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宗教景況變化說明了什麼?(臨風)2015.07.04

BH75-8007-圖0-談妮攝-DSC_0357.R30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天下事專欄

2015年6月26日,因著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奧貝格費爾訴霍奇斯案”(Obergefell v. Hodges)的判決,從此同性婚姻受到憲法的保護,使美國成為世界上第21個容許同性婚姻的國家。

這顯然是1973年通過墮胎合法以來,最高法院對社會議題最重要的判案。在法律上,家庭和婚姻要重新定義,維繫社會的道德觀要全部改寫,它所引起的震撼可想而知。

在基督教團體中,更是激起了憤怒的反對聲浪,有基督徒認為,這是憲法干預宗教自由最惡劣的表現,甚至還有人認為,它違背了憲法的精神。例如,香港的基督教明光社評論,“9個法官投票,決定3億人的婚姻制度!”

另一方面,贊成者卻認為這個判例,堅固了美國憲法中的民權條款。看樣子,這個爭執還會不斷地深化。

            美國到底怎麼了?

為什麼一個被認為以保守派為多數的最高法院,會得到這個結論?這個事件具標杆作用,正是美國社會文化轉型的明證。

美國到底怎麼了?全美同性婚姻合法化,是不是代表基督信仰的式微,世俗化的抬頭?許多人認為,美國正逐漸成為一個異教的國度。基督徒將成為“世界不配有”的族群,世界末日即將來臨……難道這是唯一的解讀嗎?

我認為,這個事件與2015年5月12日出爐的《美國宗教景況變化》”(America’s Changing Religious Landscape——Christians Decline Sharply as Share of Population; Unaffiliated and Other Faiths Continue to Grow.)息息相關。現在就讓我們稍微仔細地分析一下這個調查報告,希望從中看出一些明顯的趨勢。

BH75-8007-圖1-美國宗教改變-1

這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於2014年6 – 9月間的調查報告,是繼2007年第一次大規模調查之後,再度對全國所做的大規模電話訪問,受訪者有35071位成年人,調查誤差小於0.6%。

報告顯示,自認為是基督教徒的百分比從78.4%降到70.6%。也就是說,基督教徒的比例在7年中下滑了將近8%。

其中,新教“主流教會”的人數減少了3.5%(降到14.7%),天主教會減少了3%(20.8%)。不過,新教的“福音教會”僅僅減少了0.9%(25.4%),但因為人口的膨脹,在數目上還略有增加,從6,000萬上升到6,200萬。

主流教會”是個很鬆散的名詞,並沒有一個嚴格的定義,意思是,他們是歷史悠久,有豐富的傳統的教會。巴拿研究中心2009年把下面幾個宗派歸入“主流教會”:美國浸信會、聖公會、美國福音路德會、美國長老會(PCUSA)、基督聯合教會、聯合循道會,等等。

所謂“福音教會”,代表一個教會對傳福音、個人的救恩有負擔。它包括:無宗派的福音教會、美南浸信會、神召會(AOG)、基督教會(COC)、路德宗密蘇里教區、長老教會(PCA)。

           福音教會信徒

BH75-8007-圖2-無宗派福音教會與美南浸信會-中文根據Lifeway 的Ed Stetzer的研究(“The Rapid Rise of Nondenominational Christianity: My Most Recent Piece at CNN,” Christianity Today, 2015-6-12),美國基督教中成長最快的,是無宗派福音教會,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

不過,從皮尤調查中的“個人”角度來看,對於 “你是否重生,或為福音信徒?”,2007年有34%的人答:是;2014年有35%的人答:是。可見,這個比例維持幾乎不變(其中包括天主教和主流教會信徒對自己的評估)!

新教徒中,“福音信徒”的比例已經從2007年的51%上升到2014年的55%!

總的來看,這些數字似乎表明,在社會變遷中,越是不關注福音的人或教會,它所流失的就越多,或者吸收的新信徒就越少。

另外,新教徒下一代有半數以上離開教會。不過福音信徒的下一代仍然有三分之二留在教會裡。

同一調查還發現,認為自己沒有宗教歸屬的人群(nones)從2007年的16%到2014年的23%,上升了7%。今天,美國有接近四分之一的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這是歷史性的改變——許多人選擇離開有組織的宗教。

          對調查數字的解讀
第一、美國有宗教信仰的人群越來越趨向多種族化。

BH75-8007-圖4-白人與少數族裔基督徒比較BH75-8007-圖3-10之3美國成人為重生基督徒在自認“重生,或為福音派基督徒”的新教徒中(占人口30%),今天有超過三分之一不是白人。

 “白人福音信徒”的百分比從2007年的21%降到2014年的19%。調查並且發現,每10個“白人福音信徒”中,就有8個堅定支持共和黨。也就是說,許多白人福音信徒在宗教和政黨間,劃上等號。

不可避免地,這種趨向,給基督教抹上了某種不協調的政治色彩。

根據《宗教新聞服務社》今年5月12日的報導,紐約大學的社會學家與人口學專家Mike Hout表示,以往宗教是政治背後的推手,但現在卻剛好相反:

“今天許多離開保守的福音派或天主教的人,是因為他們看到教會與政黨掛鈎——他們不希望為政黨的利益背書。”

基督教,被認為是上了賊船!

第二、“千禧世代”(1981-1996)的變化,反映出文化轉型的加劇。

這個年齡階段雖然還有50%的人認為自己是基督徒,但卻是所有成年人中比例最低的。他們中間“沒有宗教歸屬”的比例也最高。其中,18-24歲中有36%沒有宗教歸BH75-8007-圖5-美國無宗教歸屬-中文屬,25-33歲中有34%沒有宗教歸屬,比7年前同年齡階段的人上升了9%!

不過,在“千禧世代”年齡階段中,福音信徒的比例與7年前基本相同,維持在21%。這是稍可告慰的。讓我提出另一個參考點。在皮尤2007年的另一份調查中,14%的福音信徒支持同性婚姻,到2014年,這個數字上升到21%,其中增加的絕大多數都是“千禧世代”。(參《不合潮流,或中流砥柱?——美國基督徒與同性婚姻(談妮)2015.04.27http://behold.oc.org/?p=26974

BH75-8007-圖6-美 • 認同同性婚姻的世代層-2015

另外,根據今年2015年6月,皮尤研究中心所發表的《對同性戀態度變化》顯示,“千禧世代”今天有73%支持同性婚姻。白人福音(派)教會新教徒對同性婚姻的支持率,從2001年的13%上升到2015年的27%,14年中增長超過一倍!

BH75-8007-圖6-美 • 贊同同性婚姻的基督徒與非基督徒-2015

在86%的自認生長於基督教家庭的人中,接近五分之一(19%)者承認,他們已經離開基督教。皮尤的研究統計發現,相對每一位新接受基督教的人,就有4位信徒放棄基督教。

從這些統計數字,我們感受到文化轉變的加速。而文化壓力帶來道德觀念的改變,又使人們比較容易變更宗教信仰。

這是“無宗教歸屬”群體增長迅速的原因之一,此在“千禧世代”中猶為顯著——“千禧世代”擁抱“多樣性”、不信任大型的機構和組織(不論是企業、政黨、教會還是媒體)。他們認為,任何大型組織所關心的,都不過是該組織本身的生存和發展,而不是個人的福祉。

在這個心態之下,教會當然是首當其衝。

無可諱言,“千禧世代”是社會的未來,他們的動向就更為令人矚目。

第三、皮尤的研究發現,教會人數縮減最顯著的是“主流教會”與“天主教會”。福音教會反而可以大致保持人數

這說明什麼?因為許多“主流教會”和“天主教會”在神學上妥協,把注意力從傳福音轉換為社會關懷。

一個從信仰基督出發的群體,如果失去了它的原動力,不知道為何而愛,為何而服務,如何能夠有吸引力?當教會淡化了人與上帝之間的面對(直接關係),當聖經不再是基督徒得力的泉源,人的心自然就冷淡了。這是我們都要深刻反省的。

     對趨勢的觀察

BH75-8007-圖7-By Demi DeHerrera.R20皮尤的資料是否證明,現代化(以及後科技時代)必然帶來“世俗化”(即,人本、無神論、相對主義)?這是否使文化的“世俗化”加劇?這是否人類越來越成為一切意義與真理的詮釋者?

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沒有宗教歸屬”群體

不過,對比皮尤在2012年的另一個調查發現,在“沒有宗教歸屬”(nones)的人中,有14%認為,宗教對他們的人生很重要;有68%相信,冥冥中有位上帝或神靈;21%每天禱告; 37%雖沒有宗教,但卻關心靈性需求;只有12%是真正的無神論者。

可見,在自稱沒有宗教歸屬的群體中,有很多是“相信,但沒有歸屬感”的人。

根據皮尤2014年的調查,美國“無宗教歸屬”的23%人中,真正“世俗化”的無神論者,不過占了7%,雖然比2007年的4%高出許多,但仍然是屬於少數——說明全心擁抱“世俗化”、無神、認為人不需要宗教信仰的還是少數。

這個現象十分耐人尋味。

            趨勢共同點

從皮尤的統計資料,我們還可總結出幾個趨勢的共同點:

第一、在神學上比較自由,不注重福音的教會衰退得最快。

第二、非白人的基督徒人數,比例增加很快。

第三、“千禧世代”離開宗教信仰,或是離開原屬支派的比例很高,速度也特別快。這或許是最值得關注的趨勢。(參《美國新的“垮掉的一代”?(臨風) 2014.06.01》,《舉目》官網。http://behold.oc.org/?p=22702

針對這些趨勢,我們需要作進一步的分析和討論。不過,統計數字告訴我們,問題不是因為無神論或是“世俗化”的大大流行。社會學家曾建議,今天的問題出在“多元化”社會的現實,而不是“世俗化”的普及。

其實,紐比金(Lesslie Newbigin,1909-1998。編註)於1974年回到英國時,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他1989年出版的《多元化社會裡的福音》(The Gospel in a Pluralist Society),第一次敲響了基督教界對這個問題的警鐘。

對於這個“多元化”的現實,基督徒應當如何應對。這才是問題的重心。

BH75-8007-圖8-By Joshua Earle.R40簡言之,基督徒既不應有離群索居的次文化心理——那是自我放逐;也不該與世俗同流——主流教會的發展已證明這個路線的錯誤。值得我們探索的,乃是凱勒牧師2005年開始宣導的“追求共同福祉的抗衡文化”(a counterculture for the common good。註)。

註:參

Tim Keller, “A New Kind of Urban Christian,” MAY 1, 2006, Christianity Today.

Andy Crouch, “What's So Great About 'The Common Good'?——Why Christians need to revive the historically rich phrase,” OCTOBER 12, 2012, Christianity Today. .

 

作者為本刊特約編輯。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