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透视篇

  • 告别巴黎,迎向洛杉矶 ——兼谈《举目》立场与定位(谈 妮)  2024.08.13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8.13 谈 妮 2024年8月11日,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黎结束。是日,由著名演员汤姆 • 克鲁斯代表,在巴黎奥运会场,接过奥运会旗降落至洛杉矶好莱坞,象征巴黎奥运的结束与对下一届奥运会的交棒。 过去两周,因为《举目》刊登了《我没有被冒犯,但我的确不喜欢——巴黎奥运开幕式2024.08.03》、《断想巴黎奥运开幕式——除了愤怒、抗议和抵制,我们还能作何反思?2024.08.08》两文,而引发网络舆论浪潮。由于第三篇《被冒犯了吗?的确是!但不是为了达芬奇! 2024.08.12》不论在观点、角度或作者年龄、背景等,都可以成为前两篇的补足。所以,我们仍然按原定计划,在北美时间奥运闭幕当天推出,结束此议题,并再写此文,以回应关注我们的朋友。 《举目》不是新闻性媒体,不曾也不敢以“华人教会权威媒体”的姿态自居,去“仲裁”具有争议性的话题。 作为一个约有30年历史的媒体,《举目》的自我定位,始终是“一个提供论坛、资讯、交流、报导的深度平台。建造海内外事奉者,以基督为中心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举目》,顾名思义,是“举目望天”——以赤子之心,仰望、亲近、寻求天父的心意。“举目望田”——以基督的心和眼,观看福音禾田、透视世态人心、承担事奉使命。近年来,我们保持初心,更具体的表述,是要“面对当代挑战,与教会同行,和跟随基督者一起成长”。 三篇文章刊出后,非常谢谢许多朋友的留言,有正面,也有负面:正面的,给我们肯定;负面的,也激发我们的反省。正如今年五月出版的《举目》103期,主题就是反思力——借着反思,保守我们的心(箴4:23),不但“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弗》4:24),而且能常常“察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12:2)。因此,我们要在此特别说明: 1. 《举目》在真道上,坚持《使徒信经》与宗教改革之后大公教会共同确认的基要信仰。在伦理与生活议题上,如婚姻(包含LGBTQIA+。《创》2:24)、堕胎(《诗》139:16)等,皆坚持圣经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2.《举目》努力在教会历史的属灵传承上回应时代,与教会一起思考,如何在作法上有所突破。只要是基于严谨解经的圣经立场,欢迎言之有物的不同意见。《举目》坚持谦卑面对忠告与批评,但拒绝偏激、自义和出于血气的言论。 这次前两篇文章刊登之后,有人表示自己觉得被巴黎奥运冒犯。《举目》感同身受,充分理解——文章作者有权表达他个人的感受,也欢迎读者表达不同的感受;上帝必悦纳我们这爱主护教的心切。 3. 从这次巴黎奥运的怪像,可以看出这是个失序的时代,我们虽然痛心,但我们有信仰,因此有盼望,有呼召,有使命。既然巴黎奥运已经结束,《举目》就不再继续参与这事件的讨论。我们呼吁,大家举目转向未来——四年后的2028年奥运,将在洛杉矶举行,这给予住在北美的华人基督徒,一个近距离积极参与、实践公共神学的机会。 我们更期望,每一位爱主而有宣教心志的基督徒,从牧长到会众,注目已经有了奥运会旗颜色的Hollywood地标。 从现在到2028年,请为洛杉矶奥运会的宣教契机热切祷告,并预备在洛杉矶奥运会中,直面必然成为奥运卖点的“好莱坞”文化。请共同举目望天,擧目望田,用诸般的智慧,让基督的圣洁和荣耀,在全球奥运会观众前彰显。 《举目》和[海外校园机构]愿与北美众教会和中西福音机构配搭,面向“宣教洛杉矶2028“这重大的宣教使命。 作者现为《举目》主编

    阅读全文…

  • 被冒犯了吗?的确是!但不是为了达芬奇!(黄雅格)2024.08.12

    笔者承认,从视频重播看争议部份, 的确令人超级反感:不是因为达芬奇的壁画,而是其所表达极端淫乱放纵的意识形态!

    阅读全文…

  • 断想巴黎奥运开幕式——除了愤怒、抗议和抵制,我们还能作何反思?(龙降恩)2024.08.08

    值得反思的是,我们是否在咒诅黑暗时坚定有力,但是在“点燃蜡烛”,尤其是要为主燃烧自己时,却往往显得软弱无能?

    阅读全文…

  • 我没有被冒犯,但我的确不喜欢——巴黎奥运开幕式(柏雨成)2024.08.03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8.03 柏雨成 几天前,我在结束几天紧凑会议返家补觉醒来,发现社交媒体已被巴黎奥运开幕式刷屏。于是赶紧补看录播。 不愧是巴黎,整个开幕式从头到尾都充斥着大胆和前卫。当搂着同性、异性、甚至多个伴侣的异教诸神们,坐上一长条(晚)餐桌时,我很能理解,为什么这样的演出会引起争议。然而,我的感受却又跟很多评论者不一样。 一言以蔽之,我没有被冒犯,但我的确不喜欢! 在做价值判断之前 在做价值判断之前,我们首先应当试图理解对方价值的来源。即便像笔者这样的法国文化门外汉,也能感知到,法国艺术和文化中,对自由的绝对追求,以及其背后隐藏的、一种对一切约定俗成的“宏大叙事”和既定规则的反叛精神。这种精神想必由来已久。 宗教改革爆发后,在欧洲各国掀起的大大小小的宗教战争中,法国的宗教战争尤其惨烈。 从1562到1598年间,强大的天主教会,觊觎王位的贵族,和叛乱热情高涨的新教徒,共同导致法国连续30多年不间断的血腥宗教战争。1572年,一日之内将近3000名新教徒和近万人被杀的圣巴托罗买日大屠杀,只是其中的一例。而最终,为法国带来了一丝宗教宽容的亨利四世,也是通过在新教和天主教之间投机取巧地来回横跳三次之多,才为自己争取到了必需的政治资本得以称王。(注1) 对当时不少法国民众来说,宗教有时候的确更像权力布局的棋子和暴力的遮羞布,而不是上帝恩典的体现。 《圣巴托洛缪日大屠杀》(Le massacre de la Saint-Barthélemy)为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弗朗索瓦·杜波依斯(François Dubois, 1790–1871)的作品。现存于瑞士洛桑的州立美术博物馆(Musée cantonal des Beaux-Arts)。 经过这些事件,法国在16世纪就已经出现深刻反思宗教暴力,鼓吹政治世俗化的思想文献。随后的一个世纪里,巴黎的教士阶层普遍跟越发集权的皇室走得很近,并在法国大革命中为此付出了代价。 之后,法国还经历了拿破仑军事独裁,二战期间由倒戈社会精英为核心组建的维希政权,等等。1968年,学生运动等一系列社会运动,进一步催生了法国对一切传统权威,包括宗教权威深刻的不信任。 所以,到了巴黎奥运会,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无神论的国家反对宗教,或者一个性泛滥的国家反对传统婚姻观,而是一个骨髓里刻入了后现代基因的文化,平等地反对着一切宏大叙事和传统权威。 事实上,法国法律在这一点上,的确做的很到位。它不仅禁止基督徒在官方场合佩戴十字架等宗教物件,也禁止穆斯林在官方场合戴面纱或罩袍。这一点上,基督徒实在不能说有什么“尤其”被冒犯的资本。毕竟,这个开幕式还有抱着被砍下来的头唱歌的玛丽皇后——这已经是法国在调侃自己历史上,最彻底地左右了民族走向的历史事件之一了。 同理,一群五颜六色的变装女王们,不符合传统基督教审美自然不假,但俄罗斯,沙特,和伊朗代表团看了,也不见得会好受更多。 艺术解读者的自由 当然有人会说,他们调侃了最后的晚餐,基督徒因此应当感到被冒犯。这一点上我倒有不同的感受。 本着艺术创作和解读自由的原则,我觉得观众认为,这一出诸神盛宴,或是在模仿/恶搞《最后的晚餐》,或并不是在模仿《最后的晚餐》,都是观众作为一个艺术解读者的自由。我本人因为有社交媒体海量刷屏信息导致先入为主的默认,看重播时,的确看出了对《最后的晚餐》的模仿和恶搞,但是我并不认为每个人都要像我一样。 如果有的人,包括基督徒,并不认为这是在模仿或恶搞《最后的晚餐》,这也是他的自由。 什么是冒犯? 不过,即便承认这一出戏在模仿或恶搞《最后的晚餐》,我也并不认为就一定意味着我应当被冒犯。 我总觉得,冒犯是一个应用范围比较狭窄的动词。我可能被很多事情搅扰,或者不喜欢很多事情,但如果说我“被冒犯”,那似乎只能形容我所拥有的东西,没有得到应有尊重。 比方说,有人诋毁一个素未蒙面的陌生人,我得知的话估计会愤怒,但说我被冒犯,却不准确。但他如果是诋毁我的话,那我就要被冒犯了,因为他攻击的物件是我的人格。或者,有其他信仰者在公共场合发送宣教传单,我虽然不信他们的宗教,但我也不会觉得被冒犯。但如果他们上我家来,未得到我的许可就进家传教不停,那哪怕对方是基督徒宣教士,我大概也会感到很被冒犯。 所以,我一直觉得,说一个人被冒犯,需要默认这一冒犯的物件应当是他所拥有之物——他的家、他的时间、他的人格等。 《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探望临终的达芬奇》(François Ier reçoit les derniers soupirs de Léonard de Vinci)。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1780–1867)绘于1818年。现存于巴黎市立美术馆(Musée des Beaux-Arts de la ville de Paris)。 谁拥有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而我认为,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并不是基督徒所拥有的。 作为基督徒,我自然为圣经记载之事,能被如此美丽的艺术品所展示出来而高兴。但这幅壁画毕竟是后人的艺术作品,而不是圣经记载本身。画中使徒们的穿着、行为,和座位编排等,根据圣经的依据也较为有限。更多的是,达芬奇是根据艺术传统和个人想像力所补充出来的。同时,画中使用的很多技法,也并非圣经教导或教会传承。…

    阅读全文…

  • 编程永生?——关于AI的迷思(诺言)2024.07.06

    在人类思想、情感和灵性上,AI都可能带来危机。如果AI常常替代人类思考,人类是否会失去自主判断的能力?肌肉不活动会萎缩,我们的大脑是否也会因为过度依赖AI,而萎靡不振?

    阅读全文…

  • 负面情绪的双面性——如果是来自上帝……(杨坚)2024.07.03

    帝在必要的时候,会用给人带来忧愁的苦难,来救拔我们,以确保我们得到永恒生命。

    阅读全文…

  • 生物“共生”: 进化与智慧设计(潘柏滔)2024.06.26

    生物形成相互依赖关系的倾向,与纯粹的新达尔文物竞天择的进化论冲突。

    阅读全文…

  • 心灵深处也有一个大自然——如何面对“负面情绪”(孙基立)2024.06.12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6.12 孙基立 最近几年,疾病,战乱,大国间的政治博弈,波及太多人。几乎整个世界都陷入了一个非常不确定的氛围,沮丧、抑郁和焦虑的情绪在人心中游荡。 我自己也曾生活在不健康的教会和工作环境中,这给我带来许多迷茫和痛苦。现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我非常感谢上帝送来及时的帮助,让我度过艰难的岁月。 疗愈手段 那时给我最大安慰的是大自然。 就是在那段时间,我开始对园艺感兴趣,在院子里种了不少花草。我故意选择那些生命力最旺盛的植物,看它们出土、长叶、开花、结果,就是一种自我疗愈。我看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不因人类世界的纷扰而停止。 那些树上奔跑的松鼠,从小花栗鼠般大小的体型,长成硕大的成年松鼠,飘逸的大尾巴在树上飞动。看着它们长大,我觉得也分享了它们的童年、少年、青年时光。 它们在树上争抢食物的萌样,让我的注意力有了一个生动的转移点。同时,从动物世界的冲突,我也会想到人类是否也和它们一样,为一点点有限的食物彼此攻击。 家务劳动也是一种疗愈。家务事需要亲自动手,可以将思绪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可以防止陷入空中楼阁的世界。 我记得在研究所写论文很艰苦的时候,也有朋友建议我要从事一些手工劳作,这样可以从抽象领域暂时解脱出来。因为思维有时无法找到通道,会让人陷入空转的状态,让人沮丧疯狂。这也是长期从事脑力劳动者的一大隐患。我们时不时会听说有些人做研究陷入“走火入魔”,就是这个危害的具体表现。 另外,写作和阅读也有益身心健康。写作会帮助一个人整理思路,往往写完也就找到了解决办法。我的许多文章其实就是这样写出来的。通过写作梳理思绪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基督徒不必“佛系” 另外,我了解到人的负面情绪需要诚实地承认面对。真正健康的教会不会要求信徒每时每刻都乐观快乐,仿佛负面情绪是灵性不好,需要忏悔。 人有喜怒哀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当负面情绪开始越过它正常的比例,影响自己的生活时,要及时寻求帮助,而且要找对人——千万别找那些喜欢八卦的亲友,因为这样不仅帮不上忙,还有可能变本加厉地增加自己的烦恼。 华人教会对于隐私的保护意识常常很淡薄,随意分享会让许多人任意消费别人的烦恼。 我处境艰难时,寻找的帮助者,是和我的生活环境不产生直接联系的几个德高望重的属灵长辈,而且我信任他们会为我保密。他们后来给出的意见都大同小异,这样能让我心中有了底:即使一个长辈的意见可能有偏颇,几个彼此并不认识的长辈如果给出类似的意见,出错的机率就大大降低。 我很庆幸自己当时诚实地面对了负面情绪,并且及时和人交流。我知道许多人选择了隐忍不言,由于负担过重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 我曾参加过一次心理健康讲座,讲员讲述了用祈祷和读经的方法疏解负面情绪。 第一步就是要承认自己有负面情绪,然后才能进入疗愈的阶段。疗愈的方法包括读经,思考耶稣对类似的问题会有什么反应,在内心不断重审上帝的爱和宽恕,直到自己真正体会到属天的平安。 大家都发现,耶稣也有非常强烈的喜怒哀乐,所以基督徒也不必“佛系”。我们的喜怒哀乐本身的表达,就自带疗愈的成分。上帝接纳我们真实地表达自己情绪,并愿意提供及时的安慰和帮助,这样的表达在上帝面前是永远安全的。 另外,圣经历史,或者整个人类历史,也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个人的不公正待遇。在旧约和新约的历史中,很多人都经历过疾病、家人的逝去或者至亲的背叛欺骗,甚至自己也犯了很大的罪,比如大卫。但是他们相信上帝的公义怜悯和宽恕,请求上帝公义的彰显,或者诚恳地悔改。即使环境让人绝望,但是他们不觉得孤立无援。 不要掉进烂泥塘 我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时,决心不屈服,除了祈祷依靠上帝的帮助之外,我也寻求环境以外的援助,包括请立场中性的人帮助自己分析情况,找相关的机构申诉。 有时周围的环境已经毒化,小环境内所有人都试图劝说受害者感觉有误,或者使用权威和人脉,利用教会讲台来指桑骂槐,施展群众暴力,冷暴力,甚至诽谤造谣去损害我们的个人名誉。这样的时候,示弱屈服其实会更加助长这样的不健康气氛,选择智慧地抗争不但保护自己,也有效地阻止恶势力的蔓延,这也是基督徒是对教会、社会应尽的一份责任。 不过这样的过程有可能很艰苦,无论对身体还是心灵,都是一种考验。 我的经验是,需要有真心爱你、保护你的家人朋友同事的支持,同时咨询专业人士的建议,确认自己的行为的确无可指摘,而且千万不要在情绪激动时付诸行动,因为这样很有可能自己的言行也出现瑕疵,被心怀恶意的对方抓住把柄,将我们扯入“双方都有错”的烂泥塘里。 我思考过为什么会有这个“烂泥塘”的存在? 一方面很多人缺乏客观分析事物的系统训练,以至于知识和能力方面有欠缺,无法看清真相;另一方面有些人即使看得清真相,也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怯懦做法。人们更愿意看到一种表面上的和谐,而不愿意面对真正的问题,检讨改正,因为后一种选择明显要求更大精力的投入。 检讨错误也代表要查清事实,意味着会触及一些权威人士“偶像地位”。一旦有错的是“权威人士”,大部分人都会噤若寒蝉,不敢作声,深怕引火焚身,甚至出于各种私利,逼迫受害者妥协,以保全领袖或者教会的面子。这样的做法其实也是一种变形的偶像崇拜,因为他们将教会声誉,或者某些个人的面子看得比真理更重要。 避免受持续的伤害 必须指出的是,这样的情况不限于华人。在二战的初期,敢于反抗纳粹暴行的人也是少数。只有当灾难已经蔓延到自己身上,才清醒过来。 德国信义宗牧师马丁•尼莫拉(Friedrich Gustav Emil Martin Niemöller, 1892-1984。编注),于二战结束后,写了一首著名的忏悔诗《起初他们》,叙述德国的知识份子和牧师,怎样屈服于纳粹党的势力。 在他们的暴行初期,不断清洗异己群体时,德国教会因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维,没有及时发声反抗,最后等到厄运降临在自己身上的那一天,而那时不再有人为他们发声抗议。  我们也可能会经历这样的情况:被人霸凌伤害却没有人支持你;有些人出于私利甚至助纣为虐。这时孤独有时会压垮一个正常人的心智。 不少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被迫屈服。但是我们必须记得一点,和谐不能以牺牲公义为代价,宽恕也不是被胁迫的结果。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是非,只有模模糊糊的“和谐”社会中,任何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都将无法得到保障。这不是上帝所喜悦的社会环境。耶稣在祂的时代,也没有容忍这样的社会氛围。 如果经历这样的情况,而且孤立无援,保护自己的一个有效的做法,就是至少暂时脱离这种有毒的环境,不让自己受持续的伤害,而且选择言说、发声,而不是沉默;以祈祷、咨询、向真正关爱自己的人倾诉,来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时用运动、艺术活动(绘画、编织、插花……)、亲近大自然等,为自己打开更广阔的空间。让自己看到,这些烦恼是万千世界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永远的依靠和盼望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美和爱的存在;上帝也一直在那里看着我们,保护我们。 我自己就曾经从这样的迷雾中走过,并很感谢上帝的保护,让我没有沉溺于此不能自拔,也没有对上帝和这个世界失去信心——虽然世界不完美,但是我们不应该被沮丧吞没,因上帝永远是我们的依靠和盼望。 上帝在大自然中创造了丰富的生命状态和风景,人类心灵的世界也如此,它是一个如同大自然般的存在,有花草树木和四季轮替;有动物和谐相处的温馨,也有彼此争斗的激烈;有暴风骤雨、愁云惨雾,也有明媚的清晨、壮观的晚霞。 学会有智慧地看心灵世界中不同的律动和风景,就可以帮助我们以放松和随缘的心态去生活。当我们懂得上帝的慈爱和大能,我们就可以接纳我们内心世界的不同风景,并在危难的时候安心地依靠祂。 作者留学法国,语言学博士。现任教于芝加哥的西北大学。

    阅读全文…

  • 如何爱一个“烂人”(夏娃)2024.06.10

    当初教会吸引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安全感——每次一进教会就感觉很安心。无来由地相信,天父睁大眼睛看着每个人,谁也不敢欺负谁。

    阅读全文…

  • 当不够善良的我们遇见行善的诱惑(王敏俐)2025.06.05

    一个在热恋中的女孩,细心、耐心地照顾男友病榻上的母亲,她的动机是什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