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书亚征服迦南地(上)——陈庆真

陈庆真

本文原刊于《举目》20期

一、以色列人新一代的兴起

           “耶和华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使他们在旷野飘流四十年。等到在耶和华眼前行恶的那一代人都消灭了。”(《民》32:13)

           以色列民在摩西带领下过了红海,接着在西乃山接受耶和华颁布律法,以炼净他们成为敬虔圣洁的民族。一路上耶和华神赐下吗哪饱足他们身体的需要,更以云柱火柱 领路。以往每读到“云柱”,就想不通它的功能,直到96年由以色列经过西乃半岛去埃及,才意识到若没有大块云停在头顶上,在干旱炎热的西乃半岛上行走,即便不中暑倒毙,头发也会着火。但是以色列民和我们现代人一样,太多的恩典反倒不知惜福,忘恩负义,怨声载道,甚而饱暖思淫,祭拜假神。耶和华一忍再忍,对 祂的选民一次次地失望。最后将这败坏的一代放弃在旷野中。由硕果仅存的约书亚和迦勒,带领新的一代进入迦南地。

           摩西死后,以色列人新一代 的领导责任落在约书亚的身上。据一些圣经学者推算,约书亚在接下棒子的时候,已经八十五岁了(比摩西当年还老了五岁)。摩西是耶和华与之“面对面所认识的 人”,而以色列民又是如此顽劣,这个领导棒谁敢接啊?所幸约书亚在过去的年日中,亲自见証神的大能和信实,就在耶和华神向他再三地保証之下:“我岂没有吩 咐你么,你当刚强壮胆,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因为你无论往哪里去,耶和华你的神必与你同在。”(《书》1:9),毅然担起这个重任。

           以色列人在旷野飘泊了四十年,入迦南前的路途也困难重重。那时的迦南地早已有定居的民族,分布在土地肥沃易于农耕的河谷及海岸平原。对已定居下来的民族而 言,素来不欢迎像以色列这一大票的游牧民族。这种心态,古今皆同。尽管以色列的专使明白地恳求借路:“求你容我们从你的地经过,我们不走田间和葡萄园,也 不喝井里的水,只走大道,不偏左右,直到过了你的境界。”(《民》20:17-19)。以东王不顾兄弟情谊,断然拒绝。

           考古学家格普克(Nelson Gluck)曾在约但河东南部,也就是一度曾属于以东和摩押的领土里,发现农耕的遗迹,其时间可追溯到以色列入迦南以前的时代。因此以东人的反应,我们可以理解。只是可怜了以色列人要走更长的弯路,向北沿着以东的西边往死海进发。

           就在以色列人漂泊旅程接近尾声之际,来到了约但河东的十亭。根据圣经记载(《民》25:9),以色列人在此旧疾复发,又去事奉巴力毘珥,并与摩押女人行淫。 这事再度触怒耶和华,因而遭瘟疫惩罚而死的有二万四千人。自1951至1958在外约但河探勘的著名考古学家肯扬(Kathleen Kenyon),就曾在十亭遗址发掘出大批显然是急骤集体埋葬的骸骨。

           这些骸骨既没有受伤的痕迹,也不像一群因饥荒造成的饿死莩。从现场祭偶像的供物,灶上自家的食物仍然完整的景象看来,肯杨认为这些居民必是死于瘟疫无疑。古生物学家儒勒(F. E. Zeuner)也在同址发现闪族人在大埋葬后急速迁移的遗迹。并在埋葬后不久即有大量含二氧化碳及甲烷的天然气渗入坟墓,保存了尸体免于腐烂。(注1)

二、以色列人过约但入迦南

          以色列人离开十亭来到约但河旁,等待约书亚领他们过河。圣经记载此时以色列人刚渡过逾越节,因此是春天。黑门山上的积雪开始融化,“原来约但河水,在收割的 日子,涨过两岸。”(《书》3:15)但当约书亚遵照耶和华的指示,吩咐抬约柜的祭司将脚伸入约但河,那从上往下流的水,果然断绝,在极远处的亚当城那里 停住,立起成垒。因此,“以色列人都从干地走过去,直到国民都过了约但河。”(《书》3:16-17)

          约但河的这种严重堵塞,地质学家认为是由地震所导致。最近发生同样的现象是在1927年,马斯顿爵士(Sir Charles Marston)在他的书Bible Comes Alive中记载了当时因地震造成河两岸泥土大量塌方,堵塞了上游,使得约但河干了22小时,足够让以色列人过河。在这以前,同样的现象也分别发生于 1924年及1906年。在阿拉伯人的记录中,也提到1267年在约但河发生的类似事件。约但河位于地震带,虽然可以解释为自然现象,但因事件发生在祭司 脚入水之际,我们认为是耶和华神借着祂所掌控的自然津,在祂的选民前施行神蹟。

           以色列民过了约但河,扎营在吉甲。这时,有鉴于新一代的以 色列民未必知书达礼,因此在进入迦南地前,约书亚为他们的男丁以石刀施行割礼。考古学家亚丁(Y. Yadin)及其队员在伯特利西北十英里处的克夫伊舒阿(Kefr Ishu’a,即约书亚城)山边的坟墓中,发现了一些仍然锋利的石刀。随后,以色列人养精蓄锐,准备进攻称耶利哥。

           到了公元前1,000 年大卫王国建立的时候,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早已安居在迦南地。其国势大大凌驾四周的其他民族。这在历史家及圣经考古学家心中,都是不争的事实。但以色列民 族是由何处而来,又如何能够驱走那些当时在世俗文化上比他们更为“先进”的民族,而能定居下来。整个过程在近百年圣经考古学者心中,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近廿年已经渐渐沉淀为三种理论:即以阿尔拜特(W. F. Albright)为首的“军事征服论”、以阿尔特(A. Alt)为主的“游牧民族渗透性论”(简称渗透论),以及以柯卡维(M. Kochavi)为主的“农民造反论”(简称造反论)。

          考古家亚丁曾花了十年(1950-1960)的时间致力于巴勒斯坦的发掘工作。在他的〈圣经关于以色列人征服迦南的记载可靠吗?〉一文中,对此三种理论分别 以考古证据来分析。简言之,他认为圣经记载了“沙漠民族”(即以色列人)及“海上民族”(即非利士人)进入迦南的争战,各都遗留了战迹。

           然而一些圣经评论家能够坦然接受,非利士人在叙利亚与巴勒斯坦西边迦南城市的破坏,却极不情愿接受以色列人在东部的征服,情愿选择将理论建立在不够具体的证 据上,仅仅因为圣经记载了“军事征服论”。根据亚丁本人的观察,几乎所有的考古学家都同意巴勒斯坦在青铜晚期(1550BC-1200BC)之间,代表这 时期的物质文明突然中断,一些坚固城忽然被毁等。由毁灭的遗迹看来,绝不是由于饥荒或地震。并且在这地层的上层(时间较晚的一层),一种完全不同的建筑及 文明渐渐建立起来。这种突然的改变,实在难以“渗透论”或“造反论”来解释。(注2)

三、攻打耶利哥城

           要征服约但河西的迦南地,河谷西南的耶利哥城当为第一必攻要塞。耶利哥虽然是一个坚固城,但面积并不大,笔者十年前去圣地时,特别去了耶利哥,还要了一张古耶利哥城的 地图,原来全城仅占地十英亩而已。不仅一天可绕七圈,每圈之间还可以歇下来喝水乘凉。据若恩(J. R. Zorn)对当时巴勒斯坦人口的推算,约书亚时的耶利哥全城人口约二千人。

           考古学家肯杨在巴勒斯坦的挖掘,以其在耶利哥城的最为彻底,也最能博得国际专家的认同。根据她的研究报告,耶利哥城至少有七千年的历史,可以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在层层铜器时代的建筑废墟下面,有着层层更古老石 器时代的踪迹。新的城市就建造在更久远的旧城上面。城墙重建或修补至少有十七次之多,耶利哥城见証了千古以来朝代的兴衰与民族的替换。

       约书亚时代的耶利哥 城是由两道相互平行的城墙组成。中间相隔约十到12英尺。里墙特别坚实,约12英尺厚,外层防卫墙绕着山脚,由六英尺厚,约25至30英尺深的坚实地基组 成。从考古学家贺尔斯的示意图看来(图一),喇合和她家人的房子,很可能就建造在两墙之间的平台上。(《书》2:1)

            约书亚遵照耶和华大 元帅的吩咐,对耶利哥人先施以心理战。在以色列人绕城之前,耶和华将约但河堵塞的神蹟早已传遍全城。迦南人个个胆气消失、心都化了(《书》2:9)。如今 以色列人又安安静静严严肃肃地每天绕城一圈,完了回营休息,他们葫芦里到底卖什么膏药?耶利哥人不免心里发毛,精神城墙已经崩溃了一半。及至第七天竟然绕 了七圈,紧接着响彻云霄的呼声随着祭司的号角响起,城墙应声倒塌,以色列人征服迦南得到了第一回合的胜利。

           耶利哥城的考古可算是历年来最多学者参与,也是对其考证解释争议最多的圣经考古事件。最先是英国考古学家格斯坦(John Garstang),在1930年代发觉了倒塌的双城墙,以及被火烧毁他称之为“第四城”的的居住区。均经放射定期鉴定为公元前1400年左右遗物,与圣 经记载的时期吻合。

       没料到20年以后,这个定案受到了肯杨博士的挑战。肯杨考古队认为该倒塌的城墙应当属于青铜中期(约公元前1500年),并声称自从公 元1500年以后,在耶利哥根本找不到城墙可攻。但肯杨队同时又无法否定“第四城”的遗物确属约书亚的年代(注3)。因此为了耶利哥城何时被毁的时间,考 古界争执了半个世纪,直到最近才由伍德(B. G. Wood)收集了各家的考古资料数据,提供了一个同行间可接受的解释。

           伍德认为格斯 坦当年发掘出来的双墙,确实是公元前1500年以前倒塌的。那么约书亚在1400年攻克的又是什么呢?以色列民可不可能是绕着百年前修复过的墙走七圈呢? 考古学家亚丁根据迦南地在青铜晚期的社会及经济情况推测,耶利哥居民在1500BC后,可能没有财力作新的大规模建设,也没有建新的城墙,而是将青铜中期 的破墙修补起来。

           这种解释也获得了许多考古学家的支持。原因之一可能与当时强势的邻国埃及有关。埃及自法老阿摩斯(Ahmose)于公元 前1521年将希克索人赶出境后,从此对东北方的迦南人特具戒心。从他以后的法老先发制人,每年向东北征讨,迦南地元气大损,逐渐沦为埃及的一个偏远行省。既不被批准也无力耗资建造新城。

           但由“第四城”的遗物看来,此居住区确实是在青铜晚期被烧毁,証实了格斯坦的报告。由其遗迹推断,该 城曾经过一次大地震,随后又遭大火焚烧。火烧后堆积的灰烬残碎厚达数呎。在废墟中有陶器,有家用器具,以及被烧过的谷物。由谷物处理的情况看来,时间是春 天收成之后,印証以色列人是在逾越节之后进攻耶利哥。而且谷仓满满,表示围城不久(七天)。在废墟的埃及古墓中找出的石印上,所刻载的埃及法老名字没有晚 于公元前1400年的(注4)。

        我们对于耶利哥的城墙的推想,或多或少还受当年儿童主日学故事的影响。记得小时在主日学表演攻打耶利哥,老师派几位个子高的小朋友抬了代表约柜的箱子,领着其他的小朋友绕着四片代表城墙的纸板走。走完第七圈,众小朋友大叫大喊,哗啦一声,四片纸墙应声倒塌。 小朋友们就高举双手赞美耶和华!

         事实上,《约书亚记》中并未记载城墙“全部”倒塌。试想,如果全倒了,住在墙上的喇合全家岂不被压死了吗?那么两位探子的 诚信何在?对一个仅二千人的城而言,城墙只要部分倒塌造成几处破口,凭以色列人的军力,当可一举攻破全城。(未完待续)

注:
1. Bimson, “The Conquest of Canaan & the Revised Chronology”, SIS Review, Vol. I, No.3, Summer 1976, pp. 5-6.
2. Yadin, Yigael, “Is the Biblical Account of the Israelite Conquest of Canaan Historically Reliable?”in 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 Vol. 8, #2, 1982, pp16-23.
3. K. Kenyon, Amorites and Canaanit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4. B. Wood, Did the Israelites Conquer Jericho?, 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 vol. 16, 1990, pp 44-58.

作者曾任波士顿大学教授,现已退休。她目前是美国校园团契的特约同工,负责欧洲事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