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燃燒中國城
本文原刊於《舉目》59期 林秋如 回首來時路 張采蓉,這個開朗、平易近人的師母,像往常一樣,開心地張羅著星期天滿檔的聚會,殷勤招呼著教會裡的會友。 一群群光鮮亮麗的會友,享受了主日的屬靈盛宴,神采奕奕地互相道別。一輛接一輛的車子,井然有序地離開教會,也離開中國城,回到散佈洛杉磯的住處。 采蓉把車開出停車場,準備上高速公路回家。然而,一股莫名的情緒,讓她把車開往相反方向,剛才的信息一直盤旋在腦中,怎麼樣也甩不掉:“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林前》9:16) 像一根點燃的蠟燭 繞著中國城這幾條街轉了好幾圈,開得越慢、看得越仔細,心中就越澎湃,甚至讓她招架不住。看著滿街林立的廣東餐廳、越南小吃、中藥店、成衣零售商、墨西哥洗衣店、雜貨店等,她像走進半個世紀前的亞洲、墨西哥…… 這不是她熟悉的乾淨、優雅、時髦、耀眼的美國,更甭提舒適、豪華的南加州了﹗可是,中國城不就在加州洛杉磯市中心的北邊嗎?可這城裡城外的差異簡直是天壤之別!那差異,是華人移民努力了半輩子想要甩開的。他們義無反顧地告別家鄉、遠走海外,就是要擺脫貧窮、落後。 白領階級的華人移民按時造訪中國城,只是為了回味家鄉美食。飽餐一頓之後,他們又回到自己居住的地方,回到美國中上層社會,繼續編織、實現自己的美國夢。 采蓉發現,自己對中國城一點兒感覺都沒有,簡直到麻木不仁的地步。她和丈夫黃守謙牧師,到羅省第一華人浸信會牧會已5年了。教會坐落在中國城知名的海鮮酒樓對面,90%的會友都是不住在中國城的白領。這些白領階級和中國城的藍領階級,根本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 她和大家一樣,一直對教會周圍的社區很冷漠。聚會一結束,就各奔東西,回到自己舒適的生活圈裡。而今天的經文和信息,卻像當頭棒喝,讓她開始對這種冷漠深感不安。 這股不安的思緒,領她進入深層的反省與悔改,不僅帶來她個人靈性的復興,更掀起了往後15年,羅省第一華人浸信會的更新轉化。 她開始問:“主啊﹗我能做什麼?” 在一次晚崇拜裡,她和會眾分享心得,然後問:“我們能做什麼?” 像一根點燃的蠟燭,她心中的熱情逐漸傳遞給其他2千人。2千多蠟燭彙聚在一塊兒,成了熊熊烈火,在洛杉磯中國城燃燒開來。 走入社區,擁抱鄰舍 奇妙的事像滾雪球一樣,一波接一波發生。 “跨出教會的牆,走入社區”的提議,竟然沒遇到反對的聲音!當采蓉勇敢地分享自己認罪、悔改的心路歷程,大膽傳講聖靈催逼的信息,她發現許多弟兄姐妹也感 同身受,承認自己多年來的冷漠與虧欠。可見,上帝已預備這個教會走向新的里程碑。 教會走入社區的第一步,是在社區小學辦中秋晚會,之後轉 型為“家庭同樂日”。每年6月初,以慶祝母親節和父親節為由,邀請中國城的華人家庭同樂。教會動員各年齡層的小組,擺出遊戲攤位、小吃攤位、手工勞作攤 位、舞台表演、音樂演唱,和最具特色的祝福小站──這是邀請來賓領受上天的祝福,以一對一的談話,讓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訴說心中的憂慮、愁苦。基督徒藉 此分享福音,並為他們祝福禱告。 15年下來,每兩年辦一次,最近幾次,都有2千多人參加,參加者費用全免。如此龐大的同樂會,需要花費美金5千元左右。除了教會出資租帳篷、舞台、遊樂設施以外,弟兄姐妹都樂意為各自負責的食物或遊戲攤位奉獻。 洛杉磯中國城最早的移民是香港人,大多說台山話。70年代以後,大量越南華僑遷入。20多年前,是大量來自廣州的移民。 最近幾年,中國城的墨西哥人口也漸漸增加。教會於是開始邀請墨西哥人來參加家庭同樂日。教會請墨西哥教會配搭,負責家庭同樂日的西班牙語遊戲攤位和祝福小站。通常有50到100位墨西哥居民出席。家庭同樂日也改名為社區同樂日。 社區行走禱告 采蓉生長於台灣,17歲移民加拿大。讀完大學後,與夫婿黃守謙同往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讀神學,隨後到加拿大牧會,進而受林道亮牧師邀請到美國洛杉磯的羅省第一華人浸信會牧會。 上帝賦予她和黃牧師語言的恩賜,可以用華語、英語、廣東話講道。這個教會向來側重聖經的教導,但聖靈催逼她在教會傳遞向社區傳福音的緊迫性。整個教會被上帝喚醒,張開雙臂擁抱社區。 … 阅读全文
-
不准講道、閉口不言(種籽)
提及婦女在教會中的服事,最出名的是“女人不可以講道”。假如女宣教士告訴教外的人,女人信主以後不可講道和教導,他們會問:“那您來我們這裡做什麼呢?” 宣教士無法實事求是地說:“我在你們這裡可以講道和教導,在我本教會不可以。”他們會問:“教會認為女人的才智不夠?靈性不如男人好?”“都不是。是遵照 聖經上的教導。”“聖經中說是什麼原因?上帝重男輕女嗎?”“不是重男輕女……因為男人是先造的……解釋起來很複雜。” 阅读全文
-
在那遙遠的地方(嚴行)
柬埔寨,離多倫多是那麼遙遠!把地球儀轉180度, 才會在與加拿大完全相反的地方,找到那塊補丁般的國土、古老的高棉民族所在地。今晚,若不是這2位去柬埔寨宣教的基督徒來分享他們的經歷,我想,我可能永 遠不會再去關注那樣一個偏僻、陌生,且在國際社會中長期默默無聞的國家吧? 阅读全文
-
走出煩與憂—與自閉兒母親懇談(劉帆)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不為人知的煩與憂,擁有特殊兒的母親就更是如此了!最近,我在報紙上看到一則驚人的新聞:一個母親在家中,舉槍將22歲患自閉症的兒子射殺,然後飲彈自盡。當天晚上,父親下班回家,等待他的是妻、兒的屍體。 阅读全文
-
貧民國裡的蜜月行(夔兒)
終於,我和文兵結婚啦!經歷一場結婚大典的“折騰”之後,我們開始了期盼已久的蜜月之旅,目的地是東南亞的柬埔寨。 我知道這有點不尋常。所有人在知道我們要去柬埔寨度蜜月後,都會勸說半天、擔憂半天,最後還是沒法理解,說我們是“神經病”! 阅读全文
-
我們還在寫故事 ——你也可以舉目(談妮)
在《舉目》57期,我們整理、刊登了1992-2012年之間,上帝在[海外校園機構] 的恩典。從圖表中,我們看到憑著簡單的異象,居然能從一對中年夫婦,發展出一個跨國的團隊;從一本雜誌,發展出多元化的事工。 阅读全文
-
三明治家庭:何去何從?(方鎮明)
在錯綜複雜的人倫關係中,每一個人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有些人像是“三明治”:對上要照顧父母,對下要教養兒女,中間還要維繫夫妻關係。如此,要如何同時完成這些責任呢? 阅读全文
-
如果我和你媽同時落水(劉愛儉)
有一天,一位新娘在取景時後退,一下子掉進湖裡。緊急關頭,她的弟弟毫不猶豫地跳下去救她。當弟弟把姐姐推上岸之後,弟弟卻上不來了,剛剛被救的姐姐又一次跳入了水中……最終,弟弟被救,可是身披婚紗的姐姐卻失去了生命。 阅读全文
-
從此就過幸福快樂的生活嗎?(馬志星)
目前華人教會中常見一些課程,雖說是與人際關係及個人成長有關,但內容卻是以夫妻之間的關係為軸心,認為人際關係中以夫妻之關係最難處理,若能駕馭,就能增進人際關係及個人的成長。但筆者由神學研讀,進 入宣教的思考,很自然發出兩個問題:一是這類課程是否有足夠的聖經基礎?二是在培訓之後,是否就是如童話故事的結局:“他們就永遠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阅读全文
-
重新綻放的舞娘花 ──記一位焦慮症患者的康復歷程(蘇本)
窗外是加州明媚的陽光,隨著微風輕輕跳動在綠葉枝頭,一切平和而又安寧。可是我知道,此刻她內心的那份平安,實在來之不易…… 阅读全文
-
如何輔導絕症患者及家屬(徐保羅)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的必經過程。死於絕症,在人類正常死亡中佔極大的比例。何謂絕症呢?維基百科給出這樣的解釋:“絕症是醫學意義上無法醫治的致命疾病……某些疾病在醫理上可處理,但依然是絕症:有治療方法,但成功率過低、後遺症或藥物副作用嚴重;某些絕症雖然有方法控制,但無法根治。 阅读全文
-
從方寸世界仰望星空——向新一波留學浪潮傳福音(基甸)
最近和朋友聊天,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談到,近年海外的中國留學生越來越多,而且年齡越來越小。國內的朋友說,不知不覺中,身邊已有很多人把孩子送到海外讀書。在美國的朋友也說,明顯感到美國的大學裡,來自中國的孩子越來越多。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