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福世界,也被世界祝福─评介《更新变化的宣教:宣教神学的典范变迁》(世光)

本文原刊于《举目》65期

世光

BH65-45-7105-图2-JoeWang摄 - R50       

 

 

 

 

 

 

 

 

 

 

David J. Bosch(编注:1929-1992。生于南非的宣教学家与神学家。生前强烈反对当时主流的种族隔离制度)的巨著《更新变化的宣教:宣教神学的典范变迁》(白陈毓华翻译,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1996),是基于两千年的宣教历史,来回应当代宣教危机和盼望的专著。

        作者首先指出普世宣教是多类型的, “是百花齐放地彼此互补、相互强化,且互相挑战……”(p.10)然后分三部分展开论述:

        耶稣基督和使徒时代的宣教特色,之后近2千年的4个宣教范式,以及在20世纪50年代的第六个宣教特征。

        在论述中,作者始终以耶稣基督为模范,并结合了宣教伟人的经历的世代处境、文化特征,阐述各大时代的神学特色、教会特色、宣教特色。进而,从13个角度,阐述当代宣教发展的趋势,全面、深刻,而熟虑。

一大特色

       该书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基督宣教史,放在时代文化、民族文化和神学进展交错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展开,直陈得失。

        这特别体现在中间4个典范的论述中,突出了上帝在不同时代“道成肉身”的作为,基督徒作为罪人,在宣教上的有限性、暂时性和瑕疵,以及背后上帝的恩典和主权。

        恰如作者所说:“基督教的信仰是历史性的信仰。上帝是借着人物和事件,而非抽象观念,来与人沟通、向人显现。换句话说,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信仰,是‘道成肉身式’的信仰,上帝的真实性进入人真实的事件中。”(p. 237)督教信仰始终是在坚实的基础上,既有创造性,又具有本色性;能积极回应时代需要、回应文化,并引导时代,发挥影响力,拓展上帝的国度。

       此架构有明显的优点,也带来些问题:

优点之一

        第一个优点,非简单叙述宣教历史,而是坚持宣教是基督信仰与社会环境的互动的产物,从而相对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基督教宣教的发展历程,既突出了基督徒、教会、机构等的独特价值,又显示了文化、社会等的影响力。

        这种双螺旋式的论述,展现出基督信仰和各时代文化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教会、神学和宣教的进展,甚至文明的发展。亦充分揭示了教会、神学和宣教蕴含了人文特色,具有局限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罪的污染。

       这种反思令人震撼。在理论上,这打破了教会和世界的隔阂,揭示了神学和世俗思潮的关联,使人从多个角度看待宣教。这是我以前未关注过的,也是华人教会,尤其是大陆家庭教会缺乏认识的。

优点之二

        第二个优点是,作者始终坚持:宣教是上帝的宣教,是上帝的教会参与了上帝的宣教事工(p. 12, 522-527, 676, 712)。教会本身的信仰,已具有宣教的特征(p. 7, 461))。也就是说,上帝自己率先实施了宣教事工,教会则在宣教上具有本质性到影响力(p.11-12)。这在后5个范式的论述中多次强调。

       以上帝为中心的宣教观,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会为中心的宣教观,显示圣灵在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宗派、特定信徒中,促进宣教进展的各种大工——如早期信徒道德的见证,修会对宣教的贡献,对国家的影响,18世纪敬虔运动和大觉醒运动对宣教的推动等。

       在论述宣教周期性的成败得失时,作者也揭示出神学的局限性,导致教会信仰和实践上的局限。换句话说,教会的信仰和见证,既能推动,也能阻碍自己和宣教事工的发展。所以,教会自身神学的反省和更新,始终是宣教事工发展的关键。

       作者认为,教会这种神学反省和更新,导致宣教区域的拓展。这拓展使教会面临新的世界和文化,而这新的世界和文化又推动了神学的反省和更新。即,被上帝拯救的新世界、新文化,在相当意义上,成为拯救或改善基督教会的良药。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63d0f703918fa0eca183d509249759ee3d6ddb6a两个问题

       上述两个优点,也带来两个难题:一是如何平衡基督信仰和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二是教会更新、神学进展,与文化变动等的关系。

        在本书中,这些方面的论述始终不够清楚。比如说,在东正教的宣教典范中,东正教对当时以及后来的文明,产生了什么样的深远影响,其原因为何,本书论述不足。

        同时,东正教神学形成过程中,信仰、环境和文化,到底哪方面作用更多些?本书亦缺乏清楚的区分。对其它几个典范的论述,多少也有这方面问题。当然,这些问题确实有些超出本书的研究范围了。

有待深思

        由此,引出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一,既然基督通过教会来祝福世界,就必然赐给教会真理之光和恩典,来照耀与引导世界,就像摩西最后对以色列人的教导(参《申》4:7-8)。这必然表现为,对于历史,基督信仰比环境起著更主动、更正面的作用。历史对此必有印证。可惜本书对此其论述不够。这或许和作者强烈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认知有关。

        第二,既然对基督信仰的认识和实践,是随着宣教、新文化和新人加入,而更加深入和更加全面的,那么,就必然得出一个结论:上帝也透过非基督教文化,来祝福基督神学。即,上帝不仅通过基督教会祝福世界,也透过非基督信仰的世界和文化,来祝福教会。

        这令我惊异,但确实是本书隐伏的一大脉络。如本书论述了上帝通过希腊文明、罗马文明、近代西方文明,以至现代亚非拉文明,祝福了教会。意即,作为特殊恩典管道的基督教会,也借着丰富多彩的普遍恩典的滋养,得以成长和成全。这就像孩童的灵性生命的成长,是伴随着知识、技能、经验和社会阅历增加的。

        当然,各类出自普遍恩典的文明,只有在承认基督的主权、彰显基督的恩典下,对教会才有意义。其自身的价值,也才得以更好发挥。否则,为罪污染的巨大的腐蚀作用,将难免毁灭的危机。

        同时,各种文明的正面作用,也是有限的。当其发挥到一定程度──似乎是成效卓著的时候,就走向自己的反面,成为基督国度发展的绊脚石,就像进入成熟期的前5个宣教典范(这也是本书令人吃惊的结论之一)。

        因此,特殊恩典始终是高于并引导、维护普遍恩典(《启》4:11);普遍恩典则在某种层面上,彰显甚至支撑特殊恩典。其独特价值,不应忽视。

        总之,通过上帝同时在教会和外邦世界的历史性作为,以及外邦世界在拓展神国、认识神国中的地位,我们或许可以说,不但教会是为外邦世界预备的,同时,外邦世界也是为教会预备的。

        这里的外邦世界,包含外邦文明的一切成就、宗教和信仰。那也是上帝祝福世界的管道,但最终都是为了认识基督,归于上帝的国(《徒》14:15-17,17:26-31;《罗》1:5,16:26)。

        由此反思,教会应该进一步从“以教会为中心”的神学观中解放出来,转向并构建以上帝为中心、以普世为对象的神学观、教会观和宣教观。

中国特色

        那么,本书对当代中国教会有什么意义呢?简而言之,我们必须“道成肉身”,从中国文化传统、多元信仰传统,及当代社会剧变所带来新的需要等角度,对照圣经的教导,特别是效法耶稣基督来者不拒的宣教模式(p. 33),仔细省察当代中国教会的神学传统,深思中国文化、中国社会和教会的发展方向,并开创新篇章。

        比如,中国人特别推崇老天爷,尊重祖宗、长辈与政府,重视修心,重视道德、家庭,重视与自然和谐等。应该让这些文化特色,在中国神学、教会和宣教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是形成外富中国特色、内具圣洁生命,且事工逐渐全面发展的中国教会。如此,一心事主,又秉持谦卑、仁爱的精神,坚持开放对话,借鉴其它宗教的合理成果,可长保中国基督文明的活力和适应性,推动宣教学进入新的阶段。

当务之急

       当前中国教会有将近1亿的基督徒,社会影响力却非常不够,缺乏社会生命力,缺乏群体的见证,大大不如1949年前。

       这一现象,非常值得关注和探讨。是因为信徒人数不多吗?是具有知识和才干的信徒不够吗?是信徒属灵生命普遍不成熟吗?是信徒的社会观有偏差吗?或者,是政府压制教会的结果?

        当然,确有政府有意在政治和社会上压制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中国教会和基督徒生命普遍不成熟,特别是对基督徒事工,认识上有偏差。

        随着个人自由的日益增加,经济的私营化,社会领域的逐渐放开,特别是新一届政府有意开放社会服务性工作,基督徒中如能有1/10灵性比较成熟,且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能在一生中影响一二十个人,和一两个社会机构,中国的福音化和基督化是可以期待的——就像在同样环境下,经过30多年的曲折发展,中国私人经济已经超过国有经济的力量,中国市场的力场已经超过政府控制的能力一样。

        要增强中国教会的影响力,当务之急,是坚守圣洁的同时,以创新精神,积极化解中国的信仰缺失、道德大崩溃、市场诚信的极度缺乏、贫富两极分化等危机,让中国文明传承的危机、社会经济政治和道德等的危机,成为基督教信仰发展、基督教信仰中国化的契机。

        为此,中国教会的中、近期的关键,在于信仰的灵性深度觉醒,带来生活、实践上的活跃、活泼,与宣教事工的丰富多彩。长远而言,则在于基督信仰的中国化,形成既富有中国特色的基督信仰,又兼具普世情怀的服事精神,以服事带动普世宣教。

 

作者来自中国,原从事经济学和历史学研究。现在北美中华福音神学院进修。

图片一为JoeWang拍摄。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