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编者的话
-
节制,是与公义和将来的审判并列的! 此信息是昔日保罗在罗马监狱中,对巡抚腓力斯夫妇的讲道主题。这令他们感到非常恐惧。因为腓力斯既熟悉信耶稣之道,却为了想讨好当时的犹太人,刻意拖延对保罗控告的合法撤销,还希望收到保罗的贿赂。(参《徒》24:22-27) 显然,圣灵的果子节制,不仅是一种表面上的性格、行为,还有其他的内涵。
-
公元前600年左右,先知耶利米面对当时国际政治的诡谲多变,不但犹大国灾祸迫在眉睫,而且他个人的处境也极为艰难,但他竟然体会到“耶和华说:我知道我向你们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要叫你们末后有指望。” (《耶》29:11)将近3,000年过去了,虽然今天有更多的战祸愤怒,但耶和华向我们所怀的,依旧是“赐平安的意念”。
-
诚信的主教导我们,面对生活中的不公义,不是愤怒,也不是缩在理想世界中,而是要坚持原则,“倚靠耶和华而行善。住在地上,以祂的信实为粮。”(《诗》73:3)
-
本文原刊于《举目》76期。文/谈妮。《举目》76期的主题是谈敬拜。作者中有几位曾是从事音乐专业的牧者,如唐侃、黄奕明、陈逸豪等,还有神学生郭为,以及长期参与敬拜服事的吴蔓玲和王星然。安迪介绍走过磨难羞辱,在百岁高龄仍不懈以音乐和生命敬拜上帝的马革顺。
-
保罗曾经勉励众信徒,“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弗》4:26)。显然不管成因如何,我们不是要压抑、否定情绪,而是要让情绪受圣灵的管理。
-
《举目》74期,金培基以自己的人生见证,重新定义“小气”与“阔气”,说明简朴非关贫富,而是一种由价值观来主导的生活方式——为了叫他人得益处……
-
本文原刊于《举目》73期。 文/谈妮 耶稣说,在世上,我们有苦难;但我们可以放心,因为祂已经胜了世界。并且,我们对上帝的信心,将使我们在基督里有平安。我们所拥有的忧愁,也将变为没有人能夺去的喜乐(参《约》16)…… 吴献章以约伯为例,说明上帝的安慰,会胜过我们所承受的苦难。华之惠现身说法,在至亲身陷卡达冤狱的两年间,经历了客西马尼园的挣扎,体会到“尊崇上帝”。陈良在两个特殊儿出世的前后,更新自己的价值观,学习以上帝的眼光评价人,并放下自己的意愿,和上帝更亲近。 吴蔓玲则说明,人若不怕苦难的欺压,就能绽放出美丽的光彩,成为他人的祝福。欢欣提醒,苦难使人谦卑,去思考生命的本源。王倩倩孩子染毒的羞辱,反而成为她从事戒瘾辅导的呼召。陈培德介绍了杨腓力——这位牧者认为,苦难使人重新建立对上帝的信心。 苦难的另一个面貌,是恐惧、是焦虑,如艾溪对《鸟人》的解读;苦难也是昨日之梦,是昔日辉煌的荒凉与战争的残酷,如王星然笔下的《布达佩斯大饭店》。但亲历保钓运动的熊璩,却见证跟随主的人,苦难不是走向梦碎,而是更新自我认识。 这时,临风以ISIS为例,说明极端的神学观,足以造成巨大的苦难;邓洁明、谢昉劝我们要转换观念,不可在钱财上成为牧者的“苦难”。 最后,王恺婷因为 “盼望”,因为基督在十架上的爱,虽然心中有诸多困惑不得解,但仍愿意相信,黑夜过后必有天明。
-
本文原刊于《举目》72期。 文/谈妮 如果,我们不能颂赞 “上帝的道路,高过我们的道路;上帝的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就很难在“上帝的意念不同于我们的意念,上帝的道路不同于我们的道路”(参《赛》55:8-9)时,做到顺服。 对上帝尚且如此,对人就更难了。怎么办呢? 周学信提醒我们,圣经里的顺服明显不只一种,而且也异于我们来自文化,或本能地解读;邱清萍则指出,对上帝的爱决定我们是否顺服人,这是顺服的艺术;周传初认为,个人与教会的成熟,第一要效法主耶稣的顺服;陈正华见证,她如何实践“顺服丈夫”;张在孜从文化出发,谈我们如何顺服上帝,“离开父母”,并孝敬父母。 顺服上帝,也体现在我们如何区分同性恋行为与同性恋者(钟德民);在贫困中仍不忘作跨文化宣教(郭开智);以上帝国度的眼光来服事(高山);从政,却不结党营私(庄祖鲲);以怜悯的心,承担被骗的风险(薛主流)。 顺服上帝,是因为我们知道耶稣基督已经复活,并盼望祂荣耀的再临(小志),也是因为审判与悔改,不论是现在或未来,各人都免不了要直接面对上帝(刘同苏)。 《举目》72期目录:http://behold.oc.org/?page_id=26335 下载:举目 第72期 2015.03 繁体版 PDF档 在线阅读:举目 第72期 2015.03 繁体版 在线翻页阅读
-
今天,上帝也借着许多见证人,对在事奉中感到疲累、挫折、灰心,甚至绝望的服事者说:不惧怕,只管站住!看……
-
为主作见证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就是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必能显出属基督的品格和气质(参《约》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