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主题文章
-
“服事神不需要满脑的知识,只要经验就够了。不用想太多,好好去感觉、领受。”“朋友邀请我一起去神学院修课,但是教会的长老对我说,神学会使人骄傲、自我膨胀。”
-
然而19世纪末期,人们开始了大逃亡,从理性的王国中逃遁。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更是宣告了理性主义的破产。面对着破了产的理性主义,人们把理性顺便也扔掉 了,非理性明目张胆地登上了宝座。人不仅仅成了一个碎片,他简直就是一团情绪,一堆感觉,一窝子冲动,一个看不到底的下意识的黑洞。
-
综合以上的观察,华人教会“缺乏教义知识的根基……”,根本的原因不在“反智”,而在于华人教会的文化不是“效法基督”,以及追求“活出基督”的属灵生命 (《罗马书》15:4-6),而是“安逸度日”。加上教会对于教义知识、教会历史及圣经知识的“传递方式与内容”,不太能落实在基督徒日常生活的灵命成长 中,使得大多数基督徒没有愿望去获得有深度的、完整的“教义知识、教会历史及圣经知识”。
-
本期有健新和祝健两位大陆背景的传道人,分别以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信徒的品格与灵命(p.2 & p.12)。罗七对保罗与巴拿巴分裂的再思,回应了陶其敏的故事中,优秀大陆知识分子在处理教会中矛盾时的盲点(p.6 & p.10)。李梦勇敢的自我剖析,见证人人有在主里更新的盼望(p. 16)。
-
人,不论个人或群体,生活的品行、品质要好,必须有圣灵赐的生命(灵命)。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达到以下几点:1,重生信神。2,有恒切的灵修(培灵)。3,悔改。
-
又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本刊希望借此机会,与读者重新思考灵命成长的基本功。从今年起,我们将从大陆背景 基督徒的角度,探讨这个群体灵命成长中最常面对的挑战。本期主题是探讨情绪和灵命的关系。颜敏姐妹首先就她的观察提出基督徒灵命常见的障碍与陷阱(p. 19);李台莺老师点出灵命的成熟与否,不在于情绪,而在于是否顺服(p. 20);种籽姐妹以她丰富的带领门徒的经验,为读者分析了不同年龄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到的情感伤害,以便为真正的医治寻找契机;施玮姐妹也分析了50-60 后大陆知识分子的“求同”心理,如何影响他们对信仰和教会的认知,因而构成属灵生命成长的障碍。这些文章仅是抛砖之举,盼望更多读者回应。
-
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形态,也对教会传道事工带来冲击。如何看待互联网,使它成为传福音的利器而不是阻力,是当代教会必须面对的挑战。
-
如何向80后及90后一代的人传福音,是目前各地华人教会普遍关心的议题。这一代人的成长背景、思想特色、群体特征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教会?有哪些有效的方式可以向他们传讲福音?最适当的切入点有哪些?
-
2010年新年伊始,第一批“80后”(1980年代出生的人)进入了而立之年。于是一夜间,看似年轻的80后,都感慨起岁月的流逝。
-
“80 后”是2010年在香港流行的“潮语”,泛指年轻的新一代。有论者认为,这一词指的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80后青年”(1980年代出生的青年),乃代表深刻反省和重新整理自己世代经验的社会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