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影評

  • 一個只有“自己人”的世界——看電影《利益區域》(陸加)2024.04.15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24.04.15 陸加 一個明亮的早晨,兩個兒子把爸爸的眼睛蒙起來,興致勃勃地領他走出屋子。哥倆領著爸爸走到別墅側院的花園裡,然後打開他的遮眼布;同時,媽媽帶著另外3個孩子衝著他喊:“生日快樂,爸爸!” 在明亮的陽光下,爸爸看到長條桌上,有一條嶄新的深古銅色的獨木舟。 “這是給我的?”爸爸邊問邊輕輕的撫摸著船幫。“至少可以坐下3個人,你從哪裡搞到的?” “我有特殊管道。”媽媽的回答很神秘。 爸爸,媽媽,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加上媽媽懷裡剛生下來的小寶寶,還有一條狗圍在獨木舟邊。“誰要第一個坐到船裡?”爸爸問。“我,我……” 孩子們都爭相舉手。爸爸看了一圈,最後指著媽媽懷中的寶寶安妮:“你是第一個”。 生日驚喜完畢,大孩子們都去上學了。爸爸走出了連著矮牆的院門,隨即騎上一匹高頭大馬。那匹馬只走了幾步,就有哨兵向他致敬,然後牽著他的馬進入了高牆,崗樓和鐵絲網圍繞的地方。 在這高牆之內,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波蘭奧斯維辛死亡集中營(Auschwitz Concentration Camp),時間大約在1943年。 一早“其樂融融”的場景,就是死亡集中營的德軍最高指揮官魯道夫‧霍斯中校(Rudolf Höss)與妻子海德薇‧亨塞爾(Hedwig Hensel),以及5個孩子的一段普通家庭生活,也是2023年上映的電影《利益區域》(The Zone of Interest),一開場的一個片段。 《利益區域》又譯成《夢想集中營》(或《特權樂園》),是由英國導演在波蘭拍攝的德語電影。這部電影不是直接描述大屠殺,而是講述在大屠殺最為慘烈的1943-1944年間,霍斯一家人在這個花園別墅的日子。它獲得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和最佳音效(Sound Effect)獎,同時也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的提名。 奧斯維辛死亡集中營 奧斯維辛集中營建於1940年,開始時主要目的是關押戰俘。 1942至1944年底,隨著納粹德國對猶太人進行系統性大屠殺不斷加劇,集中營不斷擴充,並成為6個屠殺中心裡最大和殺人最多的集中營。最後幾年裡,火車晝夜不停地把各地的猶太人,運到此地,大部分是直接送入毒氣室和焚燒爐。一小部分身體還好的,則先被強迫做苦力,然後屠殺。 至少有110萬人,是死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除了近100萬是猶太人之外,還有吉普賽人、同性戀者、戰俘、耶和華見證人和一些政治犯(共產黨人和社會民主黨人)。《利益區域》中有幾段對話,暗指霍斯“工作業績”優秀,被上司賞識,因為他與同僚在毒氣室和焚燒爐的使用效率上,最為出色。 正因如此,1944年5月到7月不到3個月的時間內,有多達43萬匈牙利的猶太人被送到這裡屠殺。最多的時候,這個集中營每天屠殺近1萬人。 奧斯維辛死亡集中營,Michel Zacharz AKA Grippenn攝於2006年8月 電影獨特的藝術處理 《利益區域》雖然算作是一部劇情片,但刻意不煽情,不講故事,不含劇情高潮。 它採用最接近人眼的廣角鏡頭,多用自然光,很少使用人物臉部的特寫,就像遠遠地在觀察這家人零零碎碎的對話和平淡的日子。電影雖是虛構的,但這些零碎日子中的人物、事件,包括整個別墅的內外佈置,都是經由歷史資料,圖片的考證,可謂是歷史的再現,且近事實的可信度相當高。 作為一部“大屠殺”題材的電影,影片沒有任何像《辛德勒的名單》那類電影一般,有直接描寫大屠殺的鏡頭。這部電影最為獨特處,是它的聲音效果。 導演巧妙地利用了這家人的“生活區域”,是與大屠殺場所,只有一牆之隔。於是,不論白天黑夜,從牆裡面傳出來的噪音伴隨著這家人所有的活動,成為這家人日常抹不掉的背景聲。 牆內的聲音,時而是熔爐的轟鳴聲,時而是嘈雜不清的喊叫聲;有火車進站的聲音,也有偶發的槍聲——這聲音時刻在提醒著牆內所發生的事,將無時不在的屠殺與牆外溫馨和諧間的反差和張力,敲打著每一個人的靈魂。 這個獨到的藝術處理,為此片贏得了奧斯卡最佳音效獎。(我認為應該稱為最恐怖音效獎,那“魔音”縈繞在腦海裡,是久久揮之不去的。)   除了音效,在許多生活鏡頭的背景裡,還常常出現一個冒著黑煙的大煙囪。 晝夜不停的焚燒爐和它必定會散發出的焦糊味,也從視覺和(聯想到的)嗅覺上,強化了對大屠殺的感受。 如果我們去問:一個在牆內塗炭生靈的指揮官,怎麼可以同時又過著一個歲月靜好的牆外日子?導演提供了事實與線索,然後把這個問題,留給觀眾去自行觀察、解讀、與評判。 牆外是“和諧”的世界  影片裡最多出現的,是霍斯一家在牆外的生活細節: 他們一家在河邊野餐;媽媽抱著寶寶在園中散步,教孩子認識美麗的花朵;爸爸教大兒子騎馬,跟孩子們一起划船,在水中遊戲。 霍斯是個仔細和負責的父親:每天睡前他都會給女兒讀格林童話,跟每一個孩子道晚安,並檢查所有門窗是否關好,並關上所有的燈。 霍斯夫婦睡前,一起回憶著他們上次去義大利旅遊的愉快時光,並計畫著重遊故地。他們在河邊,憧憬著將來解甲歸田,做個悠哉的農夫。 霍斯太太對孩子的管教,適宜和得體。 霍斯的下屬,也都非常尊重霍斯。 …… 從這些細節上,沒有人會認為,霍斯夫婦是我們想像中的“衣冠禽獸”。在他們“自己人”中,他們是熱愛生活,彼此尊重,盡職工作,妥善的處理各種關係和責任,且保持了優良的“傳統價值”。即使用今天的標準,他們也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好人。 牆外是“潔淨”的世界 影片中另一類反復出現的細節,是他們對“潔淨”的看重: 霍斯從集中營回到家裡,第一件要做的,就是立即脫下皮靴,然後由僕人拿到院子後面,仔細清洗營中帶回來的泥土。 霍斯家中總是乾淨和整潔的,女僕們常常在擦洗餐具和物件。地上偶見一些積水,霍斯太太會叫人立即清理。 有一次霍斯帶兩個孩子,在河邊戲水和釣魚。忽然他腳下踩到一塊類似人骨的東西。於是他急匆匆地將兩個孩子帶回家,把他們放到浴缸裡,用肥皂和毛刷反復涮洗,甚至用水直接沖洗他們的眼睛,使得孩子們難受大叫。第二天,他還特別訓責下屬,在處理營內“垃圾”的事上的馬虎大意,而這種污染河水的事件,絕不能再發生。 …… 很明顯,牆內一切都是髒的——猶太人是骯髒的,任何接觸之後,都需要不斷的清洗,來維繫自身的潔淨。 排斥的力量 一位親身經歷過20世紀90年代,在南斯拉夫發生的種族清洗的神學家沃弗(Miroslav…

    閲讀全文…

  • 當芭比樂園裡有了“死”——談電影《芭比》(古墨)2023.08.16

    無論是刻板芭比的死亡意識,還是現實世界中的掙紮和破碎,這些荒敗景觀都是人類世界的光景,它的垂死氣味來自最初的墮落。基督徒不難發現,這部電影是對墮落的一種重述。

    閲讀全文…

  •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神鬼獵人》的復仇旅程(王星然)2021.2.1

    耶穌不僅是要求跟隨祂的人消極地放棄報仇的權利,祂更要人積極地去“愛仇敵”!這完全是不可能的任務!人怎能靠著自己的本能、血性去愛仇敵?唯有從神而來的愛才能成就,因此一個人能放下復仇的權利,耶穌說這是天父兒子的特徵!

    閲讀全文…

  • 天堂裡的漢堡(劉同蘇)2018.11.26

    無物之永生恰恰是隱蔽的物質主義。永恒對肉身的支配就是未來身體復活的預演。永恒中是否有你喜歡的漢堡,就看你今天是否以永生的態度享有漢堡。

    閲讀全文…

  • 用愛打敗“進化論”——觀看《一個人的課堂》(小七)2018.03.19

    去看電影《一個人的課堂》,正好趕上漫天飛雪。南方的冬天,很多年沒有飄過這麽大的雪。踏雪的痕跡,很快被覆蓋掉,倘若你處在這茫茫的天地間,不經然就會生出一種蒼茫的悲壯和渺小感。

    閲讀全文…

  • 信心的溫度——解讀電影《血戰鋼鋸嶺》(王星然)2016.12.14

    這絕對是比第二次世界大戰還要難打的一場仗! 在一個充滿偏見和歧視的環境裡,堅持信仰,不畏懼世人的嘲笑和凌辱,原諒那些錯待自己的人,以行動來展示其信仰的普世價值,至終顯明其有益於人類福祉。

    閲讀全文…

  • 近年好萊塢復活節檔,內容愈來愈反映出必須一面顧及正統、一面得有所創新的雙重壓力。 對片商而言,復活節檔的聖經電影只有一個最高製片原則:“打動教會界包場觀看”!故不論如何創新,都絕不能離經叛道、惡搞基督信仰。

    閲讀全文…

  • 《神鬼獵人》(The Revenant,又譯《荒野獵人》)不僅在今年1月10日,贏得了2016年金球獎(Golden Globe Awards,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主辦)最佳戲劇類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等,3個最有份量的獎項,同時也在即將舉行的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12項提名的驚人成績。

    閲讀全文…

  • 電影《生命樹》(The Tree of Life): 2011年,獲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最高榮譽。 2012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提名。 獲選美國《今日基督教》雜誌2011年“十大年度佳片”第一名。 獲選美國《今日基督教》雜誌2011年最具救贖意義電影(The Most Redeeming Film)第二名。

    閲讀全文…

  • 在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的同意並鼓勵下, 導演約翰•漢柯克(John Lee Hancock),根據體育作家邁克爾•劉易斯的紀實作品《弱點:比賽進程》(The Blind Side: Evolution of the Game),將這位橄欖球新星的故事搬上了銀幕。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