領袖首在放棄自己的主權,才能將這個世代 “帶入”合乎聖經的世界觀裡。臨風則強調,聖徒要以謙卑來發揮政治影響力,以謀求人類社會共同的善、正義和福祉。            王星然寫了一個故事,描述因時代轉換而影響到學生事工方式的選擇時,竟然在教會中也發生政治(權力)鬥爭;而謝文郁續寫大陸政權改變之後,中國教會的第5個10年,即90年代的中國,因政治的變動而進入中國家庭教會大發展的時代。             顯然,透過《舉目》雜誌作者們的書寫,反映出21世紀的華人教會,逐漸脫離對政治的畏懼、疏離或反感,尋求更積極全面的福音影響力,並更誠實、坦然與勇敢地面對教會內部不完美的政治運作。

    閲讀全文…

  • 年輕時我矢志跟隨耶穌,當時正值20世紀60年代末,台灣講國語的正統教會,受復興主義和敬虔主義的影響,一致主張正確追求的目標即是成為“屬靈人”,而屬靈人的特徵大概就是熟悉聖經、不愛世界(或解讀為“不食人間煙火”)、熱心傳福音、全然為主而活等。

    閲讀全文…

  • 一談到政治,有的基督徒就說:信仰與政治不能混為一談!基督徒不要談政治!在他們心目中,政治是政治家和從事政治活動的人的事。基督徒不但不可關心,反而應該離的遠遠,最好是嘴上不談,心裡不想,這樣,才屬靈。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