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墓园(羽轩)

羽轩

本文原刊于《举目》68期

从来不曾想到过,墓园居然可以正是一个向死亡夸胜的地方。

——陈咏

BH68-21-6789-小C摄-Door County053r          《墓园回首》是收录在《将夕阳载在杯中给我》里的一篇散文。陈咏在此书中,记载了先生患病的前后,讲述了两人40多年的相伴,以及对主的满怀感恩。

         书以墓园开篇,是将结尾作为开始。她说,在先生逝世以后,常常到墓园去,“我绝对知道老伴不在那儿,已经与主同在了。我去纯是为自己不是为他。我去是因为我发现,脑筋混沌、需要呼吸点新鲜空气的时候,没有比到墓园去静坐一会儿,更能滋养身心。”

          最近刚刚搬到美国南部的一个小镇,附近有空军基地和海军军港,因此许多退役老兵住在这里,也葬在这里。

          墓园是很大的一片一片草地,上面整齐地插着花,铜制的墓碑嵌在草地上,安安静静的,没有一点肃杀之气。

          在一个雨夜后的清晨,我在那里走,一块一块墓碑看过去。碑文除了姓名和生卒年月外,有的注明参加过的战役,如二战,越战,韩战以及所属的部队。有的刻了短句,如:“在上帝爱的照护中”(In God’s loving care),“愿主赐你永恒的安息”(May the Lord grant you eternal rest),“耶和华是我的牧者”(The Lord is my shepherd)……有些夫妻同葬,墓碑上刻着“永远同在”(Together forever )。有些墓碑还有着小小的金十字架。

           从我住的地方散几步路,便可以到这个墓园。在国内,墓园一般都在郊区,也很难想像哪家人愿意与墓地为邻,那显然被认为很晦气,是要触霉头的——死亡总是一个令人畏惧的话题,墓地更是让人避之不急。

          然而,在这里,活人和死人的界限要模糊得多。不仅是在小城这样,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华尔街尽头的Trinity Church边是一块墓地,上班的人会路过;在费城,市区大大小小的教堂边都有墓地,隔街便是公寓。朋友说,“在这里,有人家,就有教堂;有教堂,就有墓地。”

          去年在林奇堡退修会上,麦希真牧师讲了一个故事,一位得绝症的妇人从容地给自己预备后事,选了诗歌、经句,定了寿服、棺材。她穿上寿服问麦牧师,“好不好看?”得到肯定答复后又说,“站着不行,到时候是躺着的。”说着便躺到棺材里去了。

          这让常人看来,多半以为是脑筋出了问题。可是对于基督徒来说,死亡没有什么好惧怕的;面对死亡,仍然可以有平安、喜乐,因为肉体的死亡不是终点, “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4:16-18)

          主耶稣说,“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终。”(《启》21:6)死亡是新生的开始,与主同行的人自然不必惧怕。因为“上帝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约》3:16)

          所以陈咏能手握一卷,憩息在墓园的树荫下,“每逢想昨日,思沿途,实在是恩感满溢,对天父、对死者、对活人”。

作者来自上海,现在美国工作。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