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校园与海归
-
俗语说:“这人撒种,那人收割。”上帝却赐给我们不配的恩典,让我们不但撒种,还能够见证收割的喜悦……上帝也借着孩子真诚的心来激励我们,让我们看到疾风教会为上帝所用,成为带领学生认识上帝的一座灯塔。
-
我原来只想做个老师,跟很多基督徒一样,一边在学校教书,一边传些福音。 然而大学毕业时,带领的同工问我,愿不愿意全时间服事主。我很挣扎。
-
现今,北美已经有不少小留学生就读初中。不过从笔者有限的观察来看,北美华人教会学生事工服事的主要对象,仍是硕士和博士生,也增加了对本科生的服事。然而小留学生服事,仍然是一片处女地。
-
“巨猫,你怎么还不交男朋友呀?找个蓝眼睛的,以后过绿卡生活……”“巨猫,现在在哪里工作呢?……”“巨猫,你现在工资多少呀?……”为了躲开问话,躲开那些凌乱的思绪,这个周末,我决定回访念大学的镇子,顺便看看朋友。前段时间,暴雨淹没了德克萨斯州的许多田地。而今天空初初放晴,空气里都是阳光的气息。
-
在华人教会,“文化使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提法。加上大陆曾经热极一时的“文化基督徒”之说,使得“文化”问题在华人教会中越发混淆,成为教会牧养和神学教育中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主要借用这个词,探讨当下校园事工必须应对的“文化缺口”现实,也就是学生普遍不熟悉的中、英两方面的人文经典、艺术,以及政治方面的无所适从。教会,尤其是校园事工的同工,有责任培养新一代基督徒的人文素养。
-
本文原刊于《举目》76期。文/约书亚。我从喧嚣的北京,一下子来到一片“山林”中居住,想见个活人都不容易,因此很有些不适应,也很受了点文化冲击。这些孩子这么小就出来留学,行吗?
-
本文原刊于《举目》76期。文/高智浩。团契的定位影响了团契的文化与风格,导致了不同的工作方法,也造就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这些学生,让教会变得更加丰富。
-
2015年11月,“北美校园事工研讨会”将巡回举行,开始网上报名。
-
本文原刊于《举目》75期。文/高智浩。本来想找他们喝杯咖啡,顺便关心团契的近况。可惜我的如意算盘没有打响,倒是看到了一个可能发生的危机:辅导内战……作为团契辅导,真的那么难吗?
-
我又问:“怎么那么早?为什么抽啊?”另一个笑着回答.:“哥抽的不是菸,是寂寞!”大家都笑了。还有一次,我在神学院巧遇一个朋友,他在教会参与了青年人事工。我好奇地问他,在牧养这些青年的过程中,什么问题是最需要处理的?他毫不考虑地回答:“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