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言与思
-
福音心理剧结合了圣经故事与心理剧,是一种团体行动式灵修。借着挑选一段经文,在所服事的群体中,以经文中的故事来进行角色人物的扮演,并从中重新咀嚼圣经人物的感受。
-
创伤往往隐藏在生命的最深处。平日里,别人看我表现出来的,多半是一个好基督徒形象:按时聚会、热心参与服事,关心别人等等。然而只有我自己知道,在这好形象的背后,我是多么的痛苦!我难以感受到上帝的爱!
-
然而直觉告诉我,主要来“夺”我孩子了。
-
最后,愿意伸出援手的人,竟是一位平时往来不多的“外邦人”。当时我心里对这个付出许多心力和感情的教会,由衷生出失望;同时我也警觉到我们舍近求远地将生活重心都放在这个教会12年,反而因此没有太多住家附近的朋友。未来,若像这样再有紧急的事情,即使有远水也救不了近火。如此选择教会是否明智?我们也因此萌生换教会的念头。
-
如果教会因为信仰的因素打压万圣节,那是否也应该考虑:不要再蹭中秋节的名义来举行布道会了?或是不要再假借春节爱宴之名来接触慕道友了?这些传统节期的庆祝,都可能让华人教会之禁止万圣节,变成一种假冒伪善的行为,有严重的“双标”嫌疑!
-
在圣经中,多数时候人是处于领受上帝话语的被动姿态。但《诗篇》却让我们看见人主动向上帝发出话语:祷告给人相当程度的主动性,使我们有机会向上帝主动提出话题或议程;我们不只是接祂丢来的球,我们也发球给祂。 所以,我们当怎样祷告呢?
-
《诗篇》一开始就提出了最深刻的3问:我的上帝啊,你为何离弃我?你为何不“救”我?你为何不听我的“哀号”?
-
有人问在永恒里我们要做些什么?天天唱诗歌吗?上帝会不会觉得很烦啊?答案是,问的人如果觉得烦,就不明白上帝同在的意义。
-
以上几位圣经人物,都经历了黑暗的幽谷,有许多痛苦和挣扎,但他们都有一个情绪的出口:向上帝倾诉。 这是基督徒的特权,也是上帝给我们的恩典。
-
这两件事我都试着做了,但发现自己无法绕过几个我还在探索原因、寻找答案的困境。它们虽然是个人的,却可能也有一定的普遍性或者代表性,于是我想藉这篇文章来梳理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