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好书选介
-
爱德华滋 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 1703-1758),美国伟大的清教徒神学布道家,18世纪美洲属灵“大觉醒”(The Great Awakening)的领导者,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落在忿怒之上帝手中的罪人》是爱氏的一篇著名讲道词。据说爱氏讲此布道词时,听众中哀哭之声大 作,证道者不得不要求他们安静,以便继续讲下去。这篇铿锵有声的讲章,二百年来一直在教会历史的长廊中回响,对当今之世尤其震聋发聩,本刊特此辑录。 “他们失脚的时候近了”(《申》32:35)。 这可怕的题目,是为唤醒未悔改的人……那凄惨的世界,那烧着硫磺的火湖,正在你们的脚下展开。那里有着上帝的忿怒熊熊燃烧的火坑;那里有着地狱张开的大口;你是无所凭依,无法站立,你与地狱中间所隔的,只是空气而已!只有上帝的权能与美意才把你维护着。 对此也许你们并未察觉。你们暂时得免于下地狱,便以为并不见得是由于上帝的手,而是由于别的什么东西……其实,这些东西都算不得什么;若是上帝收回祂的手,它们就是一层薄薄的空气而已,并不能扶持你们不跌倒。 你们的罪恶使你们沉重如铅,向地狱下垂;上帝一旦放手,你们就立刻下沉,迅速坠入无底的深渊;你们所靠身体的健康,自己的智虑,上好的谋略,以及所有自己 的义,都不能扶持你们不下地狱,正如蛛网不能抗拒滚下的磐石一般。若不是因为上帝至上的旨意,地球不会托着你们一刻,因你们对世界是一重担;万物都因你们 而叹息;万物都不愿伏在你们败坏的捆绑之下;太阳不愿给你们光辉去犯罪事奉魔鬼;地土也不乐意效力来满足你们的情欲;世界也不愿作你们表演恶行的舞台;当 你们浪费一生去事奉上帝的仇敌,连空气也不愿让你们呼吸来维持生命。上帝所造的万物,都是善的,是为人事奉上帝而造的,它们不愿辅助别的目的,它们一旦被 人滥用,违反它们的本性与目的,就呻吟叹息。若不是上帝权能之手使世界在指望中顺服,它就要将你们吐出。如今有上帝忿怒的黑云,浮在你们的头上,充满了暴 风和迅雷;若不是因为上帝伸手约束,它立刻就要劈在你们的头上。上帝权能的旨意暂时止住这狂风,不然,它会猛烈袭来。如是,你们的沉沦就如旋风临到,你们 就好像夏天打稻场上的糠一般。上帝的忿怒好像洪水,暂为堤坝堵住;洪水继续增长,逐渐高涨,直到最后堤溃。堤防一旦崩溃,洪水被堵住了越久,奔流也就越 急。固然上帝对你们的恶行,到如今尚未施行审判,上帝报复的洪流尚被堵住;但同时你们的罪孽不断增加,你们每日继续积蓄更多的忿怒;洪水继续增高,越加凶 猛。除上帝的善意外,再没有什么来堵住那不愿意被堵塞的奔放洪流。只要上帝把手从水闸收回,洪流就会立刻飞奔;上帝如洪流一般凶猛的忿怒,将以不可想像的 暴怒,向前直冲,以无穷尽的权能,临到你们身上。即使你们的能力万倍于现在所有,甚至万倍于地狱中最凶猛最强暴的恶魔,也无法抵挡或忍受上帝的忿怒。 上帝忿怒之弓已拉紧了,矢已在弦上,公义已将矢对准你们的心门。没有别的,只有上帝的旨意,而且只有那对你们不受任何应许或责任所约束的忿怒之上帝的旨 意,才暂时不让弦上的矢,来饮你们的血。所以你们凡未被圣灵的大能将心灵大大改变的人,你们凡未被重生新造和未从罪中的死活过来而进入崭新生命和亮光的 人,都落在忿怒的上帝手中。虽然你们在许多的事上改变了,也有了一些宗教的热忱,又在你们的家庭、密室和教堂中,遵守了形式的宗教,然而这些都算不得什 么;只有上帝的美意,才能叫你们此刻不为永远的沉沦所吞灭。或者你们当前不相信所听的道理,但不久你们就要完全相信。那些原来与你们处于同样情况的人,已 经晓得了,因为他们正说著平安稳妥的时候,毁灭就忽然临到了他们,是他们所未曾预料的。如今他们看见,他们以前赖以得平安和稳妥的东西,都无非是稀薄的空 气和空虚的影子。 那将你们悬在地狱火坑上如将一个蜘蛛或其它可憎的虫子悬在烈火上的上帝,恼怒你们,被你们大大地激怒了。祂对你们发怒,如同火烧一样。祂看你们值不得什 么,只配丢在火中。祂的眼睛太圣洁了,不愿看你们。你们在上帝的眼中,比最可恨的毒蛇在我们的眼中,还要可憎万倍。你们触犯了上帝,比极顽强的叛徒触犯他 的君王,多过无穷倍。然而,那每一瞬刻使你们不至坠入火中的,乃是上帝的手。你们昨夜未下地狱,你们闭目入睡后,还再在世上醒来,都不是因着别的缘故。你 们今晨起来,你们没有坠入地狱,也不是因为别的,而只是因为有上帝的手扶持。你们坐在此间圣所,用邪恶的样子来崇拜上帝,触怒上帝圣洁的眼目,你们所以没 有即刻下地狱,也只是因为这个缘故。你们此刻不坠入地狱,真是再没有别的缘故。 罪人啊,你们要想到你们的危险何等可怕。你们被上帝的手握着,悬在一个忿怒的洪炉之上。这洪炉是无底的祸坑,充满了忿怒之火。上帝的忿怒向你们发作,正如 向许多已在地狱中的人发作一样。你们是悬在一根细线上,上帝的怒火熊熊扑来,随时可以将它烧断;你们与中保无份,毫无依靠可拯救自己,没有什么救你们脱离 这忿怒之火,你们自己所有的,所作过的或能作的,都不能使上帝饶恕你们片刻。 在这一件事上,你们特别要想到下列各端: 一、这是谁的忿怒:这是无限上帝的忿怒。倘若这只是人的忿怒,即令是最有权势之君王的忿怒,也不要紧。君王的忿怒,特别是专制君王的忿怒,乃是很可怕的, 因为他们操人民生命财产之权,可以任意处置。正如《箴言》20:2所说:“王的威吓,如同狮子吼叫,惹动他怒的,是自害性命。”凡惹动专制君王愤怒的,不 免要受人所能想出所能运行的极刑。但是世上最有威严、最有权势、最为可怕的至高之王,若与全能的创造主,天地之王,比较起来,也不过是尘土中软弱无能的虫 子而已。他们被人极其激怒、大为愤怒时所能作的,也算不得什么。地上的一切君王,在上帝的面前,都不过是蚱蜢而已;他们是虚无,而且不及虚无。他们的爱与 恨,都无足轻重。伟大的万王之王的忿怒,比他们的忿怒更为可畏,因为祂的威仪更大。正如《路加福音》12:4-5所说:“我的朋友,我对你说,那杀身体以 后,不能再作什么的,不要怕他们。我要指示你们当怕的是谁;当怕那杀了以后,又有权柄丢在地狱里的。我实在告诉你们,正要怕祂。” 二、你们所面临的,乃是上帝的烈怒。我们在圣经上常读到上帝的烈怒;如《以赛亚书》59:18说:“祂必按人的行为施报,恼怒祂的敌人,报复祂的仇敌。” 又如《以赛亚书》66:15所说:“看哪,耶和华必在火中降临,祂的车辇像旋风,以烈怒施行报应,以火焰施行责罚。”又如《启示录》19:15所说:“并 要踹全能上帝烈怒的酒酢。”这些话是非常可怕的。若所说的只是“上帝的忿怒”,那已是非常可怕了,但这里是说:“上帝的烈怒”。上帝的烈怒,耶和华的烈 怒,那是何等可怕!谁能叙述这种说法中所包含着的意义呀!况且这又是“全能上帝的烈怒”。那似乎是说,上帝必在祂烈怒中所施的惩罚上,彰显祂的全能。那…
-
心的呼唤 作者:范学德 出版:海外校园机构 这是一本散文集,是一位曾教过马、列哲学的讲师,在尝过主恩滋味,知道那是美善后,用心灵和真诚所写出的散文集。字里行间,充满感情,处处看到作者发自心底,对人灵魂的关注。他多么希望所有他的亲人、朋友、师长,乃至骨肉之亲,都能认谶这位使他从绝望中找到永生盼望的救主耶稣。 《心的呼唤》这本书,凝聚了作者对人世间各式的深情。无论是哪种感情,都是作者内心深处的呼唤,呼唤每一位朋友都能找到心灵的家乡,回到创造我们并爱我们的天父的怀抱。 编注:欢迎向海外校园订购。
-
流以外在的成功、财富、地位、来衡量一个人时,属上帝的儿女却能因“在基督里”,成为“新造的人”。透过崭新视野,他(她)能审视过去、把握现在、迎向未来。
-
本书涵盖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教养原则和技巧,尤其侧重最初几年的关键教养问题,针对青春期综合症、单亲小孩的教养、为独立做预备等重要议题,也有宝贵建议。
-
本文原刊于《举目》63期 明道 美国著名女作家哈丽特‧比彻‧斯托所著《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又译作《黑奴吁天录》),被林肯誉为“引发南北战争的导火索”。该书有两个贯穿始终的主题:一是废奴,一是信仰。而第二个主题,读者往往误解。 宣扬的不是宗教,是信仰 斯托夫人(1811─1896)出生在牧师家庭,做过教师。她在辛辛那提市住了18年,与南部蓄奴的村镇仅一河之隔,这使她有机会接触到逃亡的黑奴。她本人也去过南方,亲自了解那里的情况。奴隶的悲惨遭遇,引起了她深深的同情。《汤姆叔叔的小屋》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 此书于1852年首次在《民族时代》刊物上连载,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无与伦比的欢迎。林肯总统后来接见斯托夫人时,称她是“一本书酿成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凡是读过《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人,都深深体会到美国黑奴制度的血腥、残暴。该书废奴观点明确,呼吁社会变革,呼吁解放黑奴。对于读者而言,社会政治的改变,可以带来人权的保障、各方面的进步提高,是很好理解的。 特别作为中国读者,我们早就学会了阶级斗争的分析方法——《水浒传》,是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揭露了资本主义的虚伪、黑暗;甚至《西游记》,也是歌颂人民的反抗精神……那么《汤姆叔叔的小屋》,当然反抗的是奴隶主阶级的残暴恶行! 所以,在阅读《汤姆叔叔的小屋》时,我们很容易先入为主,以既有的思维模式,解构这篇名著,将其丰富内涵,简单归纳为呼吁解放黑奴、揭露和谴责奴隶主暴行,然而,却忽略或误解了该书的另一个主题——宣扬“真正的信仰”──信仰耶稣基督! 斯托夫人此书常被诟病,认为她塑造的汤姆叔叔的形象,太有宗教气息,缺乏反抗精神等等。其实这是对斯托夫人的误会。斯托夫人不仅仅是“激进”的废奴主义者,更是“激进”的宣扬福音、反对“虚伪的教会”的基督徒。如果能够仔细、客观地通读本书,会发现,作者对“基督教”有很多批判——有时直接描写或评论,有时则借着书中人(主要是圣克雷尔)的口进行。其批评很深、很透彻,甚至超过了许多教外人士对基督教的批判。 斯托夫人没有宣扬基督教的外在形式,她宣扬的是:人,要信仰耶稣基督,要遵行圣经的教训,真实认罪、悔改、信上帝! 斯托夫人的信仰观,在书中一贯体现 ×信仰的作用──改变人和社会 斯托夫人并没有把人物简单地按照所属阶级贴上标签。人的行为,除了受到自身地位的影响,也受到信仰的影响。有像玛丽那样虽然参加教会的聚会,却刻薄、自私,也有像菲尼亚斯那样,虽然不参加聚会,却正直、善良帮助奴隶逃脱。 奴隶主中也有心地善良的,奴隶中也有残暴的。例如,汤姆的第二个主人,奴隶主圣克雷尔,待奴隶很优厚。这除了天性使然,也与母亲从小给他的信仰教育有关。圣克雷尔的母亲是虔诚的基督徒,以圣经为人生指导。 在书中有一个场景:圣克雷尔的妻子玛丽聚会回来,告诉圣克雷尔,讲道的博士引用圣经,论证奴隶制度是合理的,有的人生来就是伺候人的,等等。这种讲道,显然很合玛丽口味。 玛丽批评圣克雷尔一天到晚在外跑,就是由于他不喜欢宗教。圣克雷尔反驳:“宗教!你们在礼拜堂里听到的那套玩意儿,就算是宗教吗?那种拐弯抹角、可上可下,以便迎合自私自利的世俗社会中,各种歪门邪道的玩意儿,也算是宗教吗?我这个人生来不敬神明、庸俗而愚昧,那种比我的本性更可耻、更狭隘、更不公正、更不顾他人死活的玩意儿,也算是宗教吗?不!如果我要寻找一种宗派的话,它只能高于我自己的本性,绝不能比它低。” 这段话,说得真够痛快。虚伪的信仰,只是人为自己罪行辩护的借口、牟利的工具。在与堂姐奥菲利亚小姐的一次对话中,圣克雷尔说,黑奴中很多人没有正常的道德观念,偷窃、醉酒十分普遍,没有正当的谋生技能。当然,这不能怪他们,他们的肉体、灵魂,已经被占有、剥夺,没有指望。如果把这样的人,一下子解放,推出庄园、推向社会,不知道会成什么样子? 通读全书,我们可以肯定,这绝不是圣克雷尔的借口,不是他想保住自己的奴隶主地位。他知道:“这是一个绝对遭天谴的制度。”“全国人民都对奴隶制度感到不满。奴隶制度不仅对奴隶不利,对奴隶主也没什么好处。” 他认为,某种意义上,改变人比解放人重要,比改变社会结构重要。难度更大。解放可以用战争,用法律,但改变人“太费事”。不过“费事”却很有效。这个“改变”,其实就是使大家成为虔诚的信徒(不是“教徒”)。 ×信仰的表现──爱 斯托夫人认为,真正信仰耶稣的人,心中一定生发出对别人的爱。此观点,在奥菲利亚小姐教育托蒲赛时,生动地体现。 圣克雷尔戏谑堂姐奥菲利亚小姐,给她买了一个小黑奴托蒲赛(Topsy),让堂姐和小黑奴同住,教育她。托蒲赛是一名不知来自何方、“衣衫褴褛”的小女奴。她认为既不是上帝造了她,不是她的母亲造了她,“我想我是自己长出来的。我不相信有谁造了我。”(英语因此有了成语“grew like Topsy”,像托蒲赛一样成长,比喻一种自生自长、放任自流的生存方式)。 托蒲赛没有任何是非观念,很难教育。奥菲利亚和颜悦色地教育她,全然无效。奥菲利亚问她:为何不好好做人?她回答:“哦,小姐,恐怕我是挨揍挨惯了。挨揍对我很管用。”她被打后,向其他小黑奴炫耀:“哈哈!菲利小姐还揍人呢,她连一只蚊子都打不死!我原来的主人才叫会揍人呢,直打得我皮开肉绽,真是厉害,那才真叫会揍人呢!” 奥菲利亚小姐在托蒲赛的教育上(知识、生活、信仰各方面)费尽心血,但收效甚微。我们不能否认,奥菲利亚小姐有爱,她所做的,例如为托蒲赛洗澡,实在让人佩服。“描述一个没人理睬、邋遢的孩子第一次浴洗的具体过程,对文雅人来说实在有些不堪入耳。事实上,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人,迫不得已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和死亡……奥菲利亚小姐真可以算得上是心诚志坚,言出必行。她勇敢地担负起为托蒲赛擦洗之责任,没放过任何一处令人作呕的脏地方。” 然而,奥菲利亚小姐的这种爱,还不能算是斯托夫人提倡的,超越性的来自上帝的爱。虽然奥菲利亚是虔诚的基督徒,做事极其认真,为人极其正直,但她对托蒲赛有偏见,有时候甚至有些厌恶。尽管她尽量掩饰、克制,但“孩子们总是很敏感的,别想瞒住他们什么。只要心中稍微有点嫌恶他们的想法,就算你想尽办法用物质笼络他们都没用,他们是一点都不买帐的。这些事看来很奇怪,但就是这个样子。” 而小女孩伊娃,真正地用基督的爱来爱托蒲赛,终于感动了顽石一样的孩子。当伊娃热切、动情地抚摸著托蒲赛说: “噢,托蒲赛,可怜的孩子!谁说没人爱你呢?我就爱你!托蒲赛,我爱你,因为你无父无母,孤单一人,可怜无依,受尽欺负。托蒲赛,我爱你。” 瞬时,“一道真诚信任的光芒,一道圣洁无私的爱的光芒,竟穿透了那孩子蒙昧、黑暗的心!”…
-
《面对心中的巨人》 作者:[美] 路卡杜(Max Lucado) 五颗石头拯救你焦躁不安的心: 本书以大卫的一生为主线,截取他生命中的各个关键点,将他的成功、他的失败、他的可贵之处,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谁是你心中的歌利亚?拿什么拯救你焦躁不安的心? 大卫的人生经历,启发人们:虽面对诸多的人生巨人,然而,你可以反败为胜。焦点放在巨人——你我就蹒跚而行;焦点放在上帝——巨人就轰然倒地。 (适合于个人灵修和小组学习)
-
许多单身朋友对以下几点感到莫衷一是:我该结婚还是守独身?如何才能寻找到合适的物件?对两人是否结婚感到无法作抉择,甚至害怕托付终身……阅读本书,将帮助你冲破迷茫,真实地迎向婚姻!
-
毒品,走私,商战,强暴……天若有情,也会感叹这对她们太过残忍残酷吧?可是她们到哪里才能躲过命运的风暴?花样年华的女孩子,一点没有觉察,她在一场致命的爱情和商业阴谋中越陷越深,粉身碎骨……
-
心里揣著一团火 作者:小刚 出版:海外校园机构 近二十年来,海外中国人当中出现了许多“心里揣著一团火”的人。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编织著不同的梦;到了海外,世事的变迁把他们带向不同的轨道。有人成为“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有人投入政治运动,有人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也有人“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但是另有一群人,他们在海外经历了第一代移民,追寻生存(Survive)→成就(Success)→意义(Significance)的漫漫长路后,在关键的时刻,作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抉择──改变以人为中心的自我,承认上帝在他们生命中的主权。 小刚,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位。他将1992年从上海到美国后的心灵轨迹和感受,分成三个主题来描述:我和上帝、我和家人、我和朋友。这些眼里有泪、笔端有情的文章,代表他面对这三种人生中最重要的“关系”时,如何从爱恨、傲卑、亲疏、好恶……这许多交织的情感中,建立亲密契合的关系。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今日在海外的天路历程。
-
走过古老的从前 作者:陈庆真 繁体版:[海外校园机构]出版 简体版:团结出版社 圣经考古乃是将古代历史中与圣经记载有关的文物,以科学方法将其挖掘、解读、评论、分析并发表。考古学家也是历史家,只是他们对圣经的兴趣,超越了文字,且是亲身到野外实地勘察挖掘。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增加了我们读经时多一度思维的亮光。 这本书是编自2004年6月陈庆真老师的《亚伯拉罕以前的肥沃月弯》,在《海外校园》杂志首次刊出,随及2004年9月起在《举目》开辟了“圣经考古”专栏,前后6年,此专栏一直受到极多读者的喜爱。 作者提及她写此书的动机,是受到一位来自国内的访问学者的刺激,声称圣经是“神话故事”!为了証实圣经历史的可靠性,为了証明圣经不是“神话故事”,遂在她退休后,积极地收集考古资料。作者卯足了劲,从《创世记》开始,写至教会建造。 坊间所见圣经考古方面的书,大多为英文,即使有中文,也大多是翻译的。这是一本华人自己写的有关圣经考古的书,资料新颖,文笔顺畅,内附许多珍贵的图片,是一本极有价值的护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