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于《举目》62期
林秋如
1970年代的一首流行歌“It Never Rains in Southern California”,描写流落南加州街头的寻梦客,失业、慌张、尊严扫地、无人关爱、三餐不继、无家可归……他们听说南加州从来不下雨,哪知这儿的冬雨倾盆!他们在心里低泣:“请告诉我的乡亲,我差点儿就飞黄腾达了,得到许多工作机会,只是我不知道该挑哪一个。别告诉我的乡亲你在哪儿找到我!”
加州的流浪客
40年后的今天,这幅图画仍是南加州流浪客的写照。根据2010年的统计(U.S. 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 www.pbs.org/now/shows/526/homeless-facts.htm),全美国的流浪客有159万人,加州占20%,居全国之冠。时至今日,加州的失业率仍居各州的第一名。每一个凄冷的夜晚,加州街头数十万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带着破碎的梦寻找栖身之处。在寒冷的冬夜,更分不清雨水或泪水,贫病交加,与生存的现实搏斗。
宁静的千橡城,是排名全美第7名最富裕的城,每天也有100多位流浪客穿梭在大街小巷。他们安静地站在路口,举著牌子:“如果您有能力,请施舍,如果您无能为力,请为我们祷告。”大部份人的反应是立刻锁上车门,扬长而去,并自认有理地说服自己的良心:“给他们钱,他们只会去买毒品!”
然而,有一小群人,带着无奈的心情,一次次压抑心中的怜悯,让挥不去的牵挂日夜萦回:他们越祷告越不安。
从一小群人开始
内向害羞的Joyce,读伯克莱大学时,每周和学校团契的人到街头探望流浪客;回到南加州教书,每个月带青少年团契和社青团契,到救济中心分派食物给无家可归的人。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上班的Clifton,经年累月地捐钱给交流道旁的流浪客;年轻夫妇William和 Xiao-Chen,厌倦感恩节大吃大喝的过节方式,到邻近城市流浪客聚集的公园和他们过节,询问他们的需要,隔天就带一车的睡袋和日用品送给他们。退休的刘教授,人人叫他Uncle Sandi, 除了每周的监狱福音事工,常思考如何效法德蕾莎修女去服事贫穷人。这几位朋友共同的感慨是,零星的赞助与关怀,对满街的流浪客实在是杯水车薪,他们决定去观摩美国教会,看他们怎么关怀流浪客。
引起轩然大波
路德会社会服务中心结合了7个教会,每年冬天从12月初到3月底,轮流开放教堂,接待流浪客过夜,并为他们预备3餐。2009年春天,其中一个教会决定退出,我们教会英语堂这群宝贝朋友,深深觉得这是我们教会投入社区关怀的好时机!他们既兴奋又战兢,迫切为这新事工的筹画祷告。兴奋之情,感染了英文堂的男女老少;而战兢,也显出他们对华语堂的深刻了解——这项充满使命感与热情的议案,果然掀起轩然大波!
反对的理由
华语堂的会众是第一代移民,勤勤恳恳,五子登科,功成名就,安居乐业,胸怀世界,心系祖国。每年总有好几梯次的短宣队,到中国和海外华人社区宣道; 然而,许多人愿瞭望世界,却忽视自己脚底下踩的这片土地,掩面不看周遭的落魄户,和饥寒交迫的流浪客。
一般人总是避开满身恶臭、吸毒酗酒的流浪客,且认定他们身带传染病。甚至有人认为,开放主日学教室接待流浪客过夜,会危及儿童的健康,许多年轻的家庭会因此而离开教会,甚至造成教会分裂。
每周四晚上,教堂里有不同的事工活动,若开放给流浪客晚餐及过夜,是否会危害安全?英文牧师试图与中文部反对声浪最剧烈的一群人对谈,分享关怀穷人、从本地传福音的经文,却出乎意料地遭遇强烈反弹,不少人还抨击牧师的解经神学。他们联名反对开放教会、接待流浪客的事工,使同工关系陷入紧张的局面。
奇妙的转变
许多人恒切祷告,同工们更加紧密沟通,奇妙的事发生了!向来胆怯安静的Joyce,自告奋勇,向长执会报告接待流浪客事工的重要性及圣经根据、接待对象的审核原则、及安全措施的执行与保证,长执会竟投票通过议案!
英文堂的会众,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和土生土长的美国华裔。长期以来,大家共同的感慨是华人教会的画地自限:信仰实践应落实在我们的社区,而不是仅限于差钱差人到远方宣教。我们对本地社区的服务,实在是凤毛麟角!开放教堂接待无家可归的流浪客,是新的愿景,新的挑战,新的呼声,这呼声立刻得到英文堂的共鸣,这愿景让人心灵悸动,热血沸腾,化开了封冻已久的郁闷,我们终于可以开放教会,迈开步伐,与社区的其他教会结合,发挥整体的力量,实际地服务社区里的贫民和流浪客。
争议止息
从一小群人领受异象到长执会通过行动方案,整个过程,我们学到两件事:以恒切的祷告等候圣灵开路,以及充分的良性沟通。个性急躁的人,多花时间祷告,避免惹是生非,让温和冷静的人做沟通的第一线。许多反对意见是出于利益冲突 (因教堂场地有限)、个人的偏见、不清楚状况细节、或莫名的焦虑。
同工们分头与周四聚会的团契协商,使大家都能接受空间的分配安排。议案中说明了安全措施,接待事工的场地完全与教堂其他空间隔开,不致威胁同时间在教堂另一端聚会的团体;安排守卫,为当晚进出教堂的弟兄姐妹护航。
路德会社会服务中心提供安检资料,每位流浪客的背景都已先经过严格的审查过滤,这些客人都清楚他们该守的规则,否则无法享受福利。社区里的员警很清楚每天轮值接待流浪客的教会,警车总是在教会附近守候。参与服事的人绝不提供流浪客搭便车的服务,也不给私人电话号码。妥善的安排和完备的资讯让长执同工吃下了定心丸,争议也就止息。
全教会同心投入
经过了风暴、协调、祷告、与层层的沟通,这项新事工获得全教会的支持,而不只是英文堂的事工。5位核心同工逐步扩建团队,从网页的建立、寝具的捐赠、守夜的同工、清洁人员、到安排场地、分配餐饮,我们看到全教会不同年龄层的人,热心投入,包括英文不流利者。
第二年,长执会已经把这项事工的经费,列入年度预算。负责网页的同工,每周寄出事奉人员表;当人力不足时,上帝总是奇妙地感动一些人上网登记补缺。
7间教会轮流接待客人,另外7间教会负责供应食物,路德会社会服务中心的同工,负责入口的审核清点,严格要求客人遵守规章——不准携带毒品或武器进教堂,醉酒的人不准进入,不准在教堂里吸烟,不准吵闹争执,违规者会被取消客人的资格,无法享受福利。如果客人之间发生口角,其他客人会主动调停,帮他们和解,因为谁都不想失去福利,这也减轻教会同工的负担。
不仅仅是过夜
基督徒的社会服务,很容易只停留于提供恩惠福利,却缺乏真正的怜悯与恩慈,或忽略直接传讲救恩的福音。大部份接待流浪客的教会,只是提供场地让客人用晚餐、看电影录像带,及过夜,清晨在客人吃完早餐后,给他们带一份午餐离开。起先,我们也如法砲制。然而,渐渐觉得我们不能仅止于此,于是在餐叙之后,增加唱诗、分享、喝冰沙的交谊时间,不仅是教会弟兄姐妹分享,更鼓励客人分享。
逢年过节,我们教会也为客人准备礼物。社区里的家庭,听说我们接待流浪客,不少人也自动参与成为义工。客人告诉我们,我们教会是他们最喜爱的教会,因为我们的接待是最温馨的。
破除刻板印象
每年4个月的相处,让我们对无家可归的人有新的了解,也破除了许多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流浪客大多是白人,少数是墨西哥人,许多流浪客小时候是在教会长大的,对传统诗歌非常熟悉,常看到他们边唱诗边流泪;许多人无家可归,并不是因为他们吸毒、酗酒、或闲懒不干活,而是被遗弃、被虐待、被解聘;有些人找到工作,却付不起房租,只能住在车子里。有孩子的家庭,大多是单亲家庭;有些家庭只来吃晚餐,并不过夜,因为他们是贫户,无法提供全家人的温饱。
我们聆听他们的故事——过去的辉煌与欢乐、被欺骗被遗弃的痛苦、被解聘的失落与无奈、长期流落街头的无依无告和沮丧、以及诗歌与圣经带给他们的安慰。投入服事的弟兄姐妹都有同感,施比受更为有福!上帝给我们机会,接近困苦无依的伤心人,拓展我们的眼界,了解社会的真相,更让我们学习贴近耶稣基督的心肠,扬弃世人的有色眼光,以基督的眼光看人身上所显出上帝的荣美。
结语
受难节的前一天,是这一季的最后一次接待。许多同工心里很不舍,想到今后的8个月,这些人仍然无家可归,那是一种难以释怀的痛。消灭贫穷是遥不可及的目标,然而,减少贫穷人的重担,是每个教会都可以努力的。
我们教会深深感恩,上帝带领一小群人,播下怜悯的种子,给他们愿景、勇气、与毅力,进而带动全教会,投入这项合上帝心意的事工。
带着异象的热诚,是有感染力的。上帝的工作,总是由一小群人开始,逐渐彰显天国的爆炸力。我们为众教会祷告,盼有更多的教会积极投入社区服务,众志成城,将福音的大能彰显在黑暗的角落!
作者曾任校园团契全职传道同工,OMF宣教士,现住千橡城,为一教会师母。
附注:
图片一:露西尔.鲍尔(Lucille Ball, 1911-1989)在影片《石
枕》(Stone Pillow, 1985) 中的剧照。此片是描述纽约市中,一位初出茅庐的社会工作者,透过与一位老年游民的交往,体验游民生活,并学习帮助他们。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