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主题文章

  •         近年来,本社同仁在外出讲道、营会、访问或会议中,介绍本社的《举目》杂志时,许多人都感到讶异:“我不知道《举目》是你们海外校园杂志社出版的!”“我很喜欢《举目》。但是因为《举目》和《海外校园》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两本杂志有关系!” 是啊,海外校园杂志社为什么又出版《举目》呢? 在《举目》杂志迈向她的第7个年头(其实,如果从它“怀胎”──她的前身是1997年创办的《进深特刊》──的岁月开始算起,已经超过10年了)之际,我们希望借着这篇简介,重温《举目》创刊时的宗旨与目标。 1997年出版的第一期《进深特刊》,在出版者的话中,提到这份刊物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海外校园》的读者,“在真道上进深,在灵命上成长”。换句话说,《进深特 刊》的对象,主要是初信主的基督徒,和《海外校园》杂志服务的对象是以慕道友为主的目的,有着明显的区隔。我们盼望《海外校园》的读者能渐渐转换口味,经 历慕道友到基督门徒的身份转换。 秉持着这个异象,我们发行了一年两期的《进深特刊》,从1997年起,到2000年止,共出版了8期。到 了2001年改为一年四期,且定名为《举目》杂志后,我们的编辑方向就更扩大为帮助初信的中国学人及海外华人基督徒在生活中落实信仰、面对时代挑战、建立 信仰的根基、装备事奉、在灵命上进深成长等等。 目前《举目》杂志的内容,分为【透视篇】、【事奉篇】和【成长篇】这三大块,就是这个目标 具体化的成果。在【透视篇】中,我们设立了“短论”、“时代广场”、“神州透视”、“生活与信仰”、“职场伦理”……等等栏目,盼望有天国门徒心志的基督 徒能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与生活的世界,对这个时代以什么方式偏离神的旨意有正确的认识,并且能以圣经的世界观作出回应与批判。 在【事奉篇】中,我们设立了“学人事工”这个栏目,供关心学人事工者彼此交流;“教会论坛”,针对教会内部明显或潜在的问题,提出观察、呼吁、检讨与建议;“宣教”,帮助读者了解普世宣教的需要,并建立基督大使命的心志。 在【成长篇】中,我们有“教会史话”、“圣经考古”、“圣经信息”和“见证”……等等栏目,帮助读者把信仰建立在扎实的圣经根基上。 我们盼望这份刊物的文字,仍然能具有《海外校园》一贯的风格,也就是“有情、有理、有灵”,有深度,但不乏亲切感。 展望未来,求主继续使用这份刊物,让她真的能反映这个时代“基督徒知识分子的见证”,见证恩典的主在这个时代的作为,彰显祂的荣耀。也盼望各位读者提供中肯 的意见,督促我们改进;并用祷告和稿件来支持我们,让这份刊物能有更丰富的面貌与内涵。对于您金钱上的奉献,我们也存感恩的心领受,并求神帮助我们成为祂 忠心的管家。

    阅读全文…

  • 然后他回答玛西奥弟兄说:“你想知道原因吗?因为至高神的眼目不断察看善 人和恶人,祂在罪人中找不到更微小、更无用、更有罪的人,于是选上我来完成神所要做的奇妙工作;祂之所以选上我,是因为祂找不到比我更不配的人,也因为祂要使世上的高贵、尊大、力量、美貌、学问等,都失色蒙羞。”

    阅读全文…

  • 惊恐中,打开电视,那一幕幕揪心的画面,扯动了我每 一根神经。面对这块我们生活了二十一年与之忧乐与共的土地,心生不忍。想到那些遽失亲人的忧伤心灵,我能体会那种锥心刺骨的痛,因为不久前,我也刚失去了 两位至爱的亲人;想到恐怖分子的残忍冷酷,一种自义的怒气油然而生……       

    阅读全文…

  • “举目”一词,具有丰富的圣经根据,既代表心志又代表行动。“举目”就是: 举目望天--以赤子之心,仰望、亲近、寻求天上的父神。 举目看田--以基督的心和眼,观看福音禾田、透视世态人心、承担事奉使命。

    阅读全文…

  • 为何《举目》? “举目”这两个字,在圣经中经常出现。这个词既代表心志又代表行动: 1. 举目望天--以赤子之心,仰望、亲近、寻求天上的父神。 2. 举目看田--以基督的心和眼,观看福音禾田、透视世局人心、承担事奉使命。

    阅读全文…

  • 从今年开始,已出版了三年的进深特刊,将逐渐翻新内容和风格。

    阅读全文…

  • 过去六期的《进深特刊》以“真道上进深、灵命上成长”为目标,旨在帮助《海外校园》初信的读者建立信仰的根基。三年来,本刊许多读者已由初信者成为教会/团契的同工,甚至有不少人全职或带职事奉,成为教会的领导者。 经过祷告和征询,本刊决定从公元二千年起,大幅度调整《进深特刊》的方向和内容。

    阅读全文…

  • 一提到“教会”,许多未接触过教会或初到海外的中国学人,常有两种极端的印象:一个极端是将教会视为《巴黎圣母院》中弥漫阴森、神祕氛围的教堂;另一个极端,则是将教会过份完美化,以为是充满爱与温暖的人间净土,完全远离世俗的斗争与虚伪。

    阅读全文…

  • 近几年来,海外﹙尤其在北美﹚中国学人的“信主热”方兴未艾。在世界各地的《海外校园》读者,常 捎来亲友同学信主的喜讯。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隐忧。

    阅读全文…

  • 14世纪的圣徒茱莉安(Julian of Norwich)在30岁时遭遇一场大病,上帝在病榻上借着一幅图画启迪她:有一粒很小的种子,躺在一个人的手心。上帝让她明白:这粒小种子得以存留,是因为上帝创造它、爱育它、保守它。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