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陳培德
-
作者認為,儘管對應社會的方法不一,但基督信仰要為社會提供興盛的願景,為其帶來共善,成為基督美好、有智慧的見證人。本書是論述基督徒在公共領域角色的重要著作,讀者不容錯過。
-
作者花了10年以切身受辱經歷為引證,發展他的記憶神學。他首先闡述記憶在當代處境如何被誤用,使人變得偏狹、扁平、滿有仇恨,再轉入正確記憶的論述,從真實的記憶、記憶與醫治、記憶的框架、神聖的記憶等角度,一步步引導我們學習什麼才是“正確的記憶”。
-
《與歲月和好:盧雲談變老這件事》 (Aging: The Fulfillment of Life)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品書香專欄 作者:盧雲(Henri Nouwen)、葛福尼(Walter J. Gaffney) 出版:校園書房出版社 對許多人來說,變老比死亡更令人害怕。相較於離世的未知,等待老化這已知的折磨,更是讓人感到恐懼。 盧雲與葛福尼在《與歲月和好》一書中教導讀者,如何用盼望、幽默、異象及溫柔,將老化轉化成一條走向光明之路。老年終究不再是最後的“族群隔離”;反之,每一位年老的人,都有機會成為光明之子,不但可以彼此擁抱與接納,也能將祝福帶給下一世代的人。 本書所要觸及的老年心理關顧議題,在今天全球普遍面臨“高齡化”的社會處境中,無疑是世人迫切渴求的甘霖。英文原著雖然成書於三十多年前,但思想與內涵卻仍在時代尖端,尤其是對長者的關顧,簡直是字字珠磯,對誤導概念的批評,鞭辟入裡,值得讀者細意閱讀,體會源源不絕的個中深意!
-
書名:《父親,最榮耀的名字》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品書香專欄 作者:佘亞弘 出版:校園書房出版社 生命由父母而來,人生成長體驗由此展開,每一個人無可迴避地受到父母親人格的影響,其中又以父親為甚。然而,在歌頌父親的同時,卻少有人真正嘗過完全、完整的父愛。 佘亞弘在其新著中,融合了聖經的教導、自身的經歷、以及他多年關心父親主題的相關研究,還加上他所專精的領導學理,寫成這本架構完整、論述深入、故事生動的好書。 他從對“父親的渴望與渴求”寫起,而由“得見神傑作完成”的祝福與歡慶結束,其間沒有迴避做為一位父親所必須遭遇的各種諸如“面對父親傷痕”、“跨越兩代之間”等挑戰與掙扎。 他更從自己的父親一路寫到自己的兒子,把自己的心路歷程毫無保留地呈現出來。內文分析精闢,文筆流暢,是本每一位為父、為子的人都值得一讀的好書。
-
本書收錄的潘霍華文章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論默想”(共4章),另一類是“對《詩篇》的宣講與默想”(共6章)。後者因“默想《詩篇》第119篇”篇幅較長被分別出來。
-
《耶穌的祈禱書》這本份量十足的小書,是希特拉全權統治時期容許他出版的最後一本著作。書中潘霍華遵循馬丁路德從基督論角度詮釋《詩篇》,賦予其神學性詮釋的意義,並認為《詩篇》與主禱文之間有著緊密的相關性。
-
上帝到底在不在乎我的挫折?上帝在不在乎我浪費了這麼多的精力和金錢?怎麼才能從困惑中走出來,對上帝重新建立信心呢?
-
本書是作者向剛認識、或剛返回基督教信仰的人──那些正在尋求、窺伺、嚮往,或學習的人,表示竭誠歡迎之意。 作者努力把焦點放在“幾乎歷代一切基督徒所共有的信仰”的挑戰,書中嘗試找出基督教信念各種變化之中的核心,以淺顯易懂的用語來說明。
-
書名:《神啊!說好的那個人呢?》 作者:朱惠慈 出版:校園書房出版社 大學生必修三門學問:學業、社團、愛情。這三門中,前兩者都有老師可以教導,唯獨愛情這門課卻是大多要靠自己摸索。當愛情中碰到難題時,除了以淚洗面、自暴自棄外,好像沒有甚麼明確目標,最後以一句“個性不合”收尾,像是演了一齣連自己也看不下去的大爛戲。 本書作者曾任《校園雜誌》總編輯多年,又從未間斷在大專團契中擔任輔導,這是她樂於與眾分享的戀愛生活手冊。 書中行文洋溢著文字瞬間化為影劇及活動的錯覺:沒有深奧難懂的理論陳述,有的是充滿畫面的例證故事,加上自己和家人的現身說法,讓人讀來容易產生內心共鳴,也更多了解兩性的差異,並帶出對彼此的尊重與真愛,在潛移默化間建立起合乎聖經的愛情觀和價值觀。 每章還附上討論題目經文和禱文,適合個人、侶伴和小組使用。
-
本書是英國著名福音派領袖斯托得牧師在88歲高齡時,仍堅持執筆完成的封筆之作。原著於2010年出版,次年7月27日他以91高齡逝世。這本書可說是斯托得離世前最激進的一個概念,這一代基督徒最需要聆聽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