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主题文章
-
这期《举目》的主题是“环境保护有救吗?”主题是大家一起决定的,但是标题是我写的——我喜欢用问号,而非句号;在议题上,我倾向引入反思和探讨,而非单向权威的教导。主题决定了,但是谁来写呢?谁能透过基督信仰的“眼镜”,来探讨这个专业议题呢?尤其是,这似乎是一个华人教会不太熟悉的范畴!我只能祷告。然后,渐渐地,从解经到实践,5篇文章如一体的5个面,出乎意料地自然形成了一个群组。
-
环保,应该实践在生活的每一方面上,包括更新观念和激发创意。
-
OC举目微信,是赶流行?还是更佳服务? 根据资料显示,在2012年,全球网民已达24.06亿。在中国,2012年网民有5.64亿,其中74.5%为手机网民,数量是4.2亿人。 微信(WeChat)是中国腾讯公司在2011年1月推出的一个免费软件,它融合了手机和社交媒体、个人与机构。微信能与好友分享文字、图片、照片和视频,并支援分组聊天和语音对讲等功能,以及一对多的消息传播。微信推出一年,在2011年12月,用户已达5000万,截至2012年底,注册者竟突破了3亿。 以我个人有限的网上经验,认为微信不但即时,而且超越新浪微博(中国式twitter)140字的限制,适合分享更具深度与细节的信息。微信也如脸书(Facebook),互动亲切且具个人性,方便维系、分享和发展友谊,但似乎比脸书更为隐秘。 2013年春末,[海外校园机构]为了方便读者手机阅读与增加互动,推出OC系列精品的微信平台,每日发布的文章选自《举目》杂志、《海外校园》杂志、OC爱看网、OC爱梦想和OC爱问网等。但为了使平台更具针对性,对OC好友们提供更好的服务,2013年8月,我们申请了“OC举目”微信公共帐号,结合《举目》杂志与“建造教会领袖”材料,于9月底正式推出,对关注者按时发送有益于生命造就的信息。 我们知道,基督信仰不仅是理性的材料,或是感性的经验,而是透过人与上帝,人与己,人与人,以及人与世界的互动,来展现其生命本质。《举目》杂志不但以文字来记录信仰的思考或心得,更需要读者的回应,来丰富平台上的讨论。在这方面,微信提供了另一个让读者与作者、读者与编者、读者与读者……以及读者与自己的亲友之间,多方沟通的管道。 换言之,建构微信平台不是在追流行,而是深切希望借着“OC举目”微信平台的开张,提供您一个更完整的服务。 “OC举目”微信平台: 微信号(WeChat ID):FollowChrist 微信公共帐号(WeChat Official Account):OC举目(在微信平台上搜寻,要使用简体字)
-
最近这些日子,微博上的热门消息之一是,李开复得了淋巴癌。这位前谷歌公司全球副总裁,在微博上写了很经典的一句话,“在癌症面前,人人平等”,好一句“人人平等”!
-
这两天为了准备《OC举目》微信平台的推出,重新整理过去《进深特刊》上的文章。《进深特刊》也就是《举目》杂志的前身,是针对当时大批初信的基督徒编辑的,从1997年至2000年共发行了8期,主题分别是:罪、信、生命、成长、教会、顺服、无悔、生根。
-
在《举目》63 期中,许宏度针对一些基督徒对社会公义悲观的态度,提醒我们要将注意力从人类的堕落,转向上帝的救赎;庄祖鲲以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故事,说明基督徒是以宽恕来实践公义,不是报复;周学信先解析华人基督徒不主动追求公义的原因,再比较耶稣的榜样;苏南洲分享参与社会公义议题近 30 年的实战经验;朱易则再度提醒,基督徒要追求的是上帝的公义,不是世俗的判断。
-
▎主题文章 ▎ 3 基督徒追求社会公义实际吗? ▎许宏度 面对专制的政府,僵化的体制,贪污腐败的政客,基本人权的被侵犯,国民经济的衰退,居高的失业率⋯⋯基督徒该有什么回应? 6 公义与宽恕 —南非传奇曼德拉与种族和谐 ▎庄祖鲲 南非经过几十年血腥的种族隔离,再加上贫富悬殊、民不聊生,当黑人曼德拉终于掌权之时,不但没兴起一场种族屠杀的风暴,而且能达到种族和谐的目标。 9 公义和政治 ▎周学信 想参与社会议题的华人基督徒,没人指导他们了解圣经对于社会公义说了什么,或引导他们思考,对现今社会议题该采取什么行动。 14 回到旷野再出发 —基督徒社会关怀的落实 ▎苏南洲 1987 年,《旷野》创刊于台湾解除戒严令之前。孕育期可追溯到 60、70 年代,在台湾当时压抑的环境中,《旷野》的诞生既是基于理想,更是为了摆脱“苦闷”⋯⋯ 18 以上帝的视角看世上公平 ▎朱易 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我们认为的公义与上帝的公义混为一谈,把世俗认可的公平原则,当作上帝的公义在推动。因此所受到的挫折,也就可想而知了。 ▎透视篇 ▎ 19 [时代广场] 一次重要的游行 ▎乔一 9 点 30 分,游行队伍出发了。假如游行的路上有人恣意拦阻、寻衅挑事,该怎么办?“跪地祷告! 24 [流行文化] 迪士尼的“美梦福音” ▎王星然 ⋯⋯小公主开始了全面“反扑”!在射箭比赛中,当着天下群臣的面,她挑战父皇母后的权柄;把母亲手织的图毯用剑割破,象征母女关系的决裂;还让母亲吞下毒饼,变成一只熊。 28 [生活与信仰] 芝麻和西瓜 ▎李如山 “我觉得,电影《消防员》把主角挽回了婚姻全归功于基督教,是不是有点牵强啊?我觉得不信基督,一个人也可以做到这些啊!”我一时语塞⋯⋯ 29 [生活与信仰] 除非你想看星星 ▎婷婷不语 我从未见过这么美丽的夜。浩瀚无边的天幕,拥你入怀。那深邃的墨蓝,仿佛有一种安定人心的神奇力量,而漫天闪烁的星星却带着欢雀,就像平安和喜乐。 31 [神州透视] 年轻人在微博上干什么? …
-
这些,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社会问题。不过,对今天的基督徒来说,在这些问题背后,还对应着一些更基本的话题,即:社会公义重要不重要?追求社会公义有用吗?可行吗?实际吗?
-
“我该关心公义和政治吗?喔,不,主啊,不该!我的公民权在天上,我在世上的工作只是赢得灵魂。你把我放在人群里,是为了让我向邻舍传福音,而不是一头栽入追求公义和政治的运作。何况,追求公义并不会带来多少的改变!政客都是肮脏、污秽、贪婪、腐败,且没有半点原则,为了选票无所不用其极的。
-
笔者从16岁参加青年团契、20岁领洗,当过团契主席、教会执事。到了30几岁,却赫然发现,自己对多年一起查经、祷告的主内好友的思想、行为模式,竟然一无所知。至于教会中他人的贫富状况、婚姻家庭、职场生涯、生活形态、人际关系等等,亦不甚了解,更遑论整个社会的环境生态、教育改革、社区营造、城乡平衡、医疗保健、族群文化……到全球伦理等议题。这才惊觉,原来多年身处的教会环境,竟是如此苍白贫血的象牙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