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事奉篇

  • 劝人饶恕,不易!(恩岩)2024.05.08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5.08 恩岩 一 窄窄的乡村道路,被堆在路两旁的积雪挤得更窄了。路上的残雪,被来往车辆压得结结实实,成了凹凸不平的镜子,行人一走一滑。  “大哥,别去了,回家吧!”路中间,女人抓住70多岁的老人的手臂,苦苦劝说著。老人不知哪里来的力气,胳膊一抬,一落,把她甩到一旁。 最终,老人缓缓向前,走到了百米外的一个院子门口。 天空飘起细碎雪花,院内大狗汪汪叫个不停。大门紧闭无声。老人在门外转了一圈又一圈…… 二 这位老人姓文,是教会文姊妹的哥哥。那个院子,则是章姊妹的家。 文老人近年有些异常,整天思念章姊妹已经过世的妹妹,经常去姊妹家索寻。 起初,文姊妹没把此事放在心上。她知道哥哥从不惹是生非,到人家没发现要找的人,便会离开。而且,哥哥去的是章姊妹家。章姊妹是教会前辈,或许能劝劝哥哥这个糊里糊涂的信徒。 然而,事情的发展,非文姊妹所想。 面对老人的频繁打扰,章姊妹几次三番找到文姊妹,要求她看好哥哥。章姊妹语气、态度皆欠佳,还建议她把哥哥送进精神病院(其实,老人只是有点呆滞木讷、不讨人喜欢,状态还不至于入院)。 更有一次,章姊妹见老人又在门口踱来踱去,随手拿起院中的扫帚,扫向老人。老人随即倒地。幸而后来并无大碍。 章姊妹的种种作法,如同冰水浇头,使文姊妹从里到外透心凉。 三 文姊妹信主不久。章姊妹的做法,给她带来很大心灵打击,远超过哥哥的异常带给她的苦恼。 怨恨、愤怒、苦毒……住进了文姊妹的心中。 忧伤的灵使骨枯干。文姊妹身体出现状况:失眠,心跳加速…… 文姊妹来问我和郭姊妹,她该怎么办? 基督徒都知道标准答案——饶恕。 然而,这二字分量太轻,又太重。面对受伤的服事对象,我和郭姊妹都无法轻易说出这两个字。。 太轻,是因为轻飘飘说出的“饶恕”二字,对于深陷情绪泥潭的文姊妹,不起任何作用;太重,是因为稍带命令口吻的“饶恕”,便能使在泥泞中挣扎的她,越陷越深。 有人劝章姊妹饶恕,说如果她不饶恕人,上帝也不饶恕她!文姊妹听后甚为愤怒。 宽恕,原是主耶稣的吩咐,然而为何被人这样一说,却像变了味道?或许,至高的上帝可以向人发出命令,卑微之人却不应以祂的名义命令任何人吧? 四 我和郭姊妹,没急于和文姊妹谈饶恕。我们觉得,文姊妹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紧紧抓住上帝 文姊妹信主后,愿意爱主,也努力追求——当然,是按照她所知道的方式,按时聚会,参与服事,时刻留意教会需要等等。做这些当然好,然而,文姊妹却没有祷告的习惯,更不会每天读圣经。 不祷告、不读经的基督徒,跟她谈饶恕,她无法理解。 我和郭姊妹努力帮助文姊妹建立稳定的灵修生活,希望她跟上帝建立关系。 我们认为,只有当她和上帝建立亲密的关系,我们对她的服事才能有效果,并且健康。 所谓“健康”,是指服事者不应该被所服事的人死死抓住,或者说,被服事者不应该完全依赖服事者。否则,服事者总有一天会因承受不住而离去,或者被服事者总有一天会抓到失望,而后跌得鼻青脸肿,才能学会抓住上帝……甚至,一辈子都没有学会。 服事者与被服事者,双方都应该紧紧抓住上帝,而不是彼此。 第二,及时堵住破口 当文姊妹对自己哥哥怒火中烧时,我和郭姊妹表达理解。人在坏情绪中,很容易有不合理的发泄。然而,我们也温柔地指出,这样做绝对不可以,要悔改。 无论她反应如何,正确的、不放弃的提醒,上帝会负责;因各种顾虑而不去提醒,可能会使她铸成大错。因为罪是破口,魔鬼会借此而入。指出罪时,在争战中已经处于攻势了。闭口不言,破口会越撕越大,最后,魔鬼就会来攻城掠池。 第三,不随便向人抱怨 文姊妹遇事爱说、遭难处喜抱怨。遇到如此愤懑之事,更免不了找人说道说道。 我和郭姊妹劝她,不要随便跟人诉说,因为并非所有的听者都能做到劝勉合宜、使人和睦。 基督徒最好的倾诉对象是上帝。当没学会向上帝倾心吐意时,那就要找到合适的人。 我们自荐,成为文姊妹倾倒情绪垃圾的对象。我们叮嘱姊妹:对她丈夫也不能倾吐,因为目前他未信主,脾气又不好,向他抱怨只能使事情更糟,还会成为他信主的障碍。 第四,适时学习饶恕 我和郭姊妹不敢随便吐出“饶恕”二字,又不能闭口不谈,只能找恰当时机。 当有人劝文姊妹 “饶恕”,她甚为不满时,我就说:基督徒的确要饶恕,因为饶恕是主耶稣给我们的命令。不过,饶恕很难,郭姊妹与你有类似的遭遇。只能祷告求上帝,帮助我们有力量饶恕。 文姊妹有点惊讶,她觉得我们没有跟她站在一起。明明是别人错了,我们却对她有“不合理”要求。 我接着说,章姊妹做得不对,但是我们要做对的事。更何况,章姊妹已经来道歉了。换个角度想,如果一个弟兄经常来我们家打扰,我们也不一定受得了,因为有很多不方便之处。更何况,章姊妹的老伴在生病,她心里难免焦躁。那天的过激行为,是因为她从医院回来,她老伴的情况不乐观、她心情不好。所以,我们多想想别人的难处吧。 文姊妹虽然没有马上做到饶恕——相信任何人都需要时间——但她很快做到勒住口舌,不再向人抱怨章姊妹。想必这为饶恕打了一个好基础。 随着其他方面的更新——养成祷告、读经习惯,不对哥哥发脾气……文姊妹渐渐走出情绪阴影。饶恕,可期! 作者原为老师。

    阅读全文…

  • 北美华人教会危机中的17个契机(张远来)2024.05.04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5.04 张远来 就像上帝在使徒时代的工作,教会每一次的复兴,都产生于一场危机。换句话说,每一次使徒教会遵循上帝的旨意、顺服圣灵的带领,就会转危为机,从而引发教会的大复兴。同样,纵观今日教会面临的种种危机,我们也看到17个可以抓住的契机。 一、学子事工抢先一步 北美华人教会的发展与增长,向来得益于新到访者,比如学生。因此,学生事工一直是华人教会拓展的重点。教会越早接触学生,越能与他们稳定地建立关系,也越容易向他们见证福音。 在笔者服事的教会,几年前,随着本地区留学生的减少,加上教会中学生领袖青黄不接,学生组基本上已经没有在校的学生了。就在那个时候,有一位弟兄介绍了他非信徒的女友与我们认识。于是,我和师母开始在每周五晚,带领他们学习新生命课程。差不多一年以后,女孩接受了洗礼。 我们为她俩代祷,恳求父神预备他们,重新开始我们的学生工作。 那时,我已经发现,由教师直接负责和带领学生工作,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认为,学生工作最好由学生自己领导。于是,我们决定训练小牧者。当这对年轻人有志于带领学生小组时,我们尽力支持。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虽然本地中国留学生少,但学生小组仍有16位学生稳定地参加。 随着学生小组的重启,我们发现另一个问题:这些学生单单喜欢参加学生团契的活动。两年下来,只有一个人决志信主。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在赴美以前,我们就系统性地帮助过、保持着稳定关系的学生,来美国后,几乎都能稳定地来教会。而到美国以后才和教会有联系的学生,信主的比例极低。 虽然我不能就此归纳出一条定律,但我们确实看到一个现象:时机很重要。抢先一步做好学子工作,是我们赢得他们的好方法。 也许,随着政局的改变,留学生的人数会进一步恢复。但如果我们抢先一步联系他们,稳定接触他们,真诚爱他们,切实帮助他们,适时地将基督的爱告诉他们,勇敢地将救恩之道传给他们,留学生依旧会是美国华人教会增长的一个来源。 二、餐服团契接纳配合 餐服(餐饮服务)业者是一个很容易被教会忽略,却能比学生更长期、更稳定地聚会的群体。伴随着走线“润”(run)来的华人越来越多(注),这类信众可能成为某些教会主要服事的对象。 笔者牧养的教会,自一年前,餐服信徒的比例,就已经超过了知识分子。然而由于餐服从业者周末工作更忙,多半无法参加主日礼拜,这让我们对餐服信徒的牧养变得更加困难了。不过可以断定的是,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以往我们教会里没有餐服工作者,名义上的餐服信徒也几乎不来教会。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陪同一位探亲的老者去湖边钓鱼。那个时候,对我而言,钓鱼是极其无聊的事,因此,我把老人开车送到湖边后,便沿着湖边,寻找可以传福音的对象。 恰好,我看到一位中国男士,遂开始向他传道。他说他去过教会,我告诉他我是牧师……我们相谈甚欢,也互相留了电话号码。不久,这位餐馆的老板开始给我打电话。我就向他传福音。后来他们一家都信主了。接下来,我开始逐个走访餐馆,一个一个地向他们传道,从此有接二连三的餐服人士信主。 牧养他们,有很大的困难,因为他们非常忙,周日是他们生意最好的时候,很难去教会做礼拜。另外,他们与知识分子基督徒沟通不太通畅。这让他们对知识分子多的华人教会,产生了一定的疏离感。而知识分子基督徒有时候也有潜在的、不自知、不自觉的排他性,增加了餐服信徒融入教会的困难。 在对餐服弟兄姐妹用心牧养3年后,我开始鼓励他们把上帝放在第一位。感谢主,有两间餐馆的餐服人员,愿意在主日先参加礼拜,再回去工作。而我们教会的会友,也愿意为了他们,提前半个小时礼拜。 随着越来越多的非知识分子华人来到美国,我们需要加大对知识分子以外华人的传道、牧养、栽培,以及委任事奉职分。我相信,如果教会能谦卑地拆断隔离的墙,华人教会就会有大的突破。 三、走出围墙,本地宣教 教会要走出去,积极开展各种活动。特别是利用传统节期、生日聚会、运动小组、兴趣小组的活动,吸引本地华人参与,凝聚他们,跟他们传道。 许多时候,教会无意之间,禁锢了自己的潜能,局限了自己的境界。我们很享受教会既有的团契亲密关系,往往会形成不自觉的内聚,让外人难以融入。久而久之就让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群体,谈不上有矛盾,但也说不上有亲密感。 我们需要走出教会的舒适圈,走出自己的围城,走进社区,见证福音。在真理上,我们必须保守,但在牧养和事工上,我们必须灵活。凡是有利于教会拓展、灵魂得救的,我们都可以做。 过去的几年,我几乎走访过本地每一个华人商店和饭店,甚至亚洲人的超市,建立了一定的关系。走出去,迎进来,从隔离到接纳,是我们可以拓展的路。 四、培养本堂牧者传道 作为直接空降北美的华人牧师,我亲身经历了在北美牧会的艰难。我的深刻感触是,如果可以从本地信徒中,培养出牧师、传道,会比外来者事奉容易得多的。 基于这样的认知,我尽所能地鼓励本教会的信徒读神学、参与事奉,从带领小组祷告、查经,到至讲道。为了帮助刚刚开始带领查经的弟兄姐妹,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查经材料…… 教会要有意识地培养本地的传道牧者,从一般服事、带领小组、讲道、领导、奉献传道开始,鼓励本地信徒最终成为传道人。 五、引进牧师,带来热情 作为直接从大陆到北美就开始牧会的传道人,我经历了巨大的挑战,甚至在做牧师20年以后,我都会质疑:上帝,你是不是真的呼召了我做牧师?然而,真实面对北美华人教会的光景,我依旧深信,俯就卑微地引进外地,特别是大陆有牧会经验和使命感的牧者做传道人,让他们把热情带过来,正是不冷不热的北美华人教会所需要的。 大陆教会的复兴,并非自然条件使然。对比已经在北美生活多年的传道人,我的总体感觉是,大陆传道人更加拼命,更有单纯的奉献精神和信仰情怀。他们在困境中亲身经历上帝的宝贵属灵经历,是北美许多本地传道人所没有的。 如果北美华人教会能引进大陆经历了实际牧会考验的中年传道人,也许能在北美华人教会所缺乏的属灵品质上,起到补足的作用。 六、家庭门训,二代牧养 为应对欧美等左派教育对孩子的毒害,需要家庭门训,培养我们的下一代从小认识上帝,并带领他们进入事奉。我们不仅要帮助孩子进入大学,更要预备他们在大学里牧养上的对接。 七、二代信徒,青年传道 毫无疑问,我们与下一代存在着看不见的代沟。教会对华二代信徒的牧养语言和方式,需要能贴近他们的生活。因此,培养年轻人的牧师,不要总是引进、外包。教会需要自己努力。 八、家庭团契划归片区 这种方式,能吸引慕道友,有益于组建家庭小组。 九、圣经栽培持守真理 小组查经和有系统的讲道,能帮助信徒建立完整的信仰教义体系。 十、破釜沉舟迫切祷告 相对我过去在大陆教会牧养所经历的,我认为北美华人教会的祈祷力度,委实太弱。 我们吟唱的《中国的早晨五点钟》,并非一种理想,而是大陆信徒实际的经历。我在国内的教会的祷告深度和长度,都远远超过北美华人教会——如今北美教会的祷告会,跪下来似乎都很难。 当然,我们可以说祈祷不在乎形式,但祷告至少需要迫切。我们需要危机意识,需要对上帝真诚的爱,才能有迫切的祈祷。 十一、教会宣教人人传道 鼓励会众承担大使命,人人传道,人人牧养。 十二、走出汉语,拓展多语 就华人教会的拓展而言,我们需要从“华人”的特色和“院墙”(自我定位和设限)中走出去,成为社区型的教会,为将来建立多语种的教会做预备。 十三、查经祈祷,领袖合一 教会的危机,多半是领袖的危机;教会的撕裂,多半是领袖的分裂。因此,需要竭力保守合而为一的心。而保守领袖合一的最好方法,不是经常在一起吃饭、闲聊——小心那会成为论断、结伙、纷争的温床。 领袖合一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消除误会,达成共识。 最好的方法,就是:教会领袖每周至少两次,一起查经、祈祷和交通,以保持认知、教义和事工上的互相理解,互通而合一。有沟通才有心通,心通才能灵通,灵通才能事通,事通才有复兴。 十四、管理团队健全民主 教会的管理团队,需要能体现教会的整体意志和需要。换句话说,需要给小组事工负责人机会,参与教会的管理。长执会应该是具体参与事奉者担任的,而不是看威望和地位。…

    阅读全文…

  • 让我们偕伴,谨守“心”(谈妮)2024.04.26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4.26 谈妮 “你要谨守你的心,胜过谨守一切,因为生命的泉源由此而出。”(《箴》4:23。新译本)心可以是指跳动的心脏、思想、情感、意志或全人。不论是哪一种定义,“心”都不是静止不动,也不是必然健康成熟、“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弗》4:24)。所以保罗劝我们献上自己成为活祭,借着圣灵更新自己的心思,改变自己的生活,以合乎上帝美善的旨意(参《罗》12:1-2)。 自2022年起,《举目》便提出要“面对当代挑战,与教会同行,和跟随基督者一起成长”,这是延续既有的定位:建造海内外事奉者,以基督为中心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然而要让心能有效地更新变化,前提是愿意“针对观念进行反思”(周学信,《反智主义》)。 本期《举目》(103期)的特色,就是反思力。 不论切入点是个人(《我们以什么眼光看待别人》;《男性形象与羞耻》;《当我们得了“匆忙症”》)、教会(《把握这次相遇的机会——从教会历史思考“教会权威扁平化”》;《北美华人教会的今昔和未来》)、公义(《不只 #MeToo或司法正义/便利贴》)、艺术(《 当音乐之父巴赫也被政治清算——我们需要讨论电影《塔尔》( TÁR)》)、亲情(《春风吹又生——烦人老妈成长记》;《当孩子无法达到期待——原来父母也是罪人》)、跨代(《为什么我们如此尽力,还丢失了他们?——耶稣的比喻与青少年事工》)、宣教(《福音,历史性的救赎——浅谈多元社会中,诠释福音的关键》;《带着幼儿短宣可还行?》)或海归(《 我从芝加哥回到上海——海归基督徒如何融入当地教会》),还是婚姻(《搅乱一池春水——都是夫妻营惹的祸?》;《 丈夫做头?还是做你个头?》)…… 作者们的反思,都是为了谨守心,使生命的泉源更散发出基督馨香之气。 可惜因为时代的变迁与经济的因素,《举目》考虑是否自2025年起,不再印刷纸本杂志?对此,我们非常需要您的回馈(请扫二维码),以帮助我们做出合乎上帝心意的抉择。同时也欢迎您网站订阅 (https://behold.oc.org/?page_id=62152),让我们与您偕伴谨守“心”。

    阅读全文…

  • 从权力关系与生命素养,看权威扁平时代的教会治理(陈恩加)2024.04.24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4.24 陈恩加 当心“静音模式” 2023年4月的一天,我和同教会的一位弟兄,聊到基督徒领袖在信仰进路光谱上的位置。他提到于宏洁牧师的讲道,用词比较很宏大,刘志雄长老的叙事,则相对更生活化,但他们都有比较资深的牧养经历;而有的牧者学术专精,却不太牧会。 我回应说,很喜欢像The Pastor as Scholar and the Scholar as Pastor这本书的两位主人公卡森(D.A. Carson) 和派博(John Piper):一样是“集学术型和牧养型于一身”的基督教领袖,他们既有深厚的神学素养,同时又具备温暖的牧者心肠。 朋友则打趣说:“那你来做牧者型学者,我做学者型牧者”。我则笑着回复:“现在我们教会的牧者当的好好的,也没到退休的年纪,你这话要是被他听到,会不会觉得我们有‘造反’的感觉?”。 他只简明扼要地总结:“你我他都是‘平的’”。 当他说到“平的”时,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认为:一个基督徒想要成为牧者,是一件高风险的事。倒不是因为这中间要经过漫长的神学训练,出来服事后薪酬不高还要干各种脏活累活等,而是因为教会中来自人际关系的各类张力。 我从小成长在一间非常重视“权柄”的基要派教会中。长老、职事等领袖“高位“,存在着家族传承现象。同时,不少信徒因为对带领者的决策有所质疑,就被打上了“不顺服权柄”的标签,加强了权力的高度集中与不容置疑。 Remy Diederich在其关于属灵虐待的著作《信任崩塌》(Broken Trust)中形容,这种权力的压迫,会导致属灵领袖的核心人际圈,进入“静音模式”。其他人为了防止被孤立,也会学乖,不去戳破“皇帝的新衣”(注1)。 这种金字塔式的教会治理模式,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年轻人的出挑与会众的活力。不仅不符合管理学上的扁平化逻辑,更不符合圣经中对领袖品格的要求。 目前,我在一间较为包容、扁平的教会中服事,深刻觉察到对权力、权威这类敏感议题的讨论,与合乎中道的应用,是当代教会无法回避也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会从权力、关系与生命素养3个维度,来谈一谈权威扁平化后,教会的牧养。 权力与责任的扁平化 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First Vatican Council)上,罗马天主教会确立并发表了两个宪章,其中之一便提到了“教皇无误”(papal infallibility)。 身为历史学家同时又是天主教徒的阿克顿勋爵(Lord Acton),则严词抨击了这一声明。那句名言“权力使人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使人腐败”便出自他写给伦敦主教Mandell Creighton,反对该决定的信中。 这句话不仅适合于国家治理,也适用于在教会:教会扁平化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权力的扁平化。 不过,权力扁平化并不意味着领导者完全丧失权力,只是不再被高度集中。因此被下放和分散的权力,能够促成更为民主的决策制定,和更为合理的治理模式。 换句话说,一间教会不应为了扁平而扁平,而是为了会众能更好地配搭服事,在生命上互帮互助。 以我目前所在的教会为例,牧者会在每个月第2周的主日下午,会安排同工会议。每项重大决策,均是由同工们(一般有十几二十个人)共同商议的结果。大家一起献谋献策,提出各自意见,牧者最后拍板。此外,各部门部长、各小组长会把所在组织的当前状况、困难(包括整体和个体)、未来计画,都放在会上进行交流,尽可能把教会真实现状进行曝光。 另外,教会每年也会举行一次退休会,来回顾一年来教会牧养的得与失,同时展望未来要坚守或改正的地方。相比我小时候所在权力不容置疑、决策于“小黑屋”中产生的教会,这样的决策制定过程,更为公正与透明。而这自然也离不开合理的治理架构——小组、团契与事工部门。 对于小组,我个人认可“大小组,小教会”的理念。如果说基督是教会的头,教会是基督的身体,那么小组就是身体的腰板,只有腰板硬全身才能发出最大力气。 在国内,城市教会能容纳的人数,受到空间和环境因素等的限制(往往在写字楼里),因此除了主日大家聚在一起敬拜之外,小组聚会成为了信徒平日里的信仰加油站,小组长便成为了“微型牧者”,拥有组织聚集的权力和联络肢体的责任。 对于团契,想必已有不少教会开展青年团契、夫妻团契、职场团契等,让有能力、有生命和异象者成为其中的带领人,这也是扁平化的一种体现。至于事工部门,可以成立如敬拜部、关怀部、福音部、行政部等各司其职,各部长不仅分担了牧者的部分权力,也承接了相应的义务,彼此配搭让事工有条不紊地开展。 关系的扁平化 九标志团队编辑Jonathan Leeman在《认识教会纪律》(Church Discipline)中曾提到,如果一间教会的领袖“对成员厚此薄彼,党同伐异,脾气很大,爱孤立人、很难将权力分给他人,任人唯亲、喜欢掌控”,那么加入这间教会就要小心了(注2)。在这种剑拔弩张的畸形人际关系中,同工自然无法放开来与领袖一起服事。 相比教会建制层面的权力扁平化,关系扁平化则更加侧重领袖个人品格是否真的具备圣灵所结的果子,考验其能否在保持领袖威信的同时,与同工、会众、甚至慕道友“打成一片”,而不是营造出 “静音模式”。 换句话说,关系扁平化的实质,就是领袖们虽然身居要职,但也承认自己会犯错、有弱项,乐于接受他人合理的批评与适时的帮助,从而让牧养过程增添更多的诚实与谦卑(注3)。 我曾经所处的教会,讲台上的资讯往往是不容置疑的。但私下与个别弟兄姊妹的交流中得知,他们对某些观点是有疑问的,但却不敢发声。因为,讲员(通常是几位核心同工)会以“不服权柄”为理由,搪塞过去。或有人针对教会事工的一些盲区,提出自己的想法,也时常会被领袖们以“没有负担”为理由回避。 其实,不采纳建议并不是什么问题。关键在于当事人抱着怎样的心态,去处理他人的意见——如果领袖无法谦卑下来,与提出意见的一方平等、和气地进行交流,那么就会永远处于一种夜郎自大的状态。与之相反,如果领袖与会众处于一种畅所欲言的关系中,即使会出现争执,甚至导致有人因此离去,但诚实、平等的人际关系,会成为这件教会的底色,而吸引更多的人前来。 生命素养的扁平化 一间教会无论使用何种治理模式,其目的最终都是为了会众的灵命得到成长,更好地建造基督的身体。 换句话说,权力、关系等因素扁平化,最终目的正是为了生命素养的扁平化。而生命素养的扁平化,不是指所有人的灵命变得“又扁又平”,而是指“全民皆祭司”——尽可能让所有的肢体,都能参与教会的服事;每个人的生命素养,都能得到提升。 教会中不应该出现属灵上的马太效应——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而应该在恩赐上挖掘、培养更多人,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各项事工中。对此,我有两个特别深的感触: 其一,教会中有位肢体曾问牧者,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才干,不知道该参与哪项服事。经过一番开导后,TA发现自己诗歌唱得还不错。…

    阅读全文…

  • 绳子的一端——扎根在印第安部落的跨文化宣教夫妇(裘峻) 2024.03.27

    印第安部落儿童助养中心的跨文化宣教事工,深受上帝的祝福。向成人宣教难度很大,也许几十年也难取得显著成效。Living hope却在宣教探索中走出了一条新路:通过儿童助养来传福音。 

    阅读全文…

  • 宣教中的友谊(裘峻)2024.02.28

    过去几年,我曾多次参加短宣。在每次短宣中,都能与来自不同教会一起服事的弟兄姊妹,结下了珍贵的友谊。 

    阅读全文…

  • 从灵命塑造看基督徒如何面对危机(叶美珠)2024.01.03

    因着危机,人会经历各种不同的失落或伤痛。在痛苦中可以借由灵命塑造与导引的管道真实地与上帝相遇,使我们的内心得以转化。

    阅读全文…

  • 小心“过犹不及”的教会观(陈世贤) 2024.01.01

    迈入2024年,教会将依旧面对许多挑战……当我们鼓励人参与教会,并强调教会的重要性时,也不妨顺便自我梳理一下:教会是什么? 

    阅读全文…

  • 为什么我们如此尽力,还丢失了他们? ——耶稣的比喻与青少年事工(尹伟力)2023.12.30

    在北美华人教会的青少年事工中,却的确遇到类似的困境——教会已经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做出各种调整,结果却不如意。 

    阅读全文…

  • 我从芝加哥回到上海  ——海归基督徒如何融入当地教会(小旭)2023.12.04

    通过我们自身和当地教会的合力,作为移植到新环境里的基督徒,我们得以更好地融入,吸收养分以成长,也作为整个生态的一部分发挥自己的功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