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区里的“姐夫”(路声)

路声

本文原刊于《举目》第2期

          这是一座位于中国西南群山环抱中的城市,在郊外一栋普普通通的居民楼中,我小心地挤过楼道里重重叠叠的“自行车阵”,敲响了美国外语教师杰夫的家门。

        早就有当地的弟兄姐妹告诉我:“你到这里来一定得去见见杰夫,他可是我们这里的灵魂人物!爱主,热心助人。他家有八个小孩,最小的是刚刚领养来的才几个月大的弃婴,他对我们这里的聚会可熟哩,常串门和我们沟通。我们有大事小事也总喜欢去找他。他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中’了。我们都管他叫‘姐夫’,真像是我们一家的人!”

           “来了,来了!”屋里一阵响动,好像是什么东西打翻在地上,接着门打开了一半:“快往里请!对不起,这里挤一点。”我进屋 才发现,这个不到十几平米的客厅中,各样小孩的玩具用品等,几乎占去了所有的空间。“来,给你介绍一下,这是老大阿摩司,今年十二岁,他是唯一一个出生在美国的,其他都是道地中国生中国长的……这是路加,和你的名字一样,老五,今年五岁,这是撒母耳,老六,三岁,这是恩典,才半岁,当然还有我们的老么,吕底亚,三个月大。”杰夫在那里眉飞色舞地介绍著,孩子们则一一有礼貌地向我点头致意。天哪,这一群金发碧眼的“老外”就住在这里,并且这个家已在中国生根了十年?!“你也叫我‘姐夫’吧,好记,这里的人都这么叫。”他一边给我泡茶一边说著。他的太太,一个美国女人,则坐在靠窗的墙角,手中抱着黄肤黑发的 “老么”在喂奶,一只脚轻摇著放在前面的摇篮,那里面一个白晰的“洋娃娃”正睡得香甜。她一边微笑着,一边歉意地向我说:“家里太乱了,真不好意思。”

           我坐在他们好不容易腾出来的长沙发中间,一眼望去正看到一间卧房。只见狭小的空间里摆放著两张上下铺,地上是那些我童年时十分熟悉的木制小车和玩具枪等,还有几个芭比娃娃,(看来是女孩子的“宠物”),整齐地端坐在墙角。“六个孩子睡这里,阿摩司是‘室长’,由他管理。其余两个小的跟我们睡。”他好像看出我 的惊讶,又特意补充道:“就两间卧室,是挤一点,但我们非常满意。”

           “姐夫”的个子蛮高的,然而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一身当地再普通不过的装束,使人完全看不出他是一个美国人。他脸庞瘦削,才三十多岁却已见一些皱纹爬在眼角。但他双眼炯炯有神,也非常地健谈,给人很和蔼可亲的感觉。他的太太则把头发梳成当地人的式样,戴着一付镜片蛮厚的眼镜,忠厚中又透著典雅和灵气,是蛮典型的美国中西部小镇中长大的女孩的样子。

           “我们到 这里一晃已满十年了。先前九年在山区乡下,去年才搬来这里。我在学校教英语,太太在家照顾孩子。感谢主带领我们来这里,这里是‘真山真水’,自然风景很 美,感觉与神特别近。这里的弟兄姊妹也特别渴慕神的话,特别需要传道人,他滔滔不绝地说著,语气中流露着急切的盼望:“你们来吧,这里多么需要像你们这样的工人。他们还是喜欢听你们讲。我的中文还是不够好,有障碍。”

           忽然一股热流在我眼眶中涌动,泪眼中“姐夫”一家的影子仿佛和百多年前的戴德生一家重叠在一起了。这些敬畏耶和华、热爱中国的“老外”们!

           不知不觉到了午饭的时间,和“姐夫”一家在附近一家餐馆吃饭,我们要了一条鱼。立刻,我看见小路加和小撒母耳的双眼闪闪发光。很快的,一条鱼已经被我们风卷残云般地“消灭”了。

            忽见“小路加”夹起整个的鱼头,放在嘴里大口地嚼著。我吓了一大跳:美国人吃鱼头这可是头一回看见!在美国他们通常是连带鱼刺的肉也不吃的呀!我甚至想到当我还是孩子时,我们家的鱼头也通常都是我母亲的“专吃物”,因为我们对它都是“敬而远之”的。如今,一个五岁的美国小孩却津津有味地在我眼前大嚼著这个鱼头。那动作,那神态,我看见的分明是一个从里到外真真切切的山里的中国孩子,我也忽然明白了“姐夫”将这些孩子都留在中国的原因:“我想让他们都成为真正的中国人,也成为真正的宣教士!”

           返回城里的车马上要开了,在车上和送行的“姐夫”一家挥手道别。望着他们往回走的身影,我看到的是这样 一幅景象:“姐夫”走在最前面,他的太太走在最后面,中间是那一群他们的孩子,正横穿一条尘土飞扬的山间的土路。那情景,好像一对步伐坚定的拓荒者,正呵 护着他们的后继者,也正训练着他们,在一条虽然艰险,但却充满著快乐欢笑的路上向前走着,我分明听到一串串的笑声洒在他们的路途中,也分明能感受到那呼召 他们的大牧者喜悦地看着他们。

作者现为福音机构同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