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透視篇

  • 美國的靈命復興—-塑造了美國的歴史 美國開國元勳是否想把美國建立為基督教國家,一直以來成為爭論的話題。 我們是否脫離了基督教的基礎,或為了迎合世俗而重新銓釋開國元勳定下的法律?有人甚至說美國並不是以基督信仰立國,開國元勳的信仰軟弱。   許多人不明白在1700年代的大規模靈命復興,幾乎使所有的開國元勳被貼上激進的標誌。 艾迪•海耶特(Rev. Eddie Hyatt)在他的書《美國靈命復興的傳承》(America’s Revival Heritage)中提到,當初為逃離舊世界逼迫的清教徒,是帶著一個新的異象,盼望在新世界中,看到一個更新和改造過的基督教。 他們選擇以神的盟約來過生活而不受制於國王和國家定規的信仰。他們不受專制者的管轄而受制於所有人都同意的法律。 後來威亷•潘( William Penn)和貴格會(Quaker)的信徒來到賓州,他們主張人應受內心上帝的管理而不是外在政府的 管理。當時從英國來到費城尋找政府的官員,只找到一間空室。人們都是自理,政府只需一年開會二、三次而已。 然而到了1700年代屬靈熱度迅速減退。信徒迫切的為靈命復興禁食禱告。上帝垂聽了禱告才有1720到1760的第一次大復興。以熾熱講道聞名的約拿單•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即生於此年代。他自小是一個天才,13歳進入耶魯大學,17歳畢業,他以每天讀13小時聖經而聞名。他見證在麻州西部北漢普敦(Northampton)的復興;聖靈進入整個城市,酒吧空空如也,基督徒家中擠满了渴望得救的人們。在其它的城市也有同樣的情形。 從英國來的喬治•懷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的室外佈道,有一萬到三萬人參加。許多城鎮似乎所有人都悔改歸向上帝。 富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寫到喬治•懷特腓德在費城的佈道;從原是對信仰毫無概念,到走過街道耳邊所聽聞的都是每一家傳出的詩歌之聲。懷特腓德當時的禱告是,所有的殖名地都能成為一個有神的國家(one nation under God)。 這次的屬靈大復興讓13個殖名地都有共同的經歴,也影響到以後的獨立宣言和權利法案。海耶特在他的研究中一次又一次地發現,這次的大復興對美國開國元勳基督信仰的影響。 以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為例,他以"基督為主之年",結束他每一個文件的簽名。 今天有人懐疑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的信仰,但住在Valley Forge貴格會的艾沙克•派斯(Isaac Potts)親眼目睹他在天寒地凍的森林中跪下,乞求上帝給予幫助。 1800年間屬靈熱再度減退,憂心人士開始禱告。第二次屬靈大復興從耶魯大學開始蔓延到其它校園,造成全國歸向上帝。海耶特認為第二次的屬靈大復興,使美國免於法國血腥式革命的影響。 1850的另一次復興及時成為南北戰爭的緩衝,沒有導致國家的分裂。 海耶特說:我們有多次的屬靈大復興,上帝總是在關建的時刻來到。他禱告上帝能使用這本書,點燃基督徒新的渴望,熱情和異象,讓美國有另一次的屬靈覺醒。  

    閲讀全文…

  • 佈道家葛培理在住院兩天後,上週四返回他在北卡的家。

    閲讀全文…

  •   聖誕節原本是基督教的節日,現今已是全球最大的節期,每年有 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慶祝聖誕節, 30多億的人參與了各類的慶祝活動。還有許多國家(如:英國、義大利、瑞士、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將聖誕節定為全國性的公眾假期。在美國,聖誕節就像中國春節一樣,是一年當中,最熱鬧、最歡樂的節期。

    閲讀全文…

  • 維耶斯牧師說:基督徒應該是領袖。一個基督徒具有雙重的身份—既是這個國家的國民,也是神國的公民。維耶斯和其他教會牧師都認為,即使有最好的政治平台,還是需要教會一起來建造一個榮耀和廉正的國家。

    閲讀全文…

  • 享有“雨巷詩人”美譽的戴望舒,在上世紀假《樂園鳥》詩句噴薄情懷:“華羽的樂園鳥,自從亞當、夏娃被逐後,那天上的花園已荒蕪到怎樣了?”

    閲讀全文…

  • 常聽牧師說:“你要原諒那些加害你的人,像耶穌赦免釘死祂的人。”“上帝免了你的債,所以你也要免了別人的債。”“不原諒別人,就是不原諒自己——加害你的人,已經忘了、死了。你還在懷恨、埋怨、傷痛,豈不就在傷害自己嗎?”

    閲讀全文…

  •   “康希事件”(註),是個複雜而巨大的題目,在網路上google,可以輕易找到上百篇的評論;許多文章直接定罪康希牧師,是因為搞靈恩和成功神學,才弄 到今天這般地步;我認為,在達成這樣的結論之前,可能需要先從神學、倫理學、教會行政(包括財務內部控管)等不同的角度,提出具體的事證觀察、分析,來闡 述靈恩、成功神學和涉嫌挪用建堂基金之間的邏輯關係,再總結出令人信服的觀點。

    閲讀全文…

  • 華人的文化,有時候和聖經的教導是一致的,有時候是分歧的。比方說,華人很喜歡講“福氣”或“福分”,而聖經第一卷書《創世記》就幾次提到上帝“賜福”給大地 (1﹕11)、安息日(2﹕3),和人類(1﹕28,5﹕2,9﹕1,12﹕2-3,17﹕16)。《詩篇》第一篇,講的也是 “有福”的人是誰。可見,華人文化和聖經,都非常看重“福氣”或“福分”。

    閲讀全文…

  •        梵帝崗採取了不尋常的一步:對全世界教區在避孕,離婚和同性夫妻的敏感議題上舉行普查。       主要是普查神父如何服事同性夫妻和他們的孩子、以及沒有結婚但同居的家庭。

    閲讀全文…

  • “孤兒主日” 美國有幾千間教會把11月3日的主日定為"孤兒主日"。目的是鼓勵基督徒領養孩子。 因為基督徒歌手史地夫•契門(Steven Curtis Chapman)的參與而受到大眾的鼓舞。他們夫婦從中國領養了3個女孩,在一個悲慘的事故中失掉一個孩子。他們的事工“展現希望”(Show Hope)是對考慮領養的家庭給予引導,和如何面對領養後無預期的挑戰。 “孤兒主日“的國際主任喬迪•塔克(Jodi Jackson Tucker)說:領養是基督徒關心貧困兒童的方法之一,她自己就領養了5個孩子。 她告訢美聯社記者:從聖經的觀點來看,領養一個孩子是守住一個永遠不可打破的盟約。 最後她強調基督徒要有正當的理由來領養。就是給孩子們一個有承諾和愛的家。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