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January 2010
-
海归事工需要您的参与!独行奇事的神在这个时代,为中国创造了一个海归的浪潮,让许多学人在海外学 成后返国,参与中国的建设。 基督徒在地上生活,经常要与世俗的观念争战。
-
早晨, 万物清新,百鸟欢鸣。花草植物在氤氲晨雾中,犹如刚刚沐浴过的童子,满身的清香爽净,露珠环饰。大地整个儿像被造物主重又里里外外洗过了一遍,充满了一种朝气蓬勃的欣然气象。
-
人的写作也分为第一滴眼泪的写作,和第二滴眼泪的写作。拜偶像的写作是第二滴眼泪的写作。这是很大的试探。越有恩赐,越有“成就”的人,越容易落入这种试探。
-
2009年7月25日的《澳洲新报》周刊1087期,封面以“体悟自我、拥抱当下”为题,推介内文《从内观Vipassana学习生活的艺术》。我之所以 注意到这篇文章,首先因为我是传道人,对大众媒体中宗教性的讯息应予关注。
-
依我个人看来,中国人未来的20-30年所面临的神学挑战是艰巨的。那将是庄稼收割的时节,重任可想而知。作为中国的年轻一代学人,如果看不到这样的异象,不为未来做好预备,则一切都将成为纸上空谈。
-
如何教导多元文化的华人神学生群体?如何和他们有效地讨论神学、教会历史、护教、教会事工、个人事奉方向等问题?如何帮助他们建立属灵(成圣)生命模式?这些都是神学教育工作者目前需要面对的挑战。
-
虽然这不过是科幻电影《绝地再生》(The Island,2005)中的虚构故事,然而这故事却带来生物学和伦理学的问题:究竟复制人算不算人,是否享有人权?复制人与被复制的人有何关系?……
-
在过去的几年里,韩可柔(Carol Hamrin)和我编撰了一个系列,Salt and Light: Lives of Faith that Shaped Modern China,探讨中国历代基督徒在各种专业(例如教育、医疗、外交、农村重建等各行业)中的贡献。其中许多人相当著名,为人所熟悉,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们是基督徒(如:容闳、唐国安、梅贻琦、吴一仿和晏阳初)。
-
若歌教会过去并没有专门的海归培训,但这个教会有几个特色,也可说是“家风”,对成员一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海归投入当地教会或开拓新工场时,有相当的稳定作用。
-
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型,对中国教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挑战。当中国社会向“都市化”突飞猛进时,中国教会也揭开了“城市宣教”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