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编者心

  • 上述第二个例子已经听过不少,对许多华人父母而言,孩子是我的,要打要骂随我便;我要他往东,他不得往西;我要他学医,他不能学文;我要他娶/嫁何人,他不能拂我意……然而到了受基督教深厚影响的美国,这类想法或做法,往往行不通,要嘛就触法甚或吃上官司。

    阅读全文…

  • 世事沧桑,我们从20世纪60年代跨入了21世纪,然而学生时代所打下的属灵根基--以圣经为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为主而活、事主为荣”的心志和生活方式,使我们靠上帝恩典,至今仍能坚守在上帝所给的位份上。

    阅读全文…

  • 与乌龟有约——在母亲节前夕 在一个会议中,我留意到一位安静、但观察力敏锐又冷静的80后。会后,我们有机会聊聊,就决定请他写篇 “小海龟的宣教梦”。 文章来了,很不错,果然点出一些中国教会,在传统观念中的盲点。文章在登记后,要给其他编辑过目、审阅。然后,修改成印刷的格式,再经过数次改稿和校对…..最后是选图片。 图片具有多重目的:呼应文章内容、吸引读者注意、美观版面、增加阅读趣味、以及舒缓大片文字所带来的视觉压力,等等。而此文顾及版权,一时找不到海龟的照片;那么,来张乌龟的特写如何? 母亲节前夕,我打了几个电话给一个朋友,他关机。这人养了只乌龟,擅摄影,有个很棒的单反与很酷的镜头。两、三天前发了个短信给他,一直没回音。我只好发电邮,还给他女友留言,堪称全面搜寻,就只差没找牧师帮忙了。结果他立即回信:1. 短信没收到。2.正闭关、全力预备第二天的成人主日学中。 这可怎么办?脑中灵光乍现——另一位朋友的儿子,好像3年前也养过乌龟。不知男孩离家上大学后,乌龟是否还在?终于联络到在外面与家人餐叙的朋友,她告诉我,乌龟还在,可以自己去她家后院找。 这天特别热,阳光炙烈。我戴着墨镜,拎着相机和橡皮手套。溜进朋友家的后院,先仔细凝视水泥地上的一个玻璃鱼缸,见浑浊的泥水中,只有几只颜色难辨的死虫…..正要放弃的时候,注意到院中一角,有个废弃的水缸。我走进一看,不得了,两只巴掌大的巴西乌龟,正在水中浮木上晒太阳。一见我,立即敏捷地钻进水里。 我看着浓浊、墨绿的水色,深吸一口气,将相机谨慎摆好。再套上手套,小心翼翼地伸进水中摸索,一方面在猜:乌龟会不会咬我?试了几回,从谨慎到大胆,终于让我摸出了一只乌龟。放在太阳下,然后艰难地扯下手套,拿起相机,趁乌龟从龟壳里伸出脑袋,还没来得及快速爬到阴影里照相。试了几个来回,又怕弄脏相机,又怕乌龟爬走,又担心自己被后院凌乱的桌椅绊倒,还忧虑会热坏乌龟,搞得我汗流浃背,墨镜上全是雾气。 还好,回家看照片,效果很满意——长镜头照出来的乌龟,看起来像是在凝神思索:深沉、困惑,而仍有向往。 把乌龟放回水缸,离开朋友家前,注意到她家的批把树,已经累累结满金黄色的果实了。

    阅读全文…

  • 谢博伟(George Beverly Shea),这位葛理翰(Billy Graham)布道团著名的男低音,于4月16日安息主怀,享年104岁。在与葛理翰配搭的近60年岁月中,曾在全世界2亿的人面前献唱诗歌;他也曾在1965年获得葛莱美奖(Grammy Award),一生中灌录超过50张圣诗专辑。

    阅读全文…

  • 过去这一个星期,在心境上真是经历了生、老、病、死。

    阅读全文…

  • 最近基督徒间谈论最多的议题之一,应该是《标竿人生》的作者,华理克牧师的幼子马太,因不堪长期精神疾病的困扰,而举枪自尽的消息,年仅27岁。我想每个听到这消息的人,心中一定非常悲痛,也充满许多问号。

    阅读全文…

  • 记一位作者的“复活” 复活节的夜里,我收到一封令我啼笑皆非的英文邮件,内容大致如下: 现在是11:47p.m.,我还在写文章…我已经死了…希望明天早上经历复活。 写信者是位瘦削娇小,有两个孩子的传道人,除了参与教会极重的服事外,周间还在美国中学教书。在过去的两、三个月中,她曾因病危的姐姐而赶回亚洲;回来不久,年迈、住外州的公公又动了大手术。长期有慢性疼痛的她,只有撑着重感冒与失声的咳嗽,同时处理既有的责任,和突发的意外。 我因此曾建议她:若无法如期交稿,以后再登也可以……呃,虽然有点可惜。 但在背负著如此的重压之下,她依然拼命要完成约稿,并为了让这篇报导有最好的呈现,不惜打国际长途电话,访问几位相关者。 这样的动力与毅力,都是因为在我们的沟通中,她十分认同《举目》邀约的主题,并同时领受从上帝而来,要分享一个特别的见证、造就教会的呼召。 复活节的第二天上午,她打了个电话给我,解释道:她告诉孩子,若复活节当天没有写出文章来,她就“死”了。她现在要等到文章写出来,才能“活”过来。我笑不可仰,告诉她,我原来还真不敢打电话给她呢! 虽然这位作者已经翻译、出版过几本巨著,也发表过许多篇文章,但每次我找她写稿,她都万分感谢上帝给她服事的机会,并总是不满意自己的写作,谦和地询问我的意见。 当晚收到初稿之后,我回复了一些小建议;第三天晚上,她这篇在体力和时间上,几乎是“不可能任务”的作品,终于完成了!

    阅读全文…

  • 透过《举目》杂志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基督徒,虽然没有林志炫那样耀眼的才华,却在圣灵中,能诚实面对才能下的“真我”,使新生命力求健康与茁壮,并在生活中,勇敢回应上帝的呼召,见证突破自我的恩典,且在本份上追求卓越,最终能完成使命。

    阅读全文…

  • 有一种宣教,却是大多数人都可以参与的,那就是网络宣教。透过微博、博客、脸书、推特等等,你不需出门,就可将基督徒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传递出去。

    阅读全文…

  • 来稿虽多,但有一半左右会被退稿。有些作者屡退屡投,有时候让我们于心不忍。少数被退稿的作者会来信询问原因,我们就会诚实以告。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