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教会论坛
-
上几代人追究有没有真理、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真实……这一类问题。而Z世代,他们最深层的问题,是关于身份(identity):“我是谁?”
-
这个门就是手机上的各种媒体工具,包括脸书,Instagram,Line,微信,和许多五花八门的软件。
-
这似乎说明了,在上帝的眼中,奉献其实成为一种特许的愿,是出于人内心自动自发的:是人认识了上帝的恩典、上帝的荣耀、上帝的旨意,于是心里被激动,愿意把自己归给上帝。
-
如果我是马利亚,要是耶稣没让拉撒路复活,我可以理解,可能本来就没存著这种指望。但要是知道耶稣有让拉撒路不死的能耐,却让我经历失去亲人的肝肠寸断,在得回弟弟的同时,我会不会在心里对耶稣留有一丝苦涩?
-
笔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否定教会举办的圣诞活动,只是希望我们来深刻地反思: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是罪疚感、责任感,还是怕脱离传统而不安,觉得这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我们的安全感到底建立在什么之上?
-
星光下,孩子们早已经围成一圈,就著月色玩起了抢凳子的游戏。在少年人的世界里,懒洋洋的夜正是他们尽情发挥的平台,欢乐的追逐声在寂静的野地格外响亮,如同烟火在夜空中绽放。
-
其实,不少“惯用语”的产生,是早期宣教士和教会领袖的中文翻译不慎,一些口语往往被初信主的人模仿,之后代代相传,习以为常,成了华人教会的特殊用语
-
Z世代的年轻人,对于自我形象的建立、人际关系的肯定,和社会关怀的参与这3方面,都有很深的期待。偏偏在疫情中,许多见面和学习的机会都被迫转成了线上模式,使得他们的期待落空。 这两年的科技发展,并没有因为疫情而停顿下来;相反地,疫情使人更加倚仗科技,反而导致更多科技突破。年轻人喜爱科技,也拥抱科技,但是不代表他们样样都行。缺乏导师和同侪面对面的协助,Z世代更感压力。
-
神的救恩,不是基于人的行为。我们虽不完全,但神在创世以前,即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每每思及神浩瀚恩典,我心赞叹,何等感恩!
-
因此,若是一个基督徒已预备好领受神的真道,圣灵必定借着神的道奇妙地运行在听道者的心里。在过去近20年的讲道事奉中,虽然看见有一些信徒并不是那么在乎神的话,但还是有许多信徒因着讲台的信息得着更新、鼓励、安慰……也看见信徒们愿意回转、顺服神、改变自己,都是因为“听见”神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