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成长篇
-
生活中的重要选择,可能比参加教会聚会、活动,能更好地显现出一个人得救的信心。换句话说,仅仅停留于爱听圣经教导、喜欢参加教会聚会,都还不足以体现得救的真信心。
-
在更广泛的文化语境中,多马也被视为证据主义的代名词,就如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的解释:指“在缺乏证据下拒绝相信的人”。然而,教会传统和文化上对多马的这种认知,是否恰当呢?
-
因为沟壑纵横和水土流失,山西的地表呈现出一片支离破碎的景象。在这样的地形地貌上,却承载了这个国族比较完整的历史记忆。
-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6.29 小羊 我第一次听到福音,是从当时的男友、现在的先生那里。那年我大二。年轻人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事物,我对福音一点都不排斥。读经、唱诗歌,我都很欢喜。 信主的过程很顺利:我于2004年7月接受洗礼,并在教会举办了婚礼。之后随先生来到美国,每个周五晚上,参加大学校园内的学生团契,周日早上参加主日崇拜。我自认为是虔诚、合格的基督徒。 血流如注 2023年1月,我们一家6口,从佛罗里达出发,乘坐4天3夜的邮轮,前往巴哈马。第一次乘坐邮轮的我们,谁都没有料到,这次旅程会经历什么。 我们尽情享受邮轮上的娱乐设施、美食和表演,玩得特别开心。第3天的行程,是在邮轮公司的私人小岛游玩一天。我穿上泳衣,带上浮潜装备,准备享受美好的阳光、沙滩。 下船之前,我注意到,我的小腿出现淤青,皮下有些许血点。不过我也没有太在意,想着可能是旅途中不小心磕碰著了。恰逢生理期第一天,我也比较谨慎,孩子们都下水玩,我就靠在沙滩椅上休息。 第4天清晨,邮轮到达巴哈马首都拿骚。我们预先订了邮轮的旅游团,参观整座城市。旅游团的大巴,是早上11点出发。我们一大早起床后,就先出去转转。 早上8点的拿骚港口,异常繁忙,游客络绎不绝。我和先生带着2个孩子,随着拥挤的人群,慢慢走出港口,悠闲地漫步在这座小城里。突然,我感觉到血量增大,还来不及找洗手间,裤子就被血染红了。 我急忙去了星巴克的洗手间,换上随身带的备用裤子。出了星巴克不到半小时,刚换上的裤子又被血染红了。然而,我仍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觉得自己是累著了。我决定先回到船上休息,让先生带着孩子们跟团游城。 查不出原因 回到船上,陪着爸爸、妈妈吃完午饭,我就迫不及待地回房休息,但血还是止不住地流。妈妈觉得情况不太对劲,让我赶紧去看看船上有没有医生。 下午4点多,先生带着孩子们游玩归来,也发觉事情的严重性。他赶紧联系船上的医务室,约了下午6点见医生。一通忙乱后见到医生,第一件事情就是抽血。然而验血后,验血的机器上,却显示出“错误”,表明读不出数据。 医生说,机器读不出数据,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我的白细胞过高,另外一种则是我的血小板过低。船上的验血机器比较简陋,没法判定是哪种情况。 医生只能让我回房观察。如果血量增大,再去见他。我当时血红素是10g/DL (正常参考范围是12-16g/DL)。 回到客房,已经是晚上7点半,流血依然没有减慢。到了晚上10点,我们决定看船上的急诊。又一次验血,发现血红素降到9g/DL,4个小时降了1g/DL。 医生决定给我静脉注射止血。一通折腾,流血渐渐缓慢下来。再次回到房中,已经是凌晨2点。 第二天,邮轮回到了佛罗里达港口。下船前,医生询问我流血情况,以及是否需要他联系最靠近港口的医院,派救护车过来。我看流血已经缓慢许多,先感谢医生,然后表示,我可以回家后再入院检查。 对风险无知无畏 回想当时的决定,真的是万分感谢上帝的丰盛恩典!没有上帝的一路保守,我不可能平安回家。 一家子安全到家,已经是凌晨12点。我非常虚弱,但考虑到一家老小都非常累,不忍心让大家为我担心,决定休息一个晚上,早上再看情况。 第二天醒来,人更虚弱了。吃完饭,我开始觉得心慌气短,于是决定去急诊。 进了急诊室,跟前台描述了我的症状,马上就被安排见护士。去过美国急诊室的朋友,应该知道,急诊室里总是漫长的等待,因为他们可能认为,你的情况不够紧急。而这次,护士迅速地搭理我们。我隐约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护士马上安排我抽血,照x-ray。 等我见到医生,才知道邮轮上医生的推测是对的,我的血小板已经降到异常低。 血小板的参考范围是150-450K/UL,而我入院当天的血小板是13K/UL,血红素是6g/DL。医生说,血小板30以下就有内出血的风险,血红素7以下就要输血。 我只能说自己无知无畏,在血小板和血红素如此低的情况下,还在机场候机5小时,从佛罗里达州飞到佐治亚州,再开车3个半小时回到家中,还准备等待周一再去见家庭医生。 为什么是我? 经过了4天的住院,医生基本确诊我是得了一种免疫系统的疾病,叫ITP(Immune Thrombocytopenia Purpura)。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还不清楚,但一旦发病,身体会发出错误的信号,以为有病毒入侵身体,自身免疫系统会把血小板当成病毒去消灭。这种情况下,体内的血小板会急速下降。 ITP的发病率为0.002%-0.005%。当我听到如此低的发病率的时候,我问上帝:为什么是我?我躺在病床上,看着各项数据一直往下降,却毫无办法,内心极度煎熬。 人在软弱的时候,很容易被魔鬼撒但钻空子。感谢上帝,我虽然软弱,但一直坚定地相信主。 我在病床上想读圣经。当时人很虚弱,无法阅读,只能用听的。我听到:“耶和华必在你前面行;祂必与你同在,必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申》31:8),这对我,是多么大的鼓励和支持!我的信心立刻坚固。我知道上帝与我同在!不管前面的道路如何,上帝有美好的旨意。 医生给我上了最大剂量的糖皮质类激素地塞米松。在输了2袋血小板(每袋50k/UL)和1袋血后,我的血小板值依然在10-13k/UL之间徘徊。医生判断,激素没有压制住我的自身免疫系统,它依然在攻击血小板。 医生与我们商量,要注射另外一种药物,叫IgG,中文叫免疫球蛋白,是治疗ITP 这类疾病常用的药物。感谢主,注射完IgG的第二天,血小板上升到69,第三天上升到90。看见药物终于起作用,我的家人和医生都非常高兴。当血小板保持在90的时候,医生允许我出院,转到门诊定期检查。 出院后的1周左右,我去门诊抽血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血小板也上升到正常值261。医生让我将激素的药量,从每天60mg减到50mg,并开始安排每2周见他一次,检查血常规。 噩梦开始 原本以为身体已经恢复正常,谁料到这才是噩梦的开始。接下来的3周,血小板开始直线下降,从261一直降到70。每次拿到血检报告,就跟开盲盒一样,不知道血小板是高还是低。每次见医生,听诊断结果,就感觉自己是等待审判的犯人。 这段时间,是我最痛苦的日子,但也是我与上帝开始建立亲密关系的开始。我每天祷告寻求上帝。在祷告寻求医治时,我才察觉,这么多年,我自诩基督徒,后却没有生命的改变。我是多么的亏欠上帝!感谢上帝,祂没有遗弃我,依然垂听我的祷告! 接下来几周,血小板一直往下跌。医生已经开始跟我们商量第二治疗方案,长期吃一种刺激身体产生更多血小板的靶向药物。这类药物一旦开始吃,一般无法断药,因为身体可能会因为断药反弹,对血小板的影响更糟。 听到医生的治疗方案,我很沮丧、害怕。我才40岁,就要一辈子靠吃药维持生命?那种担忧、恐惧,无法形容。我流泪祷告,向主呼求:主啊,你来救我,赐给我信心、加添我力量! 上帝的恩典何其之大!祷告中,我的心开始平静下来,想起《诗篇》23章4节所说的:“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我有一位造天地万物的父神在看顾我,我为什么要害怕! 不再阴郁 心态转变后,我的心情也不再阴郁。我开始积极配合医生,同时查各种文献资料,看各种过往案例。上帝指引我看到一篇文献,讲到ITP的原因。大部分案例是因为病毒感染,其中有些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这部分病人通过抗生素治疗,消灭了幽门螺旋杆菌后,血小板回到正常。 最终,我被诊断出来,的确就是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医生给我开了2种抗生素。 这些抗生素,也会消灭体内的血小板。因此我的血小板,一度降到40。 感谢上帝一直与我同在,赐给我一颗平安的心。我在养病期间读经、祷告,更多地亲近上帝,感受圣灵的充满,无比平安喜乐。 服用抗生素后的2周,血小板开始有上升的趋势。1个月后,血小板回到253! 上帝的恩典,永远够我们用。没有上帝的医治,我的血小板不可能恢复到正常。 之后的2个月,血小板稳定在200左右。我们全家都感恩上帝的带领。 启发和祝福…
-
但面对同样的处境,路得的选择有所不同。
-
当外交斡旋无用的时候,战争已经不可避免,耶弗他只能选择迎敌。
-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6.08 心韵 提高EQ的海龟技巧 “你今天在学校开心吗?”这是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日常问候。 我就职的学校,非常重视早期儿童的社会情感教育。老师会运用一项特殊的“海龟技巧”,通过模拟海龟的缓慢、深层次的呼吸,帮助儿童整理情绪,减轻焦虑,促进内心平静,从而纠正行为问题。 这个可爱的绒毛海龟,被称为Tucker Turtle。它为孩子们示范: 在感到愤怒、沮丧或心烦时,我们首先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我感觉很生气!”然后,在心里默念:“停”。接着, 进入你的“壳”,深呼吸3次,想像著在水中放松身体的每个部分。最后冷静下来,在能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时,走出“壳”。 这一方法,能教导儿童在情绪激动时,有效地冷静下来。当然,老师需要一次次地帮助孩童们认知自己的情绪,再进行下一个步骤:“我没事,我可以处理这个问题,但我需要先冷静下来”。长期重复的练习,是养成海龟思维模式的关键。 无法将忧虑卸给上帝 随着成年,我们置身于更为复杂的世界,负面情感更加在所难免。对于我们这些成年的基督徒而言,属灵的“海龟技巧”又是什么呢? 圣经告诉我们:“你们众民当时时依靠祂,在祂面前倾心吐意;上帝是我们的避难所。”(《诗》62:8) “你们要将一切的忧虑卸给上帝,因为祂顾念你们。”(《彼前》5:7)也就是说,当我们遇到自己或他人的负面情感时,应当转向那位能接纳我们、医治我们的上帝。 这做法貌似简单,实则不易。成为基督徒并不等于变成洁白无瑕的天使,单纯的热情也不能使人成为完美的门徒。我们都处在成长的过程中。 繁忙的生活和服事,常常使我们疏于整理内心,甚至意识不到心灵深处的委屈、孤单、害怕、羞耻感、挫败感。在服事时,也意识不到自己内心隐藏的功利性心理。 好些人是属于后知后觉的,我也不例外。负面感受好似高压锅里的压力,长时间积累会爆发,诱发罪、内心的不洁、怨恨,以及身心灵的疲乏与厌倦。 这些恶性情感,与“爱上帝、爱人的”宗旨相违背,阻碍我们顺服。因此,我们需要操练属灵的“海龟技巧”,即认知负面情感,向上帝坦诚交托,并接受从上帝而来的医治与平安。 因上帝坦然释怀 对很多人来说,像孩童一样承认自己正在负面情绪的感受中,等于承认自己不属灵,需要一定的勇气。 圣经中有很多人物展现出真实的情感,使我产生共鸣:“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 为何在我里面烦躁?”(《诗》42:5)“我困苦穷乏,内心受伤。”(《诗》109:22)“耶和华啊,你忘记我要到几时呢?”(《诗》13:1)这让我们看到,将情感交托给上帝,正是承认我们对祂的需要。 先知以利亚因抑郁求死,大卫的眼泪记在上帝的册子上。约伯也遭遇了一系列苦难,但他并没有掩饰自己的痛苦,而是剃头、撕裂衣服,用行动和言语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诗人亚萨在《诗篇》73篇中,勇敢地分享了他的情感经历。他一直与负面心理进行搏斗——我这样忠心服事的人,为什么得不到好处?恶人却无病无灾、万事亨通?他的心里充满怀疑、愤恨不平与嫉妒! 我向上帝诉苦,觉得自己善意对人,不做得罪人的事,常常委曲求全,却得不到回报。善心没有善报,感到十分沮丧和不公。 然而,从诗中我们看到,亚萨在进入圣所,专心敬拜、思索和祷告之后,情绪得到疏导。他明白了恶人的结局,对之前抱怨上帝感到羞愧,深感自己愚昧无知。他认罪悔改,重燃信心。 大卫每一次在上帝面前表达真实的情感时,哪怕是负面的,也仍然不忘对上帝表达信任和赞美。 他们都是因着上帝,才坦然释怀。 属灵的深呼吸 当乌云笼罩之时,我也停下来,进入避难所。我奔向全能的上帝,将一切带到祂面前,向祂倾心吐意,通过祷告和沉思,寻求安慰、指引和力量。这就是我的属灵的深呼吸。 上帝让我转眼看耶稣,因耶稣在世上同样经历了愤怒、悲伤和同情,祂受到了世界上最大的不公……我感受到天父关心我的情绪,祂任何时候都爱着我。“耶和华靠近伤心的人,拯救灵性痛悔的人。”(《诗》34:18)我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人若凭著自己,恐怕很难走出思想上的困境,无法手洁心清地在上帝面前事奉。我们梳理负面感受,为得到一颗清洁的心。 清心的人蒙上帝恩待 只有圣灵的内住和工作,才能洁净人心。亚萨在他的诗中,宣告了一项真理,即清心的人必蒙上帝的恩待。对我来说,“清心”意味着专心注视上帝,内心纯净,不虚伪。“清心”能提醒我及时清空负面情感。 钟马田牧师在《登山宝训释义“清心的人有福了”》中指出:“内心是我们一切烦恼所在。”负面情绪是心的问题——人心里若充满思虑、愁烦和血气、苦毒,势必就不清心,不能专心活在上帝的面前。 马大在服事中产生了负面情绪,“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结果失去了安息和喜乐,错过了耶稣所说的最重要的事。马利亚则在主脚前安静倾听,明白主的心意。我们作为上帝恩典流通的管道,若不疏通和洁净内心,所做的就是马大的事工,得不到主的称赞。 持之以恒的操练 像儿童情感训练一样,属灵的“海龟技巧”并非一蹴而就。相反,会经历挫折,需要持之以恒的操练。 祈求的祷告容易说出口,但要在上帝面前赤露敞开负面感受,则需要剖析自我,挖掘更深层次、更脆弱的情绪,放下所有的伪装……这是不易的。 或许我们对认知自我有障碍,对信仰与情感存在困扰和疑虑。我们会问,焦虑是犯罪吗?上帝关心我们的情感吗?向上帝表达负面情绪,是不是对信仰不忠,对上帝缺乏信心? 或许我们像孩子一样需要教练,学习将真理落实到情绪管理上。例如,我们比较容易感知忧伤、恐惧、愤怒,却难以直面内心的嫉妒、贪婪、仇恨——这些对上帝都说不出口。 有时候我们期望从上帝那里,得到迅速的回应,但若未即时得到,我们的内心便感到不安。 还有些人长期养成了抑制情感的习惯。改变这习惯,需要恩典。若自己用力过猛,会导致疲劳、沮丧和失败。求圣善的灵帮助我们,活在上帝的话语中,仰望圣灵的扶助和恩典,得到更大的力量和持久的耐力。 安稳在耶稣手中 我喜欢看着小孩子睡觉时的样子,那样恬静,纯洁无忧。松弛、均匀的呼吸,散发著一种安详。这是我们在天父的怀抱中应该拥有的样子。 作为基督徒,天路历程上必然伴随着喜乐与苦恼。然而,时时“安稳在耶稣的手中”,能让我们“脱离疑惑恐惧,再无忧虑惊骇”,并且“不怕罪恶侵害”。(诗歌《安稳在耶稣手中》) 耶稣说:“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太》5:8)上帝愿意让我们到祂面前,管理我们的意念和性情,帮助我们活出纯洁和清澈。 接受上帝的医治与平安 总之,如何有效地处理负面情绪,不仅在儿童教育中有用,在成年的基督徒生活中,也至关重要。上帝不愿我们成为负面情绪的奴隶。祂希望我们得到圣灵的果子——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 通过认知负面情感,坦诚交托,接受上帝的医治与平安,我们可以宣告,我们超越了情感对我们的控制,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了清醒、纯净的心。 这是需要持之以恒操练的。然而通过不断向上帝敞开心扉,让上帝在我们的软弱中成为力量,我们必能更好地塑造内心,体验祂的平安与喜乐! 作者现居美国田纳西州,从事儿童特殊教育和翻译。
-
从诗人的赞美中我们知道,我们所相信的这位造物主是这样的一位上帝。
-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4.17 刘加恩 “坚忍”这个中文词,表达了意志坚强、有韧性的状态。对于许多人和企业来说,坚忍是成功的重要要素。然而坚忍并不容易,特别是在困境中坚忍,着实困难。然而圣经提醒我们,坚忍原是要建立在对上帝的信靠上,更是因为上帝的信实,使得我们能够存心忍耐去奔跑。 拿到天堂门票就好? 《希伯来书》的作者,花了许多篇幅,解释耶稣基督的特殊与超越。第10章进一步警告:罪恶只会带来审判!第26节起,讲述有些人故意犯罪,因而不再有别的救赎。 这里“故意犯罪”的意思,乃是轻忽、不在意的态度。经文特别在29节指出,这样的人乃是践踏上帝的儿子,将祂的血当作平常,并且亵慢施恩的圣灵。他们将接受极大的审判。 这是信仰中非常严肃的问题,因为人所领受的是白白的恩典,所以很容易习以为常,甚至不觉得这有什么特别。许多信徒落入错误的认知中,即使不怀疑耶稣基督的救赎,但也不会积极成长,总觉得自己只要拿到天堂门票就好,其他的不重要。 就是这种消极的心态,让人不愿意学习,更不愿意成长,如此就与这一段经文所警告的情况非常接近了。 应当以何回应? 与这些信心后退相反的,是《希伯来书》第11章中的另一个模式——3-32节透过亚伯、以诺、挪亚、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约瑟、摩西等先祖的例子,描述了信心的行动。 33-38节则描述了许多无名英雄的信心和行动。虽然没有一一指出他们的名字,却可以看见这些美好的信心榜样。经文强调的是5、17、28中的见证,指出他们的坚忍与确据。 若从整体的角度来研读,更会发现,圣经希望信徒明白,在领受了耶稣带来的又新又活的生命时,应当以信心回应。圣经以一连串的信心伟人,作为历史的见证,让这些云彩般的见证人激励读者。 眼光聚焦何处? 第10章32节开始,讲述了坚忍的秘诀,原来是要追念过去的日子,即使遇到困境时,因为看见天上更美的家乡,就愿意坚守。 换句话说,作者提醒我们,在信心中坚忍的关键,是常常回顾过去领受的恩典——自己也曾在坚忍的信心中领受恩典,不要忽略已经领受的这一切,要跟随信心伟人,对上帝有更准确的认识。 这些信心伟人,是世界不配有的人。他们将世界看为暂时,盼望天上永恒的家乡。他们并不关注当下得到什么,而是将眼光聚焦于永恒。 既然在历史中看见这么多美好的见证人,我们就应该要放下重担、摆脱缠累我们的罪恶。这些罪,容易让我们忽视领受的救恩是何等的伟大!这些见证人也让我们知道,有那么多信靠上帝的人,和自己有相似的艰难经历。 这使我们重新认识信心的重要,重新体会第11章1-2节对于信心的论述——原来信心是“所盼望之事情的实底”,就是对于所盼望的事情有把握;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意思是虽然没有看见,但能够很确定,因为明白所仰望的是信实的上帝——从创造世界以来,上帝给人的应许从未落空,一直不断地向人彰显著祂的信实。 这个世界常常让我们失去焦点,只看得见眼前的难处与挣扎。我们应当把焦点放在耶稣身上——祂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因看见天上美好的喜乐,于是轻看羞辱而忍受苦难。这样一位上帝,是为我们创始成终的主。祂是我们生命的作者,谱写我们生命的乐章,引导我们走在信心的坚忍当中。 三个勉励可能做到? 信徒要对基督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希伯来书》作者给出3个勉励: 第一个劝勉,是在第10章22节,要人来到上帝的面前,在任何景况中都靠近上帝。天良的亏欠已经洗净,人能够存著诚心来靠近上帝。 上帝赐与人新的机会,让人带着真实的信心勇敢地来到祂面前,坦然地进入至圣所,勇敢承认自己的软弱、在挑战当中坚持下去,一步一步成长起来。 我们被主洁净了。圣灵用上帝的话洁净人的生命,使我们能无所畏惧的活在上帝面前。 第二个劝勉,乃是让人要持守指望 ,也就是在第10章23节所提到的,以上帝的应许为基础,成为持守指望的关键。这个盼望乃是坚忍、不动摇的。 圣经给基督徒的建议是,我们需要透过历史中的追念,透过一群活生生的人,深刻体会上帝的信实。信徒回顾生命历程中经历上帝、蒙光照的日子,即使遭遇苦难,也因真实的盼望,能够忍耐持守,甚至陪伴同在苦难中的人。 圣经更指出,许许多多云彩般的见证人,在他们生命的历程中,活出属主百姓的样式。这一群世界不配有的人,要与各时期的基督徒一起,同得更美、长存的产业。 基督徒的盼望,并不是超脱凡间人事物、只顾形而上,而是真实活在人中间,也真实忍受各种处境,按著上帝的旨意行走人生路途,如同耶稣基督一样。 耶稣基督来到世界、道成肉身、死而复活,使看见、跟随祂的人,同样得胜。 基督徒之所以有盼望,有不同于这个时代的正向思考,不是因为参加了自我激励课程,有所谓“正能量”。基督徒盼望的根基,是这一位信实的主。祂不只预备、应许,更有能力完成。 祂是说话算话的主,也是有能力变水为酒、平静风浪的主。而这份盼望,能够成为信徒勇敢、坚定、忍耐的动力。 第三个勉励,是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爱心呈现在很基本的事情上。很多人拒绝参与团契、小组时,都会用一个理由,即其他人不够成熟,言之无物,浪费我的时间…… 当自己一个人时,总会觉得自己最属灵、最懂得爱人、离上帝最靠近。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当我们活在群体中,才会发现自己又骄傲又自卑,也很难饶恕他人,不想爱不可爱的人,离上帝的标准很遥远。 爱心还表现在“不停止聚会”。这个不停止聚会,不是律法的要求,反而是明白爱而产生的表现,是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的具体行动。 如何不轻忽、不践踏? 耶稣基督用祂的血、祂的身体,为我们开出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使我们能坦然无惧地来到祂的施恩宝座前。 基督徒在领受这丰富的恩典后,可以透过信心,真实地活在主的面前。面对罪恶的问题,不轻忽也不践踏上帝重价的救赎。 基督徒还可以透过盼望,在历史中看见上帝的作为,看到操练坚守、勇敢、忍耐的品格;可以透过爱心来回应,在信仰的群体中,一同认识上帝,学习爱人与被爱,也学习说造就人的话。 这能使我们在艰困的环境中,存心忍耐,奔跑摆在我们前面的路程,在信心中坚忍地前行! 作者为中华福音神学院新约专任教师,台北内湖信友堂牧师。
-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4.13 舍乐 瑞士日内瓦,一座充满故事的古老城市。老城区的鹅卵石和日内瓦湖畔的波浪,都让人沉醉留恋。除此以外,众多的联合国组织,亦吸引著千万游客。然而,对于基督徒而言,更重要的是,可以追随历史长河中宗教改革先贤的足迹,深思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一、宗教改革前的日内瓦 西元380年左右,日内瓦在古罗马帝国的首肯下,在现今圣皮埃尔大教堂的位置上,修建了一个由礼拜场所、住宅和行政建筑组成的主教群。 第一位大公教会的主教Isaac,将日内瓦作为核心管辖教区,将其影响力扩张至周边的安纳西、霞慕尼、埃维昂莱班等地。日内瓦后经勃艮第人、法兰克兰人以及加洛林王朝、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注1) 至15世纪,经过多次的政治动乱,日内瓦周围的许多地区乡村和领地,都归属了萨伏伊家族。1449年,伪教宗费利斯五世,放弃了他的教宗头衔,却保留了该职位的许多特权。萨伏伊家族就这样有效地控制了日内瓦主教教区。至此,日内瓦被当作公国未来的首都而建设,发展成为金融中心及宗教要地。 图1:里帕耶城堡(Château de Ripaille),中世纪萨伏伊公爵阿梅迪八世的隐居住所。(来自Wikimedia) 二、宗教改革时期的日内瓦 历史车轮驶向16世纪,日内瓦经历了风起云涌的改革(注2)。 (一)法雷尔 16世纪,马丁·路德的改教思想,散播在欧洲大地。 1532年6月9日,新教徒在日内瓦城内,张贴出许多批评教宗权力、宣扬宗教改革的标语。法国新教改革家加尔文的密友法雷尔,于10月进入日内瓦。1533年,日内瓦的新教信徒举行了圣餐礼。对于一直举行“弥撒”的日内瓦来说,这是颠覆性的(注3)。 图2:圣皮埃尔教堂,建于12世纪。 Torbjorn Toby Jorgensen摄于2019年4月1日。 在接下几年里,法雷尔在这座城市中,依靠公开信仰辩论,得到了市民的广泛支持。市民们占领了拉马德列尼教堂、圣皮埃尔主教座堂,捣毁偶像,取消弥撒。 萨伏依公爵对日内瓦进行了武装干涉。然而日内瓦市民以足够的勇气,进行了抵抗。1536年5月,市民大会投票,决定皈依新教,“依照福音的律法和上帝的话语来生活”。日内瓦亦宣布成为独立的共和国。 法雷尔因感无力胜任重组城市宗教机构的重责,请求约翰·加尔文到日内瓦主持改革工作(注4)。 (二)加尔文 1536年,年仅26岁的加尔文,出版了第一版的《基督教要义》。该书一出版,加尔文就成为了法国新教领袖(注5)。 1,到来和驱逐 加尔文来到日内瓦后,进行一系列改革,例如拒绝信仰不符的人领受圣餐,禁止脏话、赌博、跳舞、聚会和酗酒,也不准信徒缺席聚会、在崇拜中发声、以天主教圣徒之名给子女取名等(注6)。 日内瓦人不喜欢有人用这种方式监管他们的私生活,于是发动了一场抵抗运动。当时的日内瓦,推翻了天主教主教及其支持者萨伏伊公爵的统治,由地方行政官和议会治理(注7)。于是,1538年,加尔文和法雷尔,被议会认定“干涉了公共道德权力”,被驱逐出境(注8)。 3年后,日内瓦议会又请求加尔文回去。虽然加尔文向他的友人吐露:“我宁可死一百次,也不去背那个让我每天死一千多次的十字架”,然而日内瓦的争论和内讧,让加尔文感受到呼召的压力,有谁能阻止上帝呼唤他进入改教的事业中呢? 再次回到日内瓦的加尔文,在城门口,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他在主日登上圣皮埃尔教堂的讲台。他心中充满来自上帝的平静,并没有为驱逐的事件愤愤不平,也没有表示感激人们的欢迎。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他继续上一次离开日内瓦前讲的经文,按经卷传讲下去。(注9) 图3:加尔文在圣皮埃尔教堂中曾经坐的椅子。这一张平平无奇的椅子,似乎打破了天主教从中世纪以来在日内瓦的荣耀奢华。宗教改革的实质,是回归到起初使徒所传讲的那朴实无华的真理。Mourad Ben Abdallah 摄于2009年7月11日。 2,加尔文主义 加尔文的思想在日内瓦传扬开来,被称为“加尔文主义”。加尔文在日内瓦起草了著名的《教会宪章》,明确了牧师、教师、长老和执事的职份规定。 因为敬拜的需要,他还编写了教义要理问答,对新教的礼拜仪式做出更新,设立教会法庭,监管日常生活,发展教育和商业(注10)。 在他的努力下,整个日内瓦发生巨变。有人称他为“日内瓦的暴君”,但实际上,掌管共和国宗教事务,包括裁定异端的,是市议会(注11)。 图4:新旧“日内瓦学院”,位于圣皮埃尔教堂附近的加尔文礼堂(L’Auditoire de Calvin)。昔日讲员会从礼堂的右侧梯子,步入半空中的讲台。(见日内瓦学院网站https://auditoirecalvin.ch/?lang=en) 1559年,加尔文成立日内瓦学院。该学院成为了改革宗教运动的摇蓝,影响着欧洲文化和宗教格局(注12)。这是加尔文在日瓦内的学习和授课之地。也是现今日内瓦大学的前身。 我们所熟知的苏格兰改革者约翰·诺克斯,称日内瓦学院是“自使徒以来基督最完美的学校”(注13)在这里,加尔文接待了各地的来访者。。许多受宗教逼迫的人,从各地前往此学院,在此学习加尔文的思想,并将加尔文主义带到世界各地。 图5:1560年版《日内瓦圣经》,是继1539年《大圣经》(The Great Bible)之后,第一部英文圣经,也是英国国教的授权圣经。现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1560年,日内瓦学院的师生,共同完成了《日内瓦圣经》的翻译。这是比钦定本更早的圣经,对新教世界以及后期英文圣经翻译,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3,宗教改革博物馆 图6:日内瓦宗教改革博物馆内加尔文的相关艺术作品。 这是宗教改革博物馆内,加尔文的画像与雕像。可以想像,那个时候的加尔文,肩负著改革的重担。他的眼泪和欢笑,都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为上帝的荣耀”,是他一生奋斗的动力。 他从奥古斯丁继承了 “天上的国”与“地上的国”的思想,强调“国家和教会两种权力,应该是互补的”(注14)。应议会要求,他为这座城市献上了共和国宪法草案(注15)。日内瓦正是在此信念下,迎来新生。 4,回想 加尔文的改革,改变了日内瓦的世俗生活方式,使之接受了新的教义。更重要的是,人们将他的思想,从这里带到世界各地。他的思想,影响了欧洲,仍致后来的美洲大陆,对现代教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遗憾的是,现今的日内瓦,不再是宗教改革中心。甚至在日内瓦的加尔文主义者,数量也不多(注16)。 所幸的是,加尔文思想的发源地,虽不再有曾经的辉煌,但上帝的话语,却随着承载者,散播到世界各国,永不消逝。 将日内瓦建设成他理想中的上帝之城,也许是加尔文最大的梦想,但上帝的手超越人的谋划。 图7:波兰裔法国纪念碑雕塑家Pa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