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言与思

  • 一位执行长之死——私刑等于正义吗?(廖启宏)2025.01.13

    对基督徒而言,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次悲剧?

    阅读全文…

  • 十字架,而非十字军——耶稣,很不 make sense 吗?(王星然)2025.01.06

    有人发现福音书里的耶稣经常语出惊人,有违常理;或是答非所问,不合逻辑。

    阅读全文…

  • 掷筊式信仰(陈思韫)2024.12.30

    虽然基督徒不掷筊杯或求签,但有人却会“求印证”:如果今天我在停车场遇到“她”,就是上帝给我“绿灯”,让我去追她;如果今天下雨,就是上帝阻挡我做某事

    阅读全文…

  • 逆旅纵横赤子情(卢洁香  )2024.12.23

    亚伯拉罕有别于自己的老父,他以一往无前之势,如风樯阵马之勇跟随上帝走向未知之地。

    阅读全文…

  • 延迟退休,是喜是忧?(陈恩加)2024.12.16

    人的一生不应该只有付出和劳动,也需要有闲适与享受。

    阅读全文…

  • 哈利路亚!读《诗篇》第150篇(范学德)2024.12.09

    让我们加入这个合唱团吧。如果上帝的儿女不赞美上帝,这是罪。

    阅读全文…

  • 华盛顿的“美德”——他与国家权力的故事(陆加)2024.12.07

    在一个事事要依法而行的国家中,在关键的国家权力转移时刻,竟然不是凭借着法律的依据,而是全靠一个人出于美德的影响力,来达成交接……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阅读全文…

  • 送别,但不是永别——怀念Blake小弟兄(冯欣)2024.12.02

    上帝还是把他接走了。听说他是在谦和、平静中离去的,就像往常入睡一样。

    阅读全文…

  • 三重安息——耶稣的邀请与应许(黄奕明)2024.11.25

    您投票了吗?您会去投票吗?

    阅读全文…

  •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李子柒――栽种有时(王星然)2020.08.03

    August 3, 2020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専栏2020.08.03 王星然  “耶和华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满了你的丰富。” ――《诗篇》104:24 后现代古风美食博主如何介绍一道番茄料理?中国第一网红李子柒告诉你,要从备土和整地开始。(注1) 种过菜的人知道土壤与作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番茄是一种非常耗肥的作物,缺钾,缺钙,缺镁,缺磷都长不好。养份不足,番茄就容易生病。 上帝的创造及护理 杜克大学研究神学与生态的Norman Wirzba教授,在他那本有趣的书《食物与信仰:有关“吃”的神学》(Food and Faith: A Theology of Eating)里指出,我们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世代!人们不清楚食物生产的细节,不再参与任何种植培育的过程,我们变成了一个个“无知”的消费者。 但食物能在桌上完美呈现,绝非简单之事。 李子柒让仅重视“结果”的现代人,重新看见整个“过程”的美好。 虽然镜头下,四川大山里的田园生活,仙气飘飘,唯美到太不真实。但不可否认,透过她的演绎,人与土地,人与作物/牲畜,人与生态,人与传统,人与文化,人与大自然,人与亲情,人与四季节令,都有了真实而鲜活的关系。 这种在“速食”文化里看不到的过程与细节,在“慢活”里竟是如此的美丽,疗愈,且饶富意义。当我们愿意放慢脚步来思想,这一切的背后直指上帝的创造及护理。 “他使草生长,给六畜吃,使菜蔬发长,供给人用,使人从地里能得食物,又得酒能悦人心,得油能润人面,得粮能养人心。”――《诗篇》104:14-15 “吃”绝对是一件非常深刻的事。从出生开始,只要活着,人就需要食物,食物是上帝爱的赐予。 Norman Wirzba说:“食物是上帝赐给所有受造之物的礼物,为了生命的滋长、传承、庆祝。当我们奉主的名领受圣餐,吃成为永恒中上帝的饼杯之爱在地上的实现。”(注2) 但是对现代人而言,食物已被简化成超巿货架上或是网络上陈列的商品(commodity),每一个商品都有固定的规格和标价,当消费者刷下他的信用卡,或是按下支付宝的键,可以立即获得满足。我们很难从这些商品里体验上帝的创造和护理,无从领会食物是上帝有温度的爱的赐予,而不仅是货架上冰冷的商品。 “我是生命的粮” 当耶稣说“我是生命的粮”,这段比喻其实有很丰富的神学内涵: “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 《约》6:51-58 新约学者卡森(D. A. Carson)如此解释这段经文: “这段画面血腥的语言,农业社会的人或能心领神会,但对于我们——这些买现成纸盒、塑胶容器、或铁罐头食品的现代人,却很容易忘记。我们活着,因为其他的活物死了。如果那些活物不死,我们就没有食物:那头牛,那条鱼,那根胡萝卜,那把芹菜必须死,否则死的是我们。我们吃耶稣,唯有祂死,我们能活着。”(注3) 被吃的,无论是植物或是动物,都必须要先死去,才能滋养进食者的生命,并且成为进食者的生命(常在祂里面)。现代人大概没有机会从羊圈里挑选一只活羊,然后宰杀牠的经验。古人能体会那只羊犠牲了牠的生命,来成就人的生命。 如果我们亲身参与研磨麦子的过程,再读这生命之粮的比喻,必能更深体会麦子必须被辗碎,必须犠牲才能制成面包。 而这个比喻,刷卡购物的现代人难以窥其堂奥。 栽种有时 我自己在脸书上有一个“栽种有时”的网页,纯粹分享种植的意义和喜乐。在栽种的过程里我有许多宝贵的体会。 举例来说,在农作中,我曾犯过很多错(我不是绿手指):修剪太过头、忘了浇水、施太多肥、在错误的季节里移植……但大自然让我深刻认识什么是“原谅”(forgiving)。 园艺世界里有一个英文字 “resilience” 能很传神地诠释“原谅”的概念,“resilience”意指:从苦难中复原的能力。我在“栽时园”里看见上帝赋予植物惊奇的自我疗愈能力,往往在一阵春雨后,在沉寂一个夏天后,生命总是找到它自己的出路。生生不息! “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将残的灯火,祂不吹灭!”那位赋予植物resilience的上帝令人赞叹,而祂的恩典更是叫人敬畏。 田园之乐 《经济学人》最近有一篇颇有意思的报导(注4),美国人因为Covid-19(新冠病毒)疫情严峻,每天被关在家,意外地竟重拾田园生活之乐,重新发掘种菜种花的美好。传统上国殇纪念日(Memorial Day)是美国人种番茄,种菜苗的时间,但今年国殇纪念日长周末大部份的菜苗早被抢购一空,连牛粪土也卖到缺货。百年植物种子老店Burpee,生意好到必须暂停单一客户的订单,许多园艺店老板笑咪咪地说:从未看过这种现象。 疫情中,大家厨艺都更上一层楼了!在美国,面粉和酵母菌素常常一上架就被扫光,许多人重回厨房,照着网络视频研究如何发面,学习做糕饼、点心、面食。疫情中,各种功夫菜摆上了餐桌,波上(po)了社群媒体…… 在园艺和烹饪中,人们开始懂得享受速食生活中长久被忽略的过程和细节。 这种生活方式的微妙改变其实是现象级的,却鲜少看到教会和机构在疫情中探究讨论。食物与信仰的关系、园艺与上帝的创造及护理、生态与神学……这些在教会里属于“世上小学”,似乎不值一顾,但却是Covid-19疫情中人们每天生活的重要部份,而《经济学人》关注到了。 法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对田园生活也有深刻的体会:“全能的上帝从起初就打造了一座花园,无疑的,住在其间是人类最纯粹的喜乐,是人类心灵得复苏的最佳所在”(注5) 修理看守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来就是不可切割的。根据《创世记》,人类的第一份工作是农夫,上帝是伊甸园的园主,祂把精心打造的整座花园交给人管理。 “耶和华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