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天堂

  • 堅忍,不止有天堂門票(劉加恩)2024.04.17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4.17 劉加恩 “堅忍”這個中文詞,表達了意志堅強、有韌性的狀態。對於許多人和企業來說,堅忍是成功的重要要素。然而堅忍並不容易,特別是在困境中堅忍,著實困難。然而聖經提醒我們,堅忍原是要建立在對上帝的信靠上,更是因為上帝的信實,使得我們能夠存心忍耐去奔跑。 拿到天堂門票就好? 《希伯來書》的作者,花了許多篇幅,解釋耶穌基督的特殊與超越。第10章進一步警告:罪惡只會帶來審判!第26節起,講述有些人故意犯罪,因而不再有別的救贖。 這裡“故意犯罪”的意思,乃是輕忽、不在意的態度。經文特別在29節指出,這樣的人乃是踐踏上帝的兒子,將祂的血當作平常,並且褻慢施恩的聖靈。他們將接受極大的審判。 這是信仰中非常嚴肅的問題,因為人所領受的是白白的恩典,所以很容易習以為常,甚至不覺得這有什麼特別。許多信徒落入錯誤的認知中,即使不懷疑耶穌基督的救贖,但也不會積極成長,總覺得自己只要拿到天堂門票就好,其他的不重要。 就是這種消極的心態,讓人不願意學習,更不願意成長,如此就與這一段經文所警告的情況非常接近了。 應當以何回應? 與這些信心後退相反的,是《希伯來書》第11章中的另一個模式——3-32節透過亞伯、以諾、挪亞、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摩西等先祖的例子,描述了信心的行動。 33-38節則描述了許多無名英雄的信心和行動。雖然沒有一一指出他們的名字,卻可以看見這些美好的信心榜樣。經文強調的是5、17、28中的見證,指出他們的堅忍與確據。 若從整體的角度來研讀,更會發現,聖經希望信徒明白,在領受了耶穌帶來的又新又活的生命時,應當以信心回應。聖經以一連串的信心偉人,作為歷史的見證,讓這些雲彩般的見證人激勵讀者。 眼光聚焦何處? 第10章32節開始,講述了堅忍的秘訣,原來是要追念過去的日子,即使遇到困境時,因為看見天上更美的家鄉,就願意堅守。 換句話說,作者提醒我們,在信心中堅忍的關鍵,是常常回顧過去領受的恩典——自己也曾在堅忍的信心中領受恩典,不要忽略已經領受的這一切,要跟隨信心偉人,對上帝有更準確的認識。 這些信心偉人,是世界不配有的人。他們將世界看為暫時,盼望天上永恆的家鄉。他們並不關注當下得到什麼,而是將眼光聚焦於永恆。 既然在歷史中看見這麼多美好的見證人,我們就應該要放下重擔、擺脫纏累我們的罪惡。這些罪,容易讓我們忽視領受的救恩是何等的偉大!這些見證人也讓我們知道,有那麼多信靠上帝的人,和自己有相似的艱難經歷。 這使我們重新認識信心的重要,重新體會第11章1-2節對於信心的論述——原來信心是“所盼望之事情的實底”,就是對於所盼望的事情有把握;是“未見之事的確據”,意思是雖然沒有看見,但能夠很確定,因為明白所仰望的是信實的上帝——從創造世界以來,上帝給人的應許從未落空,一直不斷地向人彰顯著祂的信實。 這個世界常常讓我們失去焦點,只看得見眼前的難處與掙扎。我們應當把焦點放在耶穌身上——祂已經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因看見天上美好的喜樂,於是輕看羞辱而忍受苦難。這樣一位上帝,是為我們創始成終的主。祂是我們生命的作者,譜寫我們生命的樂章,引導我們走在信心的堅忍當中。 三個勉勵可能做到? 信徒要對基督有正確的認識,因此《希伯來書》作者給出3個勉勵: 第一個勸勉,是在第10章22節,要人來到上帝的面前,在任何景況中都靠近上帝。天良的虧欠已經洗淨,人能夠存著誠心來靠近上帝。 上帝賜與人新的機會,讓人帶著真實的信心勇敢地來到祂面前,坦然地進入至聖所,勇敢承認自己的軟弱、在挑戰當中堅持下去,一步一步成長起來。 我們被主潔淨了。聖靈用上帝的話潔淨人的生命,使我們能無所畏懼的活在上帝面前。 第二個勸勉,乃是讓人要持守指望 ,也就是在第10章23節所提到的,以上帝的應許為基礎,成為持守指望的關鍵。這個盼望乃是堅忍、不動搖的。 聖經給基督徒的建議是,我們需要透過歷史中的追念,透過一群活生生的人,深刻體會上帝的信實。信徒回顧生命歷程中經歷上帝、蒙光照的日子,即使遭遇苦難,也因真實的盼望,能夠忍耐持守,甚至陪伴同在苦難中的人。 聖經更指出,許許多多雲彩般的見證人,在他們生命的歷程中,活出屬主百姓的樣式。這一群世界不配有的人,要與各時期的基督徒一起,同得更美、長存的產業。 基督徒的盼望,並不是超脫凡間人事物、只顧形而上,而是真實活在人中間,也真實忍受各種處境,按著上帝的旨意行走人生路途,如同耶穌基督一樣。 耶穌基督來到世界、道成肉身、死而復活,使看見、跟隨祂的人,同樣得勝。 基督徒之所以有盼望,有不同於這個時代的正向思考,不是因為參加了自我激勵課程,有所謂“正能量”。基督徒盼望的根基,是這一位信實的主。祂不只預備、應許,更有能力完成。 祂是說話算話的主,也是有能力變水為酒、平靜風浪的主。而這份盼望,能夠成為信徒勇敢、堅定、忍耐的動力。 第三個勉勵,是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愛心呈現在很基本的事情上。很多人拒絕參與團契、小組時,都會用一個理由,即其他人不夠成熟,言之無物,浪費我的時間…… 當自己一個人時,總會覺得自己最屬靈、最懂得愛人、離上帝最靠近。然而實際的情況是,當我們活在群體中,才會發現自己又驕傲又自卑,也很難饒恕他人,不想愛不可愛的人,離上帝的標準很遙遠。 愛心還表現在“不停止聚會”。這個不停止聚會,不是律法的要求,反而是明白愛而產生的表現,是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的具體行動。 如何不輕忽、不踐踏? 耶穌基督用祂的血、祂的身體,為我們開出一條又新又活的路,使我們能坦然無懼地來到祂的施恩寶座前。 基督徒在領受這豐富的恩典後,可以透過信心,真實地活在主的面前。面對罪惡的問題,不輕忽也不踐踏上帝重價的救贖。 基督徒還可以透過盼望,在歷史中看見上帝的作為,看到操練堅守、勇敢、忍耐的品格;可以透過愛心來回應,在信仰的群體中,一同認識上帝,學習愛人與被愛,也學習說造就人的話。 這能使我們在艱困的環境中,存心忍耐,奔跑擺在我們前面的路程,在信心中堅忍地前行! 作者為中華福音神學院新約專任教師,臺北內湖信友堂牧師。

    閲讀全文…

  • 《世俗時代》慕道友的天堂(王星然)2024.04.08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24.04.08 王星然 渴望上天堂的無神論者 幾週前在一個學生營會裡,兩位慕道朋友分別在不同時間點,問了相同的問題:  “我是一名無神論者,雖然不信你們的耶穌,但我都是照著你們基督教宣揚的價值觀生活,我以後能上天堂嗎?” El Greco畫作 Burial of the Count Orgaz 這個有趣的問題,讓我想起不久前讀Charles Taylor寫的《世俗時代》(A Secular Age)。 把時間軸拉回500年前,在人類歷史的長河裡,如果你告訴別人,自己是一個無神論者,是一件令人難以想像的事。可是來到21世紀,如果告訴別人你不信神,這很正常。反而,信神的人,還需要加以解釋一番,特別在知識界、學界,一個頭腦清楚的人,怎麼會去信神?因此Taylor稱我們所處的這個“拋棄上帝”的時代,是“世俗時代”。 這本書就是在研究,過去這500年,到底發生了什麼?造成如此巨大的轉變! 同時,在世俗時代裡,Taylor觀察到一個現象:人們雖然不要上帝,卻仍在追求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很多人會形容自己是“Spiritual but not religious”(SBNR),儘管不信宗教,但仍然有自己持守的道德價值和信仰,仍然渴望一種永恆的、一種生而為人的意義,正如營會裡的那兩位無神論慕道朋友一樣。(順便提醒一下,作為基督徒,還是不要整天感歎世風日下,以為外邦人都是金迷紙醉、不學無術、道德淪喪的浪子。) 只是,在尋找生命答案的過程中,世俗時代刻意地把超然的、永恆的上帝排除在可能選項之外,只允許自己在可見的經驗光譜裡尋找案。Taylor特別給它一個名詞“排除性人文主義”(exclusive humanism),描述人類執意建構一個無神的世界,與上帝隔絕。 於是在世俗時代,人類既然不願在超然的上帝那裡,去找自我的價值定位,就只能在我們看得見的經驗世界裡,去尋找意義和價值,去探索生命的答案。 Taylor為這個被限制的經驗世界,取了一個名字:“內在經驗框架”(Immanent Frame)——它好像一個畫框,把人類囚禁在裡面。 El Greco《啟示錄》揭開第五印 有一回,我造訪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看到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畫家El Greco(1541–1614)的作品《聖約翰的異象》(The Vision of Saint John)。這是Greco在1608年,根據《啟示錄》6章9-11節使徒約翰所見的異象,畫了末日揭開第五印的場景。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El Greco的畫作《聖約翰的異象》 El Greco的色彩和筆觸非常大膽細緻,超越他那個時代好幾百年,有一種超寫實主義的魔幻感,很適合用來描摩夢境和異象。 這幅畫其實很巨大,那位在前景的門徒約翰大約真人的尺寸。觀畫的人彷彿被邀請進入畫中,與眾聖徒一起抬頭仰望。這些人在仰望什麼呢?《啟示錄》說,天上有公義的白衣(救贖)要賜給他們(參《啟》6:11),所以最重要的答案是在天上。 可是在日光之上,那位超然的,賜人白衣的上帝不見了,所有人都被框在這個灰暗可怕毫無盼望的世界中,受困於這個“框架”。 Greco不可能會犯這種“讓上帝消失”的低級錯誤。 原來,這幅畫在19世紀,落到西班牙總理Antonio Cánovas del Castillo手裡。Cánovas是一位藝術收藏家。他嫌這幅畫太老舊,想找人修整,結果把上半部約175公分的畫給修掉了。我們不知道Cánovas在想什麼,也許是破損太厲害,無法修復?總之,那重要的上半部畫,就這樣被硬生生地切割掉了。現在只能看到它的下半部——門徒約翰與眾聖徒站在那裡,呼天喚地,卻不知道是在仰望誰? 被切割的世界  這幅被切割的畫作,正如Taylor所形容的“內在經驗框架”一般。當我們切割日光之上的超然上帝,就只能在有限的人間“框架”裡打轉,好像我們熟悉的名詞“內捲”,即使在其中撞得頭破血流,也找不到出路,因為生命意義和答案,不在日光之下的世界。 El Greco的畫作《聖約翰的異象》 對我而言,慕道朋友開篇的提問,其實想要說的是:我渴望永恆的意義與價值,我甚至也想要進基督徒所謂的天堂。《啟示錄》揭開第五印時,賜下的白衣,我也想要……但我不願意離開這個畫框,我也不要這位畫框之外的上帝。因為我已經決定了,不能離開我的經驗世界,在畫框外找答案。 El Greco畫作 Burial of…

    閲讀全文…

  • 死亡,不過是回家(古墨)2022.08.17

    我們現今這個時代,竭盡所能遠離死亡的氣味和聲音。然而先輩不僅承認死亡,而且注意死亡在我們生活中的存在。這是一個貌似奇怪,其實非常適當、健康的做法!

    閲讀全文…

  • 天堂的門票(施瑋)2021.06.25

    只要一張天堂門票的人,真的渴慕永生、渴慕天堂嗎?真的明白天堂是什麼嗎?我們常聽到對天堂的描述,黃金街道,寶石城牆,總之是金碧輝煌、美得無比。

    閲讀全文…

  • 問今是何世?(張克敏)2019.06.18

    到底有沒有天堂?有人說,我從來未曾到過天堂,地獄倒是走過好幾次。若有天堂,就必有地獄;否則上不了天堂的人,要去哪裡?

    閲讀全文…

  • 與兒子談死亡(李晉/馬麗)2016.12.12

    今年春天,Calvin第一次參加安息禮拜,第一次看到“死亡”的場景。 突然,他問我:“爸爸,國永叔叔去哪裡了?”我愣了一下,正要回答的時候,他說:“他回家了,對嗎?國永叔叔去天堂了,我知道的。”

    閲讀全文…

  • 如果死後是升入天堂,那麼,我在短短的半年裡,幾乎兩次成為天堂的永久居民。而現在,我卻來到斐濟(Fiji。編註),成為這個南太平洋島國的過客。

    閲讀全文…

  • 吸引我去看甫上映電影《天堂奇癒記》(Miracles from Heaven),是因為電影女主角珍妮弗・崗納(Jennifer Garner)公開表示,因著拍攝這部電影,她重拾信仰,並且開始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教會……

    閲讀全文…

  • 本文原刊於《舉目》71期。 夢非 愛麗絲是我們神學院教授克利斯丁的女兒。 一年半前,師母因心臟問題,突然暈倒,入住療養院。我們聞訊往訪,愛麗絲服事母親在側,精神奕奕,機智幽默。 過去,不論我作學生時,還是後來教成人主日學,每逢請教克利斯丁老師問題,他總不厭其煩。但自師母身體違和,有時會找不到他們。愛麗絲瞭解父母的行蹤,我因此常去電她家。 某次,兩老遠行去休養。愛麗絲問,可有為我效勞之處?我把問題提出,她即刻解答,且提供資料供我參考。我暗自慶幸老師有女可繼承衣缽。其後才知,原來愛麗絲與父母一樣,乃Biola大學神學院高材生,難怪! 愛麗絲在好萊塢某教會教成人主日學,且是司琴。丈夫乃教會執事會主席。 追思禮拜 今年3月,得知愛麗絲腰椎癌病變、可能不久人世的消息。起初我以為自己聽錯了,但愛麗絲坦然地告訴我:約莫一個月前看診,醫生說她只有六、七個星期可活。激動中,我說:“即使如此,我還是相信上帝能行使神蹟……”她說:“我也信……但我是在祂的手中!”聲音響亮,語氣堅定、無畏,完全聽不出有病在身。後來我才聽說,她其實經常極其疼痛。 沒有多久,即傳來她離世的消息。我們參加了她的追思禮拜。 吉姆,她的丈夫,主領聚會。他忍住悲傷,帶領大家一起唱她生前喜愛的詩歌。他說,這是一個慶典,因為愛麗絲不再受苦。 他請兩家共同的友人——芝加哥的一位牧師,作了禱告。然後,請在場的親友並教會的弟兄姊妹分享:“愛麗絲與你”(What Alice meant to you)。 十幾位來賓搶著舉手。第一位發言者,是愛麗絲的摯友。她和愛麗絲都有病痛,經常彼此鼓勵。她說愛麗絲直至最後一刻,都沒有發怨言責怪上帝,或說出違背信心的話。台下好幾位同時點頭,表示同意——愛麗絲總是信心十足。 同教會的幹事形容愛麗絲:當人有需要時,“她永遠在那裡……”這又引起一致的共鳴。有人說,如果遭遇挫折,肯定會得到她的安慰。 愛麗絲的表兄弟是牧師,有一次遭逢教會巨變,首先來鼓勵他的,就是吉姆和愛麗絲。 愛麗絲有一位表弟,人長得英俊,卻有點弱智,他說最喜歡接到表姊的電話。 一位黑皮膚的男士,朗誦自己寫的詩。他舉《雅各書》1章,來表明愛麗絲的信心經得起考驗。衆人又不住點頭。 一位氣質高雅的女士說,希望自己未來不論遇何事,都經得起考驗,像愛麗絲一樣,走得優雅。 一位棕皮膚的高個女孩說,吉姆和愛麗絲有如漢堡與薯條,看見其中一個,一定會看見另一個,“他們好像我的父母”。 一個小時倏忽過去,眾人還說不完。要到這樣的時刻,才真正地認識一個人! “愛麗絲……1948年來到世間,2008年進入永恆……” 精緻禮物 珊朵拉——愛麗絲的弟妹,率領他們夫婦收養的十幾個孩子(包括依索比亞及羅馬尼亞裔),唱《你信實何廣大》,並朗誦《傳道書》3章及12章。孩子們認真獻上的音樂與經文,成為一場完美的敬拜,吸引了每一位與會者。 接下來是那位芝加哥來的牧師證道。他沒有一句浮泛的安慰或溢美,而是始終圍繞著上述的3處經文(《傳》3、12章,《雅》1章)。他說,上帝在掌管。祂的時候總是對的,沒有人能自己選擇。人當趁著年輕,精力、體力俱佳時服事上帝。“生命短暫,稍縱即逝,唯為主活,存到永遠。” 他說,愛麗絲沒有寫過一本書,沒有上過電視節目,然而每一個與她接觸過的人,生命都受她影響。她已作成善工,活出美好(A job well done, a life well live)。 對於她周遭的人來說,她就像耶穌。 藉此題目,牧師將救恩講解清楚,並且發出呼召。在座有幾位站起回應,禱告,並接受耶穌基督作自己的救主。 師母坐在輪椅上,鼻子戴著氧氣罩,神情開朗,沒有一絲悲戚。老師後來才出現,說:“這是一個快樂而非悲傷的時刻!” 是的,教堂裡擺著幾張愛麗絲小時候的相片,以及與吉姆結褵37周年的合照。看得出,她是被鍾愛的。講臺上墻壁兩邊,懸掛著兩籃蓬鬆的綠色植物。講台前是美麗的藝術花架,白底起銀藍細紋及小點的棺木上,覆蓋著一束花,像一盒精緻的禮物——愛麗絲即是上帝賜給她周遭之人的禮物,她的一生祝福了周遭的所有人。 儀式結束後,大家排隊安慰家屬。接下來的葬禮與例行的餐會,教會的弟兄姐妹自動、自發地幫忙,帶菜的,與預備飲料、餐具的,合作無間。 《傳道書》7:2說得不錯:“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誠然,可以學習寶貴的生命功課。 久久芬芳 幾個星期後,我再與老師碰面時,他說:“我幾乎無法想像,她已經不在人世了!”這是他老人家首次向我流露真實感受。愛麗絲向來最顧念父母親,吉姆和岳父也向來無話不談。 2個月以後,師母也走了。愛麗絲想必已經在天堂門口迎接媽媽了。 愛麗絲從來不是什麼焦點人物,不是媒體感興趣的對象。可是她無論何往,都帶著基督的馨香之氣。正如後漢名家崔瑗“座右銘”所謂,“曖曖內含光……久久自芬芳”。她雖然死了,卻因信仍舊說話。 作者來自台灣,從事文字工作多年,現住美國洛杉磯。

    閲讀全文…

  • 我忘不了莫斯科郊外的公園,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是我出國宣教的第一站。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