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目前中国神学教育的一些反思
林慈信 本文原刊于《举目》41期 这十年来,笔者全时间投入神学院教学和平信徒神学教育事工。笔者发现,不论 是在北美各地的华人教会内,还是在香港、日本、东南亚等地,或是在网络的神学课程上,都必有中国大陆(包含来自中国大陆)的教会肢体。在为海外平信徒开办 的神学讲座上,也往往有中国大陆的海外神学生、知识分子与教会领袖来旁听。华人的神学教育,已经与海外华人教会一样,不能分“大陆”与“海外”了。 巨变与多元化 如何教导多元文化的华人神学生群体?如何和他们有效地讨论神学、教会历史、护教、教会事工、个人事奉方向等问题?如何帮助他们建立属灵(成圣)生命模式?这些都是神学教育工作者目前需要面对的挑战。 这十年来,中国、中国教会、华人神学教育起了巨变,给我们这些负责供应国内和海外神学教育(培训)的同工,带来很大的冲击。资源有限,要做的事却太多。我们 必须时时自省:我们做的,能够满足华人教会的需要吗?我们是合适的人选吗?我们能帮助领袖、教会成熟吗?前面要走的路,会比现在的更难吗? 从这几年有限、零散的经历,笔者看到当前中国与中国教会的一些特点,需要神学教育工作者留意。 首先,中国目前是城市带动农村。社会如此,教会如此,神学教育也必然如此。因此,神学教育工作者若用20年前中国教会的情况为出发点,仍以农村为主,则会错过机会,无法供应 21世纪中国教会真正的需要。 笔者不是说,农村的教会不重要,笔者完全没有这个意思。农村教会是中国教会的多数;而服事农村教会,正是海外华人教会短宣的重点。我要说的是,现在的中国,已是城市带动农村。若忽略了城市教会的需要,就是策略性的错误。 因此,作为神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暸解城市中教会的需要,包括劳工阶层,和知识分子阶层。我们必须面对城市信徒心中迫切的问题:如何面对离婚、再婚等伦理 方面的问题;如何面对经济压力;如何面对从多方面而来的援助(包括神学教育,教会事工资料,讲员,书籍,海外慈善事工的到来等);如何从圣经建立慈善事 工、“心理辅导”等的理论基础(四川地震已经把这两个话题,从宣教机构的办公室带到街上了),等等。 总的来说,教会领袖需要从一个较广的角度,理解基督徒的生命与生活。福音派喜欢用“国度的角度”,来形容这种视角。 四代神学生 其次,我们必须面对国内好几代已经献身、蒙召事主的神学生。笔者将他们分成四“代”。 五年前,按照我有限的接触,很多自己参与、也鼓励弟兄姐妹参与培训的教会领袖,是在35至45岁之间。他们可能是多间堂会的牧者,同时兼顾培训事工。很多人有过专业的训练和工作经验,或从商(包括在海外)。 第二代则是25至35岁的基层牧者、传道人、巡回宣教士。他们是战壕里的基层工作人员。这两代人占了神学生中的大多数。 最近两年,我们开始面对两个新的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