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Picture
言與思

享受人生(張怡昕)2013.11.25

罪雖然污染了世界,但相信上帝願意我們能夠享受祂本來所要我們享受的。受苦有時,享受有時。真到了我們受苦的時候,也逃不過。在上帝所賜給我們安舒的日子,更是要珍惜,踏實地過,好好對待身邊人。不僅自己享受,還要幫人享受,向身邊的朋友們和有需要的人“行各樣的善”。 […]

No Picture
言與思

自由與限制(張怡昕)2013.09.16

自由與限制 琴弦若是被按死,再撥也發不出樂音。 然而若是不按規矩固定,或者鬆鬆垮垮,也是出不了好聲音的。 人是需要自由的。讀湯川秀樹(194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的自傳《旅人》,他也感到自己中學時代,校風自由的好處。自由是思想鮮活,行動有力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但自由並不是說毫無約束。 事實上,人生有種種約束。 比如,人所處的歷史時代,國家地區,家庭出身,這些很大程度上都定下來了。 某種意義上,人身上加著這些限制,就好像一根琴弦被固定了,可以看作是一種章法。適當固定了的琴弦,才能發出美好的聲音的。 她需要躍動的自由。還需要有技巧的撫動琴弦的手。 我們是否願意被上帝的手撥動呢?

No Picture
言與思

愛裡的“矛盾”(張怡昕)2013.06.26

故事情節蠻簡單,資質一般的相原琴子喜歡上了天才入江直樹。本來兩人懸殊太大,沒有任何可能發展戀情。但是因為家裡房子被毀,琴子住進了爸爸的中學好友入江夫婦家裡,和直樹成了一個屋簷下抬頭不見點頭見的朋友。後來就是兩人更多瞭解彼此,特別是直樹發現琴子身上很多閃光的品質,逐漸喜歡上這個女孩子,並且從自私學霸變得更懂得關心人的故事。 […]

No Picture
言與思

怎麼接納?先得看見(張怡昕)2013.05.27

      怎麼接納?先得看見 最近讀柴靜的《看見》,得到很多啟發。柴靜在中央電視臺的《時空連線》,《新聞調查》做過主持人和記者。《看見》這本書,記錄了一些她採訪經歷中沒能放進央視節目中的東西,還有一些她個人的成長經歷和感受。 書的第11章,叫“只求瞭解與認識而已”。這章記錄了一次關於對虐貓事件幾位主人公的採訪。在一段網路熱播視頻中,一位穿著高跟鞋的女子,臉上帶著笑,將一隻小貓踩死。 這位女士曾經是護士,發生了這件事後,她離開了醫院。柴靜他們爭取了很久,通過院長聯繫上了她。一開始,這位女士拒絕採訪。他們第一次見面時,賓館房間的電視裡正播放一個關於虐貓事件的節目,主持人評論她,“沒有人性”。 接下來還有很多互動,這裡我只摘錄書中的兩段話。 “她說這些年,心裡真是痛苦的時候,沒人說,房子邊上都是鄰居。她就把音響開得很大,在音樂掩蓋下大聲尖叫……我問過她的同事,知道她婚姻有多年的問題,但她從不向人說起。她的同事說:‘她太可憐了,連個說的人都沒有。’” (p. 204) “她忽然說起踩貓當天的事,李是怎麼找的她,怎麼說的。她根本不在乎錢,一口就答應了。他們怎麼找的地方,怎麼開始的。說得又多,又亂,又碎,像噴出來的,我和老范都沒有問的間隙。又說起22年的婚姻,她弄不明白的感情,她的仇恨……她強調說,是仇恨,還有對未來的絕望。”(p. 205) 這些,是虐貓視頻裡所沒有的。 柴靜可能不是基督徒,但是我覺得她有很深刻的看見。她在接觸真實的生活,她在花時間去瞭解被採訪者,她把他們當作活生生的人,立體的人,不是一個貼上“罪人”標籤的紙片人。 對別人的接納,可能需要有兩個基礎。第一是瞭解別人。 他/她經歷了某些事情,才成為現在這樣。第二是認識自己。原來我也是這樣的軟弱。人各有弱點。深刻認識自己軟弱的人,也更容易體諒別人的掙扎。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時間去真正瞭解別人,也沒有時間真正去瞭解自己。 於是,論斷來得太快,擠走了接納與憐恤。 注: 《看見》這本書目前排在Amazon.cn圖書銷量第一,豆瓣上有39500用戶評價,得分8.9(最高分是10). http://www.amazon.cn/%E7%9C%8B%E8%A7%81-%E6%9F%B4%E9%9D%99/dp/B00AH6OXP0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427187/

No Picture
言與思

悲劇與公義(張怡昕)2013.04.22

悲劇與公義 最近發生了一些悲劇。波士頓馬拉松爆炸襲擊,德州化肥廠爆炸,MIT校園槍擊。 還有一件讓我非常難過和氣憤的事情,就是復旦大學投毒案。 被害人黃洋,4月16日15:23去世了。他只有28歲。他學醫,據說他選這個專業,是因為母親身體不好。他家裡條件很一般,但他很懂事。讀書期間他成績優異,拿獎學金。他很熱心助人,本科時兩次去支教,一次是去安徽潁上,另一次是去西藏墨脫支教。本來今年暑假他還要帶隊去墨脫支教。 4月1日他在寢室喝了飲水機裡的水,覺得味道不對,擔心室友也受影響,他還專門清洗了水桶。之後他覺得不舒服,去了醫院。一開始他和醫生都以為是食物中毒。很快,他的肝臟就受到嚴重損傷,其他器官也受到損傷,呼吸時還有血泡。他很快陷入昏迷,死前沒能清醒地和父親說上話。 現在還沒有找出兇手,只是說他的室友是嫌疑人。 這不是第一起發生在校園的投毒案。1995年,清華女生朱令,鉈中毒。保住了命,失去了健康,失去了智慧。她年邁的父母一直在照顧她。當時的嫌疑人是朱令的室友,後來就不了了之,這起投毒案一直沒有找到真凶,到現在18年了。 到底是什麼樣的恨能夠讓人投毒?可怕的是,投毒案發生在大學校園裡,發生在寢室裡,是一個本該氣氛友好,或者至少是安全的地方。但住過宿舍的人也知道,那種近距離的接觸,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可以很微妙。當朱令病情不能確診時,一些北大同學熱心幫助翻譯她的病歷並且尋求外國醫生的幫助,可朱令清華的室友們卻表現出一種事不關己的冷漠。 人的內心,多麼複雜。複雜的,不僅是投毒者。還有知道真相卻沉默的人。 曾經,對於信仰,潛意識中我有一種心態,就是覺得,一切都不重要了,就是愛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團和氣!這實在是人的自欺! 審判是必要的,公義需要被彰顯。上帝絕對不會和稀泥,不會以有罪的為無罪。“公義”這個字,在聖經全文中出現了263次(我不太瞭解聖經原文,只是在中文和合本中搜索“公義”)。 這是個神聖的詞。 “饒恕”,不是輕易說的。這是只有受害人和上帝才有權利說的。 審判要建基於真相。旁觀者當克制,知情者當出聲。我們要謹慎不去論斷,但是這不是說我們可以不作為。 投毒案可能離我們很遠,但其他的罪惡可能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是否做了該做的,是否曝光了罪惡,是否抵擋了罪惡,是否替不能發聲的人發聲,是否嘗試彰顯公義? 沉默和冷漠都很容易,但是出於公義的熱心和清潔的智慧,卻難得。讓我們祈求上帝的幫助。 黃洋,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106922.htm 朱令事件,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3741528.htm

No Picture
言與思

從禁槍想到的(張怡昕)2013.03.28

去年底,美國康州的槍擊慘案讓人痛心。這個事件也引起了關於禁槍的討論。在我有限的知識中,記得美國的國父們特意保有了私人持槍的權利,因為擔心政府走上錯誤的道路後,群眾沒有辦法抵抗。我覺得這個原則是有意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