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所见”决定了所行,然而,不管人多么有智慧,终究“所见”是那么有限,
“海归”,是指到海外学习和工作经验的归国人员,这一群体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笔者成长于一间聚会处背景的教会,从小我对信仰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信仰是一项项严苛的训练。
她回头的时候看见那双眼睛,心脏滋地一声,卷成一把拳头。
过了2500多年后来阅读此诗,我们的境遇会让我们与诗人当年身处的世界产生共鸣吗?
如此数年如一日的工作节奏,终于在近日耗尽了我的心血。
这个时候,读到保罗·区普的《中年危机》,就像疲乏时喝到一杯醇香的咖啡,让人清醒并精神抖擞。
珍藏在我们心中的回忆,有多少是真实,有多少是想像?我们该如何从个人的生命经历之中,重新建构自我的认同?
2016年圣诞节,我在马里兰的教会受洗归主,开始了人生新的篇章。
也许,我们应当满怀爱心、流露温柔,告诉对方, ”我们都是蒙恩的罪人”,我们都需要依靠主的恩典,来面对层出不穷的人生难题!
窑匠之轮不再为自己奔跑,却为下一代的器皿努力,在窑匠手中制造出合乎上帝心意的器皿!
我的一生也有这种傻劲儿,无论是早年学习音乐,或是中年之后学习神学,总是有一种傻瓜精神,仿佛要追不会成真的梦、摘遥不可及的星!这种骑士精神,其实在今天的社会中已经快要消失了。这不同于创业精神,或是非常现实的资本主义精神,而是近乎一种理想主义。
使徒时代没有一间豪华礼拜堂,但马可楼120人同心祷告,五旬节圣灵降临,教会建立、增长、复兴。教会复兴乃是圣灵的工作!没有同心合意的祷告,没有彼此相爱的见证,没有圣灵恩膏的讲道,教会怎么复兴?
这次意外经历,使我觉得,我不仅是身体动了手术,灵里面也得了医治。从进院时的懊恼、悔恨,到出院时已是喜乐和感恩,一次意外事故转变为感恩故事。
我们每一个人,其实不需要跟随这个世界起舞。上帝对每个人,没有不切实际的“目标和期待”。祂只要我们心灵自由,经过祈祷和思考,做出选择,认真、踏实地生活,在孤独、困难的时候,依靠祂的力量,在生活经历中活出信仰的真谛。
我想我的眼光需要调整。在我焦虑的背后,是错误的聚焦,是想掌控一切,想对未知运筹帷幄。紧张、害怕的情绪背后,是对未来的没有把握。我的心不得安宁,像越权的臣子,东躲西藏。
我们从北美华人教会过去的发展历程,思考上帝如何使用北美华人教会多元化的组成与样貌;在历史、危机与转机中,带出对北美华人教会未来的想像与期许。
在我看来,一定程度上,教会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权威聚散史……
兄弟俩在牛津也是风云人物,他们和好朋友怀特腓在学校成立Holy Club一起查经,一起属灵操练,一起行善,还做监狱事工,他们发展出一套基督徒的生活方式,平素生活恪守清规,每天早起,读经祷告,有条有理,好像成为基督徒就必须遵循这一套“方法”,所以在学校被人称为循道宗(Methodists,Methodist Church这个名字起源就是这样来的)。
新约使徒的脚踪,对比于帝国的废墟,最大的差异就是衰亡与再生,罗马帝国、鄂图曼帝国今何在?而基督信仰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在历史上,教会用教导正统教义的赞美诗,捍卫信仰,对抗异端。诗歌的作用实在是不容忽视。我们可以看几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历史的进程,往往由许多不经意的突破积累而成,过程是复杂的。《大宪章》的起草者,或许是按著当时的政治形势,力图约束君王对权力的滥用,保卫贵族的利益。然而细读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大宪章》的字里行间,处处显出当时的知识分子对公义、自由、权利等观念的理解,背后都有其神学基础。
在诸多相关议题中,一个不时拿出的话题,就是君主立宪制的意义。不少人质疑:都什么年代了?君主立宪制还有必要吗?何必劳民伤财,硬要把有名无实的皇室留下来?
古代的文士深信上帝的话安定在天,值得他们付出最大的代价来保存。所以他们以当时的技术容许范围内的最好材料,以最严谨的态度,作出最出色的成品,成为流传后世的抄本。
August 3, 2020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専栏2020.08.03 王星然 “耶和华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满了你的丰富。” ――《诗篇》104:24 后现代古风美食博主如何介绍一道番茄料理?中国第一网红李子柒告诉你,要从备土和整地开始。(注1) 种过菜的人知道土壤与作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番茄是一种非常耗肥的作物,缺钾,缺钙,缺镁,缺磷都长不好。养份不足,番茄就容易生病。 上帝的创造及护理 杜克大学研究神学与生态的Norman Wirzba教授,在他那本有趣的书《食物与信仰:有关“吃”的神学》(Food and Faith: A Theology of Eating)里指出,我们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世代!人们不清楚食物生产的细节,不再参与任何种植培育的过程,我们变成了一个个“无知”的消费者。 但食物能在桌上完美呈现,绝非简单之事。 李子柒让仅重视“结果”的现代人,重新看见整个“过程”的美好。 虽然镜头下,四川大山里的田园生活,仙气飘飘,唯美到太不真实。但不可否认,透过她的演绎,人与土地,人与作物/牲畜,人与生态,人与传统,人与文化,人与大自然,人与亲情,人与四季节令,都有了真实而鲜活的关系。 这种在“速食”文化里看不到的过程与细节,在“慢活”里竟是如此的美丽,疗愈,且饶富意义。当我们愿意放慢脚步来思想,这一切的背后直指上帝的创造及护理。 “他使草生长,给六畜吃,使菜蔬发长,供给人用,使人从地里能得食物,又得酒能悦人心,得油能润人面,得粮能养人心。”――《诗篇》104:14-15 “吃”绝对是一件非常深刻的事。从出生开始,只要活着,人就需要食物,食物是上帝爱的赐予。 Norman Wirzba说:“食物是上帝赐给所有受造之物的礼物,为了生命的滋长、传承、庆祝。当我们奉主的名领受圣餐,吃成为永恒中上帝的饼杯之爱在地上的实现。”(注2) 但是对现代人而言,食物已被简化成超巿货架上或是网络上陈列的商品(commodity),每一个商品都有固定的规格和标价,当消费者刷下他的信用卡,或是按下支付宝的键,可以立即获得满足。我们很难从这些商品里体验上帝的创造和护理,无从领会食物是上帝有温度的爱的赐予,而不仅是货架上冰冷的商品。 “我是生命的粮” 当耶稣说“我是生命的粮”,这段比喻其实有很丰富的神学内涵:…
一个在热恋中的女孩,细心、耐心地照顾男友病榻上的母亲,她的动机是什么?
最近看了大火的电影《周处除三害》。光看影名,以为是一个姓周的处级干部,帮助人民处理鼠害、虫害、蚊害的大陆电影,结果居然是特别好看的台湾黑帮电影!。
泰勒丝魔法 这几年,“泰勒丝经济学”一跃成为美国各大名校之间的显学,许多教授把美国歌手泰勒丝的创作做为文本在课堂中探讨,以泰勒丝在文化与经济层面所创下的惊人影响力来思考她在流行文化中所掀起的风潮与意义。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4.20 傲洁 走头无路 2018年获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长片的大陆电影《大象席地而坐》,讲述了中国河北省石家庄一个旧社区里,4位陷入人生困境的底层小人物寻找心灵救赎的故事。 这部长达4小时的电影,只发生在一天之内。片中走头无路的4个人,不约而同地前赴内蒙古满洲里的动物园,去看一只镇日席地而坐的大象。 体重达3000到5000公斤之间的成年大象,平均每天休息2小时,大部份时间是站着睡,每3到4天才会躺下来睡一次,以免惊人的体重压伤身躯内的器官。当大象迫不得已席地而坐,可能是内里已经碎裂了。 圣经《列王纪上》,记载过一个“大象席地而坐”的绝望光景: 神人以利亚在迦密山上经历天降焚火的神蹟,战胜了巴力先知,却因王后耶洗别的追杀,仓皇逃命到犹大的别是巴。他心里的大象,就在那里的一棵罗腾树下席地而坐。他向上帝求死,然后睡着。 慈爱的天父为他预备水和饼,他吃了,但又不敌心头重压,仍然躺下。上帝再派使者对他说:“起来吃吧!因为你当走的路甚远。”(《王上》19:7)以利亚就起来吃喝,恢复体力,走了四十昼夜,到了何烈山,与上帝面对面…… 我们会不会像先知以利亚一样?我们心房的大象,会否也有席地而坐的一天?也许会。所幸至高上帝从不轻忽被压碎的心灵,祂必为我们预备水和饼,让我们重新站起。 《大象席地而坐》全片长3:54:05 群组力量 动物园里的大象看似温驯可爱,被激怒时却很危险,尖尖的象牙和长长的象鼻,会变成对付敌人的利器。那么,心房的大象吞下过多负面感受,不胜负荷,在里面地动天摇、不停咆哮,岂不一样危险吗? 大象是群居性很强的动物,一个象群可以由4到100头象,组成终生牢固的关系,而且彼此保护。 而人们心里的大象,也不是孤单的。以我为例,当负面情感汹涌澎湃、不能自救时,我会拿起手机,向可信任的基督徒群组,发出求救讯号。随即会收到或长或短的祷告讯息,以及许多温柔安慰。渐渐地,我里头毛躁的大象开始慢条斯理、不慌不忙地踱步,甚至停下来站住,小睡片刻。 网络时代中,神国儿女无国界地招聚在一起,组成一个一个可以即时互动的群组。关系紧密的属灵群组,就似一个小型象群,群内成员互信互爱、彼此守护、相互代祷扶持。 我有几个安全可靠的姐妹群组,经常收容我的垃圾情绪。姐妹们会以同理心安慰我,抚平我里头时而躁乱、时而抑郁的古怪大象。同样,我也接收姐妹们的负能量,抛出圣经话语,安定她们焦躁中的大象。 靠着代祷守望,群里的象鼻子成了灭火管,相互扑灭乌烟瘴气。几年下来,上帝赐下基督耶稣里出人意外的平安,护卫着我们的心,击溃所有的负能量波浪。 拉起大象 天父非常人性化地对待以利亚里头坐着不动的大象。这种人性化,在道成肉身的主基督身上显彰无遗。耶稣在烈日下的井边等候撒马利亚妇人,解开她的心结。祂也抬头呼唤:“撒该,快下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路》19:5)使税吏长改过自新。 祂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祂不只说给井旁妇人和矮子撒该,也说给普天下的人听。 为何耶稣的话能深入人心,穿过2000多年,仍蕴含翻转生命的大能? 我们的主耶稣饱历人世忧患,明白人性的脆弱。祂聆听每一声痛苦的呐喊,也肯陪伴迷茫心灵一起面对困局。祂并不因为自己是神,而高高在上。祂是极其“人性化”的生命之主,祂口中的道,句句显明在肉身上。 躁动不安的人心里,多少只无助的大象镇日席地而坐?人们最需要的,可能不是教条式的人生大道理,而是被恩慈地对待,就像耶稣对待井旁妇人和财主撒该——人是在被理解、包容和体谅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生命的。 7年前,我先生因职业生涯停滞不前而精神颓靡,里头的大象沮丧地席地而坐了好长一段日子。家里弥漫着碎裂的气味,连我心房的大象也被压垮,瘫在地上。是上帝用重新写作的呼唤把我拉起来,随着一篇篇信仰文章的完成及刊出,我的大象慢慢撑起了发酸的腿,重新站直。 当先生看见我的大象稳稳站起来,他幡然醒悟:上帝的带领不早也不晚,永远恰到时候!因此,纵然困境依旧,他的大象也跟着站起来了——有主一路相伴、引导,大象何需无力踞坐呢? 适可而止 保罗提醒我们:“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弗》4:26)意思是:我们可以有负面情绪,但要适可而止。如何让心房的大象稳站休眠状态,不随便发狂咆哮?我的秘诀是:仰赖圣灵保惠师,帮助我结出“节制”的果子。…
耶稣是亚洲人吗?或者说,我们可以说“耶稣是亚洲人”吗?
如果有一天,这一股风起云涌的取消文化,政治清算,把神学家们贬抑到只剩下他们的种族、肤色、性别和性取向,而完全不顾他们的神学思想对信仰、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的影响及贡献,那将是何等可悲的一天?
虽然其他的因素,如责任和理想主义,也可以打动我们去帮助困境中的人。然而,当我们自身遭遇困难时,这些因素无法帮助我们走得更远。就如电影中,天美也想过长期收养孩子,然而遇到拦阻,于是作罢。
以色列人原本是与耶和华立约的民族,现在却与假神巴力立约——他们情愿跟魔鬼做交易,来换取实际的利益。结果怎么样呢?
为主守身的人是有福的,不要浪费生命,要效法保罗多作主工。教会不可歧视这些为主守身的信徒,要提供他们适合的服事机会。
在熠熠生辉的旧约人物中,米非波设好像是一道划破夜空的流星,转瞬即逝。但他那坎坷的生活故事,却被经久传诵。
“透过《诗篇》,圣灵唤醒了人生命中所有的痛苦、忧伤、恐惧(惧怕)、疑虑(怀疑)、盼望、关怀、焦虑的感觉,也就是人心思中一切惯于被激动起来纷乱不安的情绪。”这是“对灵魂全面的剖析”,“再没有比这卷书更能教导我们如何正确地赞美上帝,或是更有力地激发我们时间敬虔。”
他们在世上是异乡人,是客旅……现在他们所向往的,是一个更美的、在天上的家乡。
内心深处的平安,是我们与自己的和平。这也是来自主对我们的饶恕,以及我们对别人及自己的饶恕。
一个人越是用“成为什么”来填充自己——即使是那些高尚美好的“成为什么”,越容易会过度消耗自己,让生活逐渐变得漫无目的,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存活在这个世界上。
如果我们犯罪之后,生命没有被改变,就必然会重复自己的错误,在“悖逆→受苦→哀求→拯救→悖逆”的循环中越陷越深,直到灭亡。
他们所承受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是内心深处,因误解、羞辱、背叛、不被理解,且缺乏他人的支持所感受到的孤寂。
当我面露难色、准备回绝的时候,领袖又来了一句:“这个活动,我就信任你的能力!你不来,我都不知道找谁负责!”作为一个习惯性在工作能力上寻找认可和价值感的90后,天知道,这句话对我的“杀伤力”有多大!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5.04 张远来 就像上帝在使徒时代的工作,教会每一次的复兴,都产生于一场危机。换句话说,每一次使徒教会遵循上帝的旨意、顺服圣灵的带领,就会转危为机,从而引发教会的大复兴。同样,纵观今日教会面临的种种危机,我们也看到17个可以抓住的契机。 一、学子事工抢先一步 北美华人教会的发展与增长,向来得益于新到访者,比如学生。因此,学生事工一直是华人教会拓展的重点。教会越早接触学生,越能与他们稳定地建立关系,也越容易向他们见证福音。 在笔者服事的教会,几年前,随着本地区留学生的减少,加上教会中学生领袖青黄不接,学生组基本上已经没有在校的学生了。就在那个时候,有一位弟兄介绍了他非信徒的女友与我们认识。于是,我和师母开始在每周五晚,带领他们学习新生命课程。差不多一年以后,女孩接受了洗礼。 我们为她俩代祷,恳求父神预备他们,重新开始我们的学生工作。 那时,我已经发现,由教师直接负责和带领学生工作,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认为,学生工作最好由学生自己领导。于是,我们决定训练小牧者。当这对年轻人有志于带领学生小组时,我们尽力支持。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虽然本地中国留学生少,但学生小组仍有16位学生稳定地参加。 随着学生小组的重启,我们发现另一个问题:这些学生单单喜欢参加学生团契的活动。两年下来,只有一个人决志信主。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在赴美以前,我们就系统性地帮助过、保持着稳定关系的学生,来美国后,几乎都能稳定地来教会。而到美国以后才和教会有联系的学生,信主的比例极低。 虽然我不能就此归纳出一条定律,但我们确实看到一个现象:时机很重要。抢先一步做好学子工作,是我们赢得他们的好方法。 也许,随着政局的改变,留学生的人数会进一步恢复。但如果我们抢先一步联系他们,稳定接触他们,真诚爱他们,切实帮助他们,适时地将基督的爱告诉他们,勇敢地将救恩之道传给他们,留学生依旧会是美国华人教会增长的一个来源。 二、餐服团契接纳配合 餐服(餐饮服务)业者是一个很容易被教会忽略,却能比学生更长期、更稳定地聚会的群体。伴随着走线“润”(run)来的华人越来越多(注),这类信众可能成为某些教会主要服事的对象。 笔者牧养的教会,自一年前,餐服信徒的比例,就已经超过了知识分子。然而由于餐服从业者周末工作更忙,多半无法参加主日礼拜,这让我们对餐服信徒的牧养变得更加困难了。不过可以断定的是,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以往我们教会里没有餐服工作者,名义上的餐服信徒也几乎不来教会。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陪同一位探亲的老者去湖边钓鱼。那个时候,对我而言,钓鱼是极其无聊的事,因此,我把老人开车送到湖边后,便沿着湖边,寻找可以传福音的对象。 恰好,我看到一位中国男士,遂开始向他传道。他说他去过教会,我告诉他我是牧师……我们相谈甚欢,也互相留了电话号码。不久,这位餐馆的老板开始给我打电话。我就向他传福音。后来他们一家都信主了。接下来,我开始逐个走访餐馆,一个一个地向他们传道,从此有接二连三的餐服人士信主。 牧养他们,有很大的困难,因为他们非常忙,周日是他们生意最好的时候,很难去教会做礼拜。另外,他们与知识分子基督徒沟通不太通畅。这让他们对知识分子多的华人教会,产生了一定的疏离感。而知识分子基督徒有时候也有潜在的、不自知、不自觉的排他性,增加了餐服信徒融入教会的困难。 在对餐服弟兄姐妹用心牧养3年后,我开始鼓励他们把上帝放在第一位。感谢主,有两间餐馆的餐服人员,愿意在主日先参加礼拜,再回去工作。而我们教会的会友,也愿意为了他们,提前半个小时礼拜。 随着越来越多的非知识分子华人来到美国,我们需要加大对知识分子以外华人的传道、牧养、栽培,以及委任事奉职分。我相信,如果教会能谦卑地拆断隔离的墙,华人教会就会有大的突破。 三、走出围墙,本地宣教 教会要走出去,积极开展各种活动。特别是利用传统节期、生日聚会、运动小组、兴趣小组的活动,吸引本地华人参与,凝聚他们,跟他们传道。 许多时候,教会无意之间,禁锢了自己的潜能,局限了自己的境界。我们很享受教会既有的团契亲密关系,往往会形成不自觉的内聚,让外人难以融入。久而久之就让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群体,谈不上有矛盾,但也说不上有亲密感。 我们需要走出教会的舒适圈,走出自己的围城,走进社区,见证福音。在真理上,我们必须保守,但在牧养和事工上,我们必须灵活。凡是有利于教会拓展、灵魂得救的,我们都可以做。 过去的几年,我几乎走访过本地每一个华人商店和饭店,甚至亚洲人的超市,建立了一定的关系。走出去,迎进来,从隔离到接纳,是我们可以拓展的路。 四、培养本堂牧者传道 作为直接空降北美的华人牧师,我亲身经历了在北美牧会的艰难。我的深刻感触是,如果可以从本地信徒中,培养出牧师、传道,会比外来者事奉容易得多的。 基于这样的认知,我尽所能地鼓励本教会的信徒读神学、参与事奉,从带领小组祷告、查经,到至讲道。为了帮助刚刚开始带领查经的弟兄姐妹,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查经材料………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4.24 陈恩加 当心“静音模式” 2023年4月的一天,我和同教会的一位弟兄,聊到基督徒领袖在信仰进路光谱上的位置。他提到于宏洁牧师的讲道,用词比较很宏大,刘志雄长老的叙事,则相对更生活化,但他们都有比较资深的牧养经历;而有的牧者学术专精,却不太牧会。 我回应说,很喜欢像The Pastor as Scholar and the Scholar as Pastor这本书的两位主人公卡森(D.A. Carson) 和派博(John Piper):一样是“集学术型和牧养型于一身”的基督教领袖,他们既有深厚的神学素养,同时又具备温暖的牧者心肠。 朋友则打趣说:“那你来做牧者型学者,我做学者型牧者”。我则笑着回复:“现在我们教会的牧者当的好好的,也没到退休的年纪,你这话要是被他听到,会不会觉得我们有‘造反’的感觉?”。 他只简明扼要地总结:“你我他都是‘平的’”。 当他说到“平的”时,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认为:一个基督徒想要成为牧者,是一件高风险的事。倒不是因为这中间要经过漫长的神学训练,出来服事后薪酬不高还要干各种脏活累活等,而是因为教会中来自人际关系的各类张力。 我从小成长在一间非常重视“权柄”的基要派教会中。长老、职事等领袖“高位“,存在着家族传承现象。同时,不少信徒因为对带领者的决策有所质疑,就被打上了“不顺服权柄”的标签,加强了权力的高度集中与不容置疑。 Remy Diederich在其关于属灵虐待的著作《信任崩塌》(Broken Trust)中形容,这种权力的压迫,会导致属灵领袖的核心人际圈,进入“静音模式”。其他人为了防止被孤立,也会学乖,不去戳破“皇帝的新衣”(注1)。 这种金字塔式的教会治理模式,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年轻人的出挑与会众的活力。不仅不符合管理学上的扁平化逻辑,更不符合圣经中对领袖品格的要求。 目前,我在一间较为包容、扁平的教会中服事,深刻觉察到对权力、权威这类敏感议题的讨论,与合乎中道的应用,是当代教会无法回避也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会从权力、关系与生命素养3个维度,来谈一谈权威扁平化后,教会的牧养。 权力与责任的扁平化 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First Vatican…
迈入2024年,教会将依旧面对许多挑战……当我们鼓励人参与教会,并强调教会的重要性时,也不妨顺便自我梳理一下:教会是什么?
在北美华人教会的青少年事工中,却的确遇到类似的困境——教会已经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做出各种调整,结果却不如意。
借着耶稣的榜样,家长可以思考:当自己遇到困难、挑战时,当怎样带领家人一起读经、祈祷,寻求上帝的心意,并凭信心,按真理而行?
在这种多元的处境下,基督徒,特别是年轻基督徒,应当有意识地学习与价值多元、真理相对的文化对话。并且在对话之后,仍然对福音有完全的信心,成为福音的使者——这或许是当代年轻基督徒所面临的主要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