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教会论坛
-
相反地,我也发觉,疫情后,城里许多华人教会,主日敬拜多少显得有点乏人问津,门庭冷落,或许会众在家敬拜听道早己成为习惯,有的教会,甚至每月一度的圣餐也可以在手机或平板上领取,可谓方便极了——但这种“用者友善”的崇拜方式,显然很容易将人们“惯坏”。
-
很多机构的传道同工,往往也得将大部分的心思和时间花在行政、筹备营会等事物上。没有足够的心力放在“祈祷、传道”(包括带团契、个别地辅导、传福音及训练等)上,这如何能“成为蒙神喜悦的无愧工人”?
-
我也期望:信徒们平日在主的道上定时定量阅读,免得老在属灵的半饥饿状态下生存,只能每个主日去教会补充营养。这种靠吃大餐过活的身体,肯定不会健壮。我当然也期望,既然“崇拜乃是以言语、诗歌来述说神的价值”,可否留给讲员充分的讲道时间?可否让我们这些渴望听道的人,得到扎扎实实的喂养?
-
为“双标”的原因何在?我们该如何面对? 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笔者见过不少类似的情况,却不敢妄加判断,只是把些许思考晾晒在这里,供大家评判。
-
我们看到,教会往往游走在两种极端当中,有些人花很多力气管闲事,这个事情也想参与、那个事情也想加入,结果该做的事情却没有做好,或者很多时候只注意枝微末节的小事,以致于忽略了真正要紧的工作。另有些人太过专心照顾自己的事,以致于完全不管别人是怎么一回事,当别人有需要时也不以为意。
-
身为一个基督徒心理学家,我常常被问及两个问题: 第一,基督徒会有自杀的念头或自杀行为吗?第二,自杀是一种罪吗?如果自杀,可以被神饶恕吗?
-
为什么儿童/青少年会自杀?关于自杀行为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人们都同意,自杀的缘由是错综复杂的,关乎当事人心里的状态、生理的情况、家庭的环境、社会文化背景等等,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导致,自杀也不例外。
-
当轻生、不想活的念头出现的时候,拒绝寻求帮助的人,非常可能每况愈下。在痛苦的时候把自己孤立起来,只会越来越痛苦。有些人会认为只要读圣经、祷告,就会脱离忧郁的心境。我非常相信神医治的大能,但是我认为人在困境、到达想自杀的地步,可能已经觉得神不爱他、离他很远,更遑论接受神的干预。若是可能,寻求有同样信仰专业人士的帮助,可以在信仰、精神医学与心理辅导整合的情况之下,脱离忧郁。
-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1.07.21 基甸 在今天这个电子产品和互联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很多基督徒父母都面临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儿女网络沉溺的问题。 当下,青少年沉溺于电子游戏、动漫影图和社交媒体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孩子因此影响学业、身体和心理健康,对网络的强烈渴望变成他们不能自拔的、类似上瘾的捆绑,网络沉溺对他们的灵命,以及与父母的关系也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许多基督徒父母因为这个问题苦恼、忧愁甚至抑郁、绝望。一些父母用尽各种办法,包括没收设备、切断家中WiFi、“胡萝卜(奖赏)加大棒(惩罚)”、哀求、威吓甚至搬家等等,但都很容易被更懂技术的孩子破解,或者遭孩子拒斥,而收效甚微。这更让父母痛苦不堪。 按照笔者与华人教会广泛接触后得到的印象,我相信这个问题在华人基督徒家庭中,是非常普遍、也相当严重的一个问题。 陷于沉溺于网络的青少年子女的基督徒父母,应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我们要如何做,才能给予陷于这个问题中的孩子正面和切实的帮助? 笔者自己的两个儿子,在青少年时期都有网络沉溺的情况(现今大儿子已经工作,似乎不再受到这方面的困扰;小儿子今秋即将进入大学学习,我们还在继续为他祷告)。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希望跟有同样难处、面临同样挑战的基督徒父母,分享一些我认为很重要的圣经原则和个人体会。 有几点值得提醒和共勉:一是我们需要对网络沉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二是我们需要学习不惹孩子的气;三是我们需要用以福音为中心的方式,陪伴、引导有网络沉溺的孩子。 一、我们需要对网络沉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 首先,不是每一个缺乏自制、在网络上可能花太多时间的青少年,都有我们这里说的“网络沉溺”的问题。以下典型的网络沉溺“症状”,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孩子是否属于“沉溺”: 过度使用:强制型的网络使用和网络上过度的时间消耗; 断瘾症状:在限制网络使用时,出现诸如抑郁和愤怒的断瘾症状; 忍耐性:出现明显的对更好设备、延长上网时间和更多应用软件的渴求; 消极后果:出现多种由于网络使用导致的消极影响,包括在学业和人际关系中的不良表现。 其次,今天的心理学和基督教辅导学,对网络沉溺已经有更多的认识。例如以下几点,对正在被这个问题困扰的父母可能有会帮助: 研究表明在青少年与成年初期(12-29岁),网络沉溺的风险更大。这意味着很多孩子最终会因为长大,走出网络沉溺的牢笼。 关于网络沉溺是不是一种成瘾性的精神疾病,心理学界尚无定论。目前心理学界倾向于认为网络沉溺是一种病态行为,但网络媒体本身并非是像毒品那样的致瘾之物。 网络沉溺的成瘾性与商业网络的刻意设计有关。特别诸如带有角色扮演、特别容易“入戏”的电子游戏等等,本身就是以使人上瘾为设计目标的。不仅孩子会上钩,即使大人也很容易被捆绑。 网络沉溺可能与抑郁症、色情、毒品等方面的成瘾关联及混合。 网络沉溺只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象,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更深层的问题,如自我形象低落、同侪压力、属灵低潮,等等。 这些认识也提醒我们,在帮助孩子克服网络沉溺的过程中为他们祷告,并用圣经的价值观和基督福音来帮助他们的重要性。 二、学习不惹孩子的气 圣经教导我们基督徒父母,儿女是上帝所赐的产业(参《诗》127:3),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教养孩童走当走的道路(参《箴》22:6),帮助他们“尽心、尽性、尽力”爱上帝(参《申》6:5-6)及爱人如己。当然也包括教导他们怎样依靠上帝克服自己的软弱和缺乏自制。 但同时圣经也特别提醒,我们“不要惹儿女的气”(参《弗》6:4,《西》3:21)。不“惹气”不是说是非不分、一味迁就、纵容、溺爱,而是说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谨慎自守,不要凭着我们败坏的血气,说出虐待性质的话、做出伤害性质的事,例如诅咒、谩骂、体罚过度或失控、偏心、不断唠叨无法自制,等等。我们不可伤害孩子,让他们“失了志气”(参《西》3:21)。 “惹气”是我们凭着人的血气、用带着“老我”的罪性的方式,来回应孩子不听话的问题。而上帝的心意是要我们靠着圣灵的帮助,用敬虔的态度和方式来回应生活中的难处和困境。 正如提姆·连恩和保罗·区普在《人如何改变》中所说,假如孩子没有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我们就对他们失去了应有的耐心,结果就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一旦我们犯了“惹气”的罪,即使孩子能依照我们的话勉强去做,问题也得不到解决,反而会变得更糟。但如果我们能用敬虔的态度和方式去处理,虽然不能保证孩子的反应一定符合我们的意愿,但是至少上帝要在孩子生命里做的善工,不会因为我们的罪而受到阻拦(注)。 孩子陷于网络沉溺,对于基督徒父母无疑是很大的考验,挑战我们的耐心和智慧。一味地“围追堵截”、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孩子上网是徒劳无益的。不断训斥、跟孩子吵甚至打骂孩子,更不可取。 此时,父母除了好好为孩子祷告,只能用爱心和耐心对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跟他们一起祷告,陪伴他们走出困境。当我们这样陪伴孩子时,我们自己的身心灵各方面也在与孩子一同成长。 改变可能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其实孩子很可能是陷于伤痛、懊悔,自卑、绝望、自暴自弃等交织在一起的情绪中,因为胜不过罪而“失了志气”。父母这时候最不应该跟他们“闹翻”,一旦被他们“拉黑”,就断绝了交流的可能,无法维系亲子关系。 这时候,我们更需要多陪伴、鼓励孩子。同时,也应该省察,若是我们自己也在社交媒体等方面,有缺乏节制和忍耐的问题,我们也需要悔改,并采取实际行动操练自制,在孩子面前有好的见证和榜样。否则,孩子将会很快看穿我们的假冒伪善、“说得做不得”,这对他们的信仰将造成打击和损害,以后我们无论话说得多属灵,他们都会认为是虚伪的。 “不惹气”并不是“佛系”处理,不管不问。从正面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在家里设定一些好的家规,养成好的习惯(例如设定每天上网时间的限制、所有电子设备晚上都不能带入卧室,等等),跟孩子约定一起做“社交媒体禁食”或“数位安息日”等培养节制和耐心的实际操练,也可以多花些时间跟孩子一起锻炼身体、到公园远足、做一些手工、玩非电动的游戏,等等。不是光有禁令,而是也鼓励孩子花时间做一些有益身心灵健康的事情。 三、我们需要以福音为中心,陪伴、引导有网络沉溺的孩子。 网络沉溺的表象背后,通常都有更深层的属灵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用祷告的态度来到上帝面前,寻求智慧,祈求圣灵帮助,以福音为中心,鼓励孩子靠着上帝的恩典“攻克己身”(参《林前》9:27)、与罪争战。 了解以下网络沉溺的怪圈,对我们用圣经价值观辅导陷于网络沉溺的孩子,应该有帮助。 所谓网络沉溺的“怪圈”,是指网络沉溺陷于如上图所描述的这种恶性循环: 孩子在生活中经历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抑郁和压力; 孩子选择用退缩来回应痛苦,疏离父母和他人,自我封闭; 孩子在网络游戏和动漫等中寻求解脱和纾解,陷入沉溺和捆绑,游戏和动漫等成为替代正常关系的“偶像”; 游戏和动漫等为孩子带来短暂的压力纾解; 但这种纾解不可能持久。短暂的纾解一旦消退,孩子就会被罪疚感和羞耻取代,陷入自责、自恨; 罪疚和自责导致属灵的黑暗和绝望,进而加深孩子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抑郁和压力。然后孩子又回到第一个状态,进入下一个循环。 用基督教信仰的价值观来帮助孩子,就是要帮助孩子走出这样的恶性循环。我们需要帮助孩子用敬虔、属灵的态度和方式,去应对生活中的痛苦和难处,在孩子陷入网络沉溺之前,就引导孩子靠着上帝的恩典脱离恶性循环。 我们可以通过沟通、交流,多了解孩子在生活中遭遇的更深层的问题,和他们内心的挣扎,跟他们一起祷告,求主帮助他们能对自己在基督里的身份有正确的认识,明白他们在上帝的眼里是何等的宝贵,以至上帝的独生爱子为他们在十字架上舍身,好让他们可以蒙恩得救,罪得赦免。 我们成为上帝宝贝的儿女,我们的价值不被他人和这个世界定义。我们的盼望不在我们自己有何等坚强的意志,而在于基督在十字架上成就的救恩能救我们“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参《彼后》1:4),并帮助我们在生命里结出忍耐、节制、敬虔的果子。 我们的信心是建立在上帝的应许上的。因着基督已经完成的工作,我们可以用崭新的态度和方式,去回应生活中的痛苦和压力。当我们身陷痛苦、抑郁时,可以选择不用网上游戏、动漫等等作为逃避,不让他们成为我们解压的偶像,而是跑向上帝,转向十字架。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上帝面前有真实的悔改,而不仅仅是陷在悔恨、自责的情绪中走不出来。我们要从自我中心的、属世的忧伤,转向以上帝的爱和管教为中心的属神的忧伤。 真实的悔改会让我们认识到,我们无法靠自己的努力和意志力去克服网络沉溺,我们只有更加依靠上帝,把盼望放在耶稣基督的恩典上。在上帝的恩手中,我们经历的挣扎最终被上帝使用,来帮助我们生命成长,结出真实的改变的果子。 在主耶稣再来、新天新地降临之前的“天堂的这一边”,我们还走在成圣的路上。我们还会犯罪、跌倒,包括被网络的诱惑、过犯胜过。但最重要的是,每当我们跌倒时,我们都需要马上回到十字架前,祈求上帝赦免,并赐我们力量重新站起来。 这也提醒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当孩子“偶然被过犯所胜”时,我们应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参《加》6:1),而这对我们自己的信心、耐心和爱心都将是很大的考验。我们同样需要依靠上帝的恩典和十字架的大能。我们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也有的弱点,并让孩子懂得,即使我们这些“大人”,在与罪争战时,仍然要靠上帝的恩典,要靠我们不断的悔改和信靠。这是陪伴孩子一起跟网络沉溺搏斗的最好的方式,能够帮助孩子体验福音带来的赦免和属灵的力量。 所以,虽然在人看来,孩子陷于网络沉溺是很不幸、悲催的坏事,但对于孩子的信仰,也许是一个上帝借着他们生命中的“荆棘”和“炎热”(借用《人如何改变》中的形容)帮助他们成长的途径。…
-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1.07.20 林秋如 学生们陆陆续续走进教室。内向的彪形大汉橄榄球明星最后进来,把沉重的书包往桌子一甩,一屁股坐下,喘一口大气儿,轻声好奇地问旁边的游泳健将:今天玩啥游戏? 下午这堂高阶汉语班,是学生们和我最喜欢的课,我早就准备好他们爱吃的点心,把我的宝贝桌游《合家欢游戏盘》放在教室最中央,然后开始今天的口语表达练习。 凯莉:唯一被爱的时刻 凯莉抽到第一个记忆分享题:“回忆被爱的时刻”。她愣在那儿,久久说不出话。这个聪慧能干的女孩儿,每天凌晨3点半起床,4点开始奥运泳队训练。她缓缓地说:“我妈妈是非常精明的搞科研的人,一天到晚出差,我爸爸常年驻守南极洲做探测,我的生活都是自己料理,偶尔帮妹妹做个饭,说真的,我唯一觉得被爱的时刻,就是在这儿上中文课的时候。” 全班同学哑然无语。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走过去拥抱她,接着,其他同学一个接一个,上前抱她,连大个儿的男生们,也在偷偷擦眼角的泪水。 文杰:躲藏在浴缸 文杰接第二棒。他看起来挺紧张,指针停在紫色盘,题目是:“回忆一个躲藏的地方”。他犹豫了一下,慢慢走向前面的白板,画了一个浴缸。 文杰是个特别害羞安静的孩子,从来不说话。辅导中心的老师曾吩咐我要特别关照他,因为他在童年时期遭遇过性侵,导致不愿开口说话。然而在语言课里不说话,对他和我都是极大的挑战。 我让其他学生理解某些学生有特殊的需要与特权,奇妙的是,这些学生都有惊人的同理心,从来不问为何文杰不开口说话。我总是走到他身旁,轻声问他的想法,有时他会用几乎听不到的音量回答我,有时他用画图的方式回答我。 志豪:复杂的生活 开朗的志豪大概是不希望让文杰太尴尬,大声喊著,“该我了!该我了!”他兴高采烈地甩骰子,骰子落在橘色的思考题:“哪些事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复杂?” 他俏皮地转转眼珠子,“啊!这太容易了!我爸离婚两次,他现在的老婆是第三任太太,我有一堆弟弟妹妹都不是我妈生的。怎么样?够不够复杂?”爱搞笑的志豪是班上的开心果,嘴巴特甜;但暗地里,他曾悄悄对我透露,他的忧郁和焦虑,使他的学习状态非常不稳定。 雨晴:和猫一起吃晚餐 志豪对雨晴眨眨眼,“该你了,雨晴!”雨晴的骰子落在蓝色牌:“我最喜欢跟谁一起吃晚餐?” 这个即将进入哈佛的准新鲜人冷冷地说:“我最喜欢跟我的猫一块儿吃晚餐,因为我妈自个儿在她房间吃,我爸要不在外头吃,就是在他房里吃,我呢?在我房里自由自在跟猫吃。”全班瞪大眼睛看着她,等著听下文分解,她说:“我爸妈早就各过各的生活,他们不想办离婚,因为他们觉得从经济的考量离婚太贵太划不来。” 子健:担心进不了医学院 子健干咳了两声,想打破沉寂,开玩笑地对雨晴说:“我去哈佛读书时,约你出去吃晚饭吧!”子健也拿到一张蓝色题:“常让我担心焦虑的是什么?” 其实,我们都猜得出他要说什么。“哎!这还用说吗?当然是担心将来进不了医学院!我家三代都是医生,我可丢不了这个面子。我妈一天到晚告诉我其他同学的分数,真不知道她怎有办法打听到!烦死我了!我如果没进医学院,大概只好跳楼了。” 晓东:理想的生活是可以成天打游戏 “别别别!谈什么跳楼不跳楼!太不值了!”晓东瞪了子健一眼,顺手抓一张橘色卡:“叙述理想的生活”。“这简单!理想的生活就是可以成天打游戏,不愁吃不愁穿,找到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 安妮对晓东翻白眼,调侃他一句:“你真没出息!”晓东回一句:“欸,你怎么说话跟我妈一模一样?”安妮跳起来敲他肩膀。“喔,各位同学请注意,安妮也有暴力倾向,小心点儿!”晓东吊儿郎当地晃头晃脑快速抓一块点心吃。 明哲:我最沮丧的那一刻 明哲一边吃点心,一边拿一张蓝色卡:“我最沮丧的那一刻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对高中男生有点儿挑战性,不知道他愿不愿意谈。 他擦擦嘴巴,低下头轻声说:“两年前,我爸跟我妈离婚,他们打了很长的官司,他们本来都去教会,闹离婚时就不去教会了,我不明白为什么我爸要离开我们,我也不想再去教会,但是我大部分的朋友都是教会的人,我一下子好像跟所有人断了关系。 我真的很沮丧,当时有个教会里的大哥哥开始每周来找我打球,带我去爬山,渐渐地跟我聊心事。我相信一定是我妈暗地里安排他来跟我做朋友,我其实挺感谢妈妈,她自己承受痛苦,还为我担心。” 你是虎妈吗? 子健对明哲说:“你妈真了不起,至少她还知道你的需要。我妈呢?她只在乎我的成绩,我的球赛纪录,我的乐团表演,我的社区服务时数,她心里算计的就是怎样把我推进哈佛。”晓东接着搭腔:“我们这社区里的父母不都是一群虎爸虎妈吗?老师,你有两个孩子,你肯定也是个虎妈呀!” “哈,我呀,我是虎妈的相反。我从来不问孩子的成绩。”这群学生眼珠子都快蹦出来了。我告诉两个孩子,考试成绩只是显示出他们理解了多少,还有哪些搞不懂的,中午休息时间一定要去问老师,把问题搞懂。我常常跟两个孩子说,他们现在当高中生很辛苦,学科、体育、音乐、社区服务,样样都得非常优秀才能进名校,压力太大了,如果我是现在的高中生,一定考得比他们惨。 “老师,你的孩子一定很快乐!”我老实告诉学生:“其实,他们的心理压力很大,因为他们的好朋友都很优秀,我想给他们降压,但是太难了。不过,他们都觉得我先生跟我是他们最好的朋友。” 思奇:我不是那个快乐的人 轮到思奇了,他拿到一张橘色卡:“哪种人最快乐?为什么?”这题可有意思了,看他如何回答。“我也不知道耶!我只知道我不是那个人。”他搔搔后脑接着说:“我猜大概是欲望很少,对自己要求不高的人吧!这样他们就不会想太多,或者,我是不是该说那个那个那个什么成语来着……啊!知足常乐!我爷爷奶奶常说这句话。”同学们都给他拍手,还有人送上两个小蛋糕到他桌上。 兴华:爱的特质是…… 下一位是宇成,这个成绩卓越的孩子拿到的题目正对他胃口:“成功就是……”。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成功就是得到诺贝尔奖,不然就是像比尔盖兹那样。”全班同学似乎挺同意他的看法,突然,兴华小声地叹了一口气,“那咱们肯定都不会是成功的人。” 兴华喜欢爱迪生,看着橘色卡有个电灯泡的图样,就顺手拿一张:“爱的特质是……”。他开始哼起歌来,同学们问他在哼什么歌,他就开始轻声唱:“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家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班上女孩儿睁大眼睛看着兴华,“嘿,兴华,你从哪儿学到这首歌?我们怎么从来没听过?还真不知道你的歌声很好听!” 兴华伸个懒腰,不屑一顾地说:“哎,那是很久以前在教会学的,我已经不去教会了,因为那里有很多虚伪的人,包括我爸妈,讲的跟做的是两回事儿。我一天到晚听我爸妈在家里说长道短,批评很多教会的人,尤其是批评他们的牧师。这首歌谈爱的特质,我只是刚好想到这首歌的歌词,可以回答那个问题,其实,我没那么有深度,想出这些名堂,我也不觉得谁能真的这样去爱别人。” 文君:我将来如何教养儿女? 文君默默地拿一张橘色卡:“我将来教养子女的方式会与父母教养我的方式有何不同?”Wow,有意思的题目!文君向来是深思熟虑的学生,父母都有博士学位,“这题目好大!我想,我会花比较多时间陪孩子玩,读孩子们读的书,跟他们一起吃饭,一起烤点心,每天跟孩子们聊天,我会常邀请他们的朋友来家里玩。反正,这些都是我爸妈没时间做的事。” 我提议,20年后,我们这个班应该举办同学会,到时候听听他们是如何教养他们的孩子。他们都很兴奋,开始推选同学会主席。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