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威──贫童关顾的传承(谈妮)

本文原刊于《举目》62期

谈妮

BH62-14-7068-图二.6岁的阿威和家人.02        8岁的阿威(陈振威)坐在这个由石灰、水泥及花岗石建成的,有宿舍、教室、篮球场、秋千、滑梯、摇摇板等,看来甚为豪华完善的学校中,心里充满了惊惶。刚才洋溢心头的兴奋,全烟消云散了。

         今天,妈妈带着哥哥和他,从香港九龙搭火车到粉岭,又走了近1个小时的路,才抵达这所“信爱学校”。就在他参观了校园,与新认识的小朋友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妈妈和哥哥居然丢下他,悄悄地离开了!

失怙

        全名陈振威的阿威,于1951年生于难民集中的香港九龙仔木屋区。他和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以及后来的弟弟妹妹,挤在一间6尺乘8尺大的房间中,屋顶和墙壁是薄薄的木板和生锈的铁皮,里面再以塑胶布为顶防漏,以报纸为墙保暖。

        2年前,6岁的阿威在1,000多名孩童中,以第3名的成绩进了大坑东公立小学。之前,他曾站在玛利诺神父学校的围墙外,一天花几小时偷听老师讲课,在泥沙上学写字。又到基督教救世军的图书馆看书,好心的管理员会介绍他读合适的书,并抽空教他认识许多生字。

        没想到,上学不到1年,4岁的弟弟就因虫咬生疮,感染蔓延而死;不久,30余岁的父亲,也因为A型肝炎过世了。

        这时,阿威的大妹妹只有2岁,在父亲过世后才出生的小妹妹,因母亲无力抚养,不得不把小妹妹送进新界粉岭育婴院。由于交不出每月3元的学费,阿威也辍学了。他每天跟着哥哥,到工厂拿材料,再将母亲缝好的帆布鞋送回换工钱,或是到米店扫地,捡拾垃圾中的米粒,间或到救济站排几小时的队,领取一顿一菜一汤的饭。

        西方宣教士庞牧师,常去探访他们,并在经济上适时给予帮助。透过他的介绍,阿威进了CCF(Christian Children’s Fund,基督教儿童福利会)开办的信爱学校——一间只接受6到10岁孩童申请的孤儿院。阿威是家中唯一符合年龄资格的。

       阿威并不知道这个入学条件,他只是不断地问:“妈妈为什么要骗我?为什么只有把我送进孤儿院?我做错了什么,让她抛弃我?”这让他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无法信任任何人!

BH62-14-7068-图一.50年代木屋区01       瘦小的阿威又惊又怕,并不知道他的人生,就此跨进了几个近代中国基督教社会关怀的重要事工:一是微劳士牧师(Verent John Russell Mills, 1913-1996)与CCF ,一是石美玉(1873-1954)、计志文(1901-1985)与伯特利中学。他们都将贫童关顾、教育与福音使命,作了紧密而有效的联结。

微劳士与CCF

        微劳士生于英国的伯明罕。1931年,年仅18岁的他,回应上帝的呼召,带着一本圣经、2套衣服、一双鞋、5.5元,乘了28天的船到中国宣教。在广东清远附近,微劳士建立了9间教会,并设立了圣经学院。1940年,他组织了中美救援协会(Sino-American Relief Committee),筹款雇用苦力1,100名,攀越山岭把米运到日军封锁的四邑,设立21个救济站,每日供应14,000人的饭食。

        对孤儿,微劳士来者不拒,先后建立了5间孤儿院,收容700多名孤儿,后获CCF的资助。

        CCF是美国长老会牧师卡维特‧克拉克(J. Calvitt Clarke,又称嘉乐牧师),于1938年在美国维吉尼亚州成立,原名“中国儿童基金会”(China’s Children Fund),目标在向全美募款,为中日战争下的中国孤儿,设立孤儿院。

        1947年,微劳士成为CCF在中、日、韩的区域主管,仅在华北就帮助了42所孤儿院,5,113名孩童。1951年,CCF 的工作范围已扩及60个国家地区,故更名为基督教儿童福利会,微劳士任海外区主任。1958年,微劳士回维吉尼亚州CCF的总部工作。此时,CCF在全球已帮助了25万名孩童。

       克拉克并创建了一对一的“认养”制度──邀请志愿者按时捐款帮助孩子。微劳士加入后,鼓励认养人写信,使被认养者获得慰藉,认识人间温情。

石美玉、计志文与伯特利中学

        石美玉为美宣教士昊格珠(Gertude Howe,1847-1928)收养,1892年赴美,获医学博士后,以医疗宣教士身分回国,是著名布道家与医生。1920年,与美国宣教士胡遵理(Jennie V. Hughs)在上海创立了伯特利教会、伯特利医院,并设立护士学校、中学、小学、神学院和孤儿院。1937年,抗战爆发,她与胡遵礼随计志文迁往香港,续办伯特利神学院与中学。

        12岁丧父的中国布道会创立人计志文牧师(1901-1985),是伯特利中学结出的果子之一。他在伯特利中学经历重生,脱离恶习。1931年,计志文任伯特利布道团团长,团员包括宋尚节博士。布道团在4年间行过5万公里,于133个城市举行3,389场聚会,约5万人决志信主。

        有“孤儿之父”美誉的计志文,在圣灵的引导中,衔接传承,在世界各地建立孤儿院与其他福音事工。黄彼得、唐崇荣都毕业自他创办的印尼东南亚神学院。

BH62-14-7068-图三.阿威8岁进信爱学校.03爱中成长

        毫无疑问的,8岁的阿威也是上述2个福音系统的受益人。

        在信爱学校,他从一个充满愤怒的孩子,在师长的宽容与接纳下,得到圣灵的光照与生命的更新;从一个满嘴脏话,行径恶劣的“大哥威”,立时变为早上4点起来读圣经,成绩突飞猛进的模范生,甚至考试时,老师要看着他答题,以确认他没有作弊!他并在教会的活动中,打下日后服事上帝和成为杰出领袖的基础。

        在伯特利中学,除了接受平衡的教育外,学校中毕生未婚,不支薪工作的校长和几位老师,成为阿威身教言传的典范。到中五会考,阿威不但获得中六和中文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并且能拉一手优美的小提琴。

赴美展翅

        1969年,外公与他们辗转联系上,申请全家移民美国。放弃香港的奖学金,阿威到了美国后,才知道他的前途只有“中国餐馆”!就在他灵性最低沉时,借着餐馆外地上的一张福音单张,他联系到昔日伯特利中学的老师康锡庆牧师,在灵性上得到指引。

        在这个文化深受基督信仰影响的国家,透过许多陌生人无私的帮助,只有美国小学三年级英文程度的阿威,凭著上帝的恩赐和不懈的努力,1971年,他以全额奖学金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并在4年后,再以全额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就读。

爱的联结

        1979年,在维吉尼亚大学医院工作的阿威,走进一个华人团契。没想到,当天的讲员竟然是微劳士牧师!从此,微劳士成为阿威的生命导师。有心脏病,退休后迁往加州的微牧师,也不觉影响阿威迁往加州,转攻心脏内科,成为当地凯撒医院(Kaiser Permanente)的心脏科主任兼副院长。微牧师弥补了阿威失去的父爱,直到1996年归天家。

        不但如此,透过祈祷,阿威凭著依稀的记忆,还辗转找到曾认养他10年的霍金斯女士。1982年,从未离开过密西根州的霍金斯女士,受邀到维吉尼亚参加阿威二女儿的婴儿献礼,并游览美国东岸。阿威是她临终前,聊慰老怀的“中国儿子”。

BH62-14-7068-图四.1982年与霍金斯女士和微牧师合影21爱的传承

         在经济能力许可后,阿威也自然通过CCF,成为一名认养人,并于1986-1994年之间,任CCF董事。2000年,与昔日孤儿院的几位基督徒同学,成立了“儿童新村基金会”(Children’s Garden Foundation:www.bensmark.org/cgf。下简称CGF),CGF透过CCF,助养中南美洲与南美洲的贫童。

        不久,因为正好有同学分别直接参与香港阳光基金会、基督教协进会、美国角声布道团与未来希望基金会,在大陆的贫童工作,所以CGF开始与上述这几个机构合作,支持了5个孤儿院和一间小学。

        阿威认为,透过有经验的机构来参与社会关怀,胜于单打独斗。

        这些孤儿院的孩童都是来自农村,有些是留守儿童。孤儿院只收12岁以下的孩童,由当地的单位来审核、筛选,避免不合申请资格的家庭,透过欺骗来达到核准的目的。

       CGF目前只单纯从事募款,基金会运作所需的一切行政开销,由董事们自行贴补、承担。

        助养者(CGF选“助养”取代“认养”)可选择,是否要与被助养者定期联络。愿意与孩子联络的,每学期会收到孩子的来信,附有学校成绩单,以及老师的评语。由于所资助的孤儿院都是在农村,所以每月25元可支持一个小学生一个月的开销。额外的捐赠则用来补助中学以上的需用。

        小学毕业的孩子,必须到较大的县城去上中学,孤儿院就在学校附近租房子,雇请一位阿姨照顾他们的起居,并教他们自理生活。过去10多年中,在基金会资助下成长的孩子中,已经有几个在做老师,几个在读神学院,一个在读医科。可惜,有的孩子到11岁进孤儿院后,才有机会学习。这种启蒙的耽误,严重影响了学科学习的能力,但CGF仍尽量鼓励他们受较高的教育,习得一门谋生技术。

更高的托付

        2012年1月16日,阿威提早退休。

        自1997年起,上帝逐渐引导阿威夫妇,在全美作家庭关系事工的培训。此外,他也以医疗行政的专业和丰富经验,义务性到大陆,培训医护人员,教导他们以基督的精神服事病人。阿威并和朋友们,不时探望孤儿院的孩童,现身说法,鼓励贫童向上。

        2011年,阿威出版了自传《从孤儿到医生──活出拣选走过弯路》,封面是用他自己的画。2012年5月,在他访问绵阳市近郊,角声华恩儿童村前,有一女孩写道:

       “期待着下午的到来,因为我们会看到一个同我命运一样的人, 从孤儿院走向医生。知道他的经历后,我非常感动。突然间,发觉自己心里有一道彩虹,在我经历风雨后,它一定会焕发光彩。也许他就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可能是他让我找回真正的自我。”

        为了旅行方便,阿威与太太迁离了Fresno。经过祷告寻求,选择了一个能得到属灵上的支持,可继续装备和学习的教会,成为他们新居的所在地。

        他们平均每年有近半年的时间在大陆,但现在渐感体力不如往日,因此,他们也在等候上帝兴起更多的同工,能有人接棒──此刻,传承,是更高的托付。

注:本文是综合对陈振威的采访、自传和他写的微劳士小传,以及参考相关的历史文件所写成的。文章中的图片,皆由陈振威提供。

作者为海外校园《举目》杂志执行编辑。

附注:

图一:6岁的阿威和家人;图二:50年代木屋区;

图三:阿威8岁进信爱学校;图四:1982年霍金斯女士和微牧师合影

1 Trackback / Pingback

  1. 最新期刊:一睹为快!持续更新中 | 举目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