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教会历史

  • 早期教会的基督徒,承袭旧约圣徒的信念:“圣约子民 团体”在日常生活每一方面,都要活在神面前过敬虔生活。他们不认为“圣约生活”只侷限于正式聚会与敬拜礼仪而已。

    阅读全文…

  • 初代教会从复活的救主耶稣领受了“大使命”,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 使万民作主门徒(《太》28:19-20)。正如《使徒行传》所记,福音从耶路撒冷、犹太全地、撒玛利亚,直传到罗马。

    阅读全文…

  • 基督教会中的禁欲灵修,是以“修道主义Monasticism”的型式出现。“修道”是指:为了专心灵修亲近神,禁欲抵挡世界的诱惑,而长期退隐,与世隔绝或脱离世俗活动。

    阅读全文…

  • 论到早期教会的信仰生活,在当时罗马帝国人民眼中,是非常高尚的。凡是不抹黑诬陷基督徒的人们,都承认基督徒的言行举止令人钦佩。

    阅读全文…

  • 罗马皇帝尤斯丁尼(Justinian)在553年在康士坦丁堡召开的“第五次大公会议”,想要赢回“一性派(Monophysites)”(主张道成肉身的基督,只有一性)的民心。虽然尤斯丁尼胁迫罗马主教 认同此“第五次大公会议”的决议,但是却造成了西方教会内部的分裂。

    阅读全文…

  • 迦克墩大公会议(451年)之后,《迦克墩信经》成为罗马帝国内教会的信仰准则。对于西部教会来说,以罗马主教利欧的《大卷》为依据的信经,当然是无可置疑的正统教义。然而在帝国东部的教会,仍处于纷争的状态。

    阅读全文…

  •    聂派在中国取名为“景教”的原因,乃是“真常之 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景教碑文)。唐朝当时对外来宗教,都欢迎优待;对待景教,更是如此。朝廷礼遇阿罗本,唐高宗封其为“镇国大法王”, 在各州建立景寺。景教在历任皇帝的爱护之下,迅速发展,景教碑文记述“法流十道,寺满百城”。其兴盛状况,招来佛教道教的嫉妒埋怨。

    阅读全文…

  • 罗马皇帝提尔多修二世,于主后431年的五旬节,在以 弗所召开《第三次大公会议》,目的是要解决“聂斯多留派之争”。由于康士坦丁堡主教聂氏对于主基督神人二性的看法,几乎到了“神人两位格”的地步,招致亚 历山大主教屈利罗的严厉反对。屈氏获得罗马主教克力斯丁的支持,然而聂氏有安提阿主教约翰的撑腰。皇帝看到东方教会陷于分裂之际,盼望借着“以弗所会议” 能平息争端。

    阅读全文…

  • 奥古斯丁于主后430年离世,所留下的著作存留至今,其数量之多,无任何古代作家可与之相比。他对当代以及后代的西方世界,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他在书信中,曾说自己是“边学边写,边写边学”的人。他敬虔地研究圣经,针对当时教会的需要,著书立说,实为一代忠仆。

    阅读全文…

  • 总而言之,路加记载了32个国家、54个城市、9个岛、无一差误。官员的头衔也因时地之异,有精确的记载。著名的罗马历史学家施尔温•怀特(A. N. Sherwin-White)说:“《使徒行传》已証实具有压倒性的历史正确性,罗马史学家皆视其为理所当然,任何新的挑战也只是枉费苦心罢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