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65 / 190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65 / 190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49

宇宙大爆炸論的故事與探討

1913

年,丹麥天文學家

Ejnar

Hertzsprung

對造父變星

做了些研究,利用視差法測定了銀河系中距離較近的幾顆

造父變星,標訂了距離尺度。在

1915

年,美國天文學家夏

普利教授成功的解決了造父變星零點標定的問題,並使用

造父變星訂出我們銀河系最初的大小和形狀,以及太陽在

期間的位置。因著這些天文學者的費心研究,從此星星的

距離和宇宙形狀可以量度了。

多普勒效應及星雲的紅移現象

物理學家多普勒發現一種物理現象稱為多普勒效應,一

個簡單解釋,就是遠方急駛過來的火車鳴笛聲變得尖細,

即頻率變高,波長變短,而離我們而去的火車鳴笛聲會變

得低沉,即頻率變低,波長變長,因為聲音和光線都有波

的性質,天文學家也應用了多普勒效應,在天文的觀測上。

天文學家在研究星雲的光譜,發現多數的光譜移動到紅

色光的一端(波長變長),然後逐漸變為不可見光,這個

現象代表了這些星雲是逐漸的遠離了太陽系,也有少數的

星雲是漸漸的變為藍光(波長變短),代表它是向太陽系

移動。

天文學家維斯托

斯利弗在亞利桑那州的羅維爾天文台

Lowell

Observatory

,

Flagstaff

,

Arizona

)工作,在

1912

他發現了銀河星系的紅移現象,另外詹姆士

愛德華

勒(

James

Edward

Keeler

)(任職於利克天文台和阿利根

尼天文台),和威廉

華萊士

坎貝爾(

William Wallace

Campbell

)(利克天文台)也同時發現和測量了紅移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