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传与当代中国教会(吕居)

吕居

本文原刊于《举目》68期

BH68-32-7338-图1-Dominik Martin摄r         圣传(magisterium) ,肇端于教会历史初期,宏大而悠久,至今不绝。

         宗教改革以降,新教世界很少提及圣传,此源于宗教改革时期对天主教的反感与批判——圣传不幸地和天主教捆绑在一起了。这导致新教学者不太愿意提及圣传,新教信徒对圣传比较陌生。

          基于笔者对当代中国教会(尤其是家庭教会)的解读,我认为,引入圣传观念,有助于福音派教会奠定大公信仰基础,得以回溯、连通使徒和教父传统,在正统信仰的基础上,达成国度性的合一。并在承袭大公传承的基础上,为圣传开拓新的疆域。

定义

          圣传,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观念,是天主教行政和教导体系的核心概念,通常定义为:圣言启示的解释权,专属教宗及相关的主教团体。在天主教传统里,圣传包括神圣无误 (Infallible Sacred) 和平常可能有误(Fallible Ordinary)两个部分。

          宗教改革对于教会的最大影响,就是把教廷专属的释经权威,交还到平信徒手中。圣传观念随之急剧变迁,一方面激发了新教平信徒的创造力,对于近现代西方文明功不可没。另一方面也导致新教内部宗派林立、教义庞杂混乱。

         圣传作为教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权威源泉,略有差别于改教者提出的大旗“五大唯独”(唯独基督、唯独圣经、唯独信心、唯独上帝的荣耀、唯独恩典。参Michael Horton, “Reformation Essentials – Five Pillars of the Reformation,”Modern Reformation, March/April 1994。)“五大唯独”在改教过程中,起了纲领性作用,模塑、定位了近现代福音派教会传统,并在当代教会实践中起著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我们仍然可以追问一个问题:在圣经新约正典形成之前,教会已经经历了三、四个世纪,那时的信徒服膺何种权威?到底是什么样的权威,判定哪个文本该列入正典,哪个文本不具有正典资格?

         追问下去,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新约圣经形成之前,有一个权威,厘定圣经的文本,并衍生出圣经正典权威。这权威就是所谓的“圣传”。对于今天的中国教会,圣灵、圣经、圣传,这三个权威源泉乃是相辅相成、共生共存的。本文着重讨论 “圣传”。

特性

          圣传有两大特点:

×特点一:实体传承   

         圣传的第一大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实体传承。

         这里的实体,指的是教会作为基督的身体,在历史过程中,以实体存在作为真理的承载,如一条生命之河,一脉相承、流传不息。这条生命之河,肇端于基督的道成肉身。

          按照《约翰一书》4:1-3的判断标准,凡是忽略、否认基督道成肉身的历史性、实体性,这类信仰就不是从上帝而来的。同理,凡否定教会为基督的身体,认为自己可以超然于教会之上或之外的,其信仰也是空洞而危险的。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会作为基督在历史中的实体存在,是鉴别诸灵的试金石。换言之,教会作为一种实体传承,拥有判断正统与异端的权柄与能力。

         教会作为实体的传承,比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度传承的时间都要绵长。自从主耶稣复活升天、五旬节圣灵浇灌降临,教会在历史中的实体传承,从来没有间断过。使徒信经中提及的圣徒相通,不仅有横向、同时代圣徒的相通,也有纵向历代信徒之间的相通。这种相通是圣传有效性的教义基础。

         教会作为一个实体,有生长、发展的过程。正如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有生长、发育的过程。我们在幼年的经历,以及在人生不同阶段所做的决定,对于我们的现今和未来,都会产生影响。同样,在初代教会、教父时期,甚至中世纪所做的决定、所形成的传统,对现在基督的身体,也有着影响——尽管这种影响同时具有正面与负面。

×特点二:实践属性

         圣传的第二大特点,就是实践应用属性。

         圣传的形成,并非凭靠学者、思想家在书斋、象牙塔中的想像。圣传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或因面临重大的内部分歧,或因严峻的外部挑战,教会必须召开大公会议,形成相对统一、特定的教义表述,作为教会整体对于外部挑战的回应,或对内部分歧的整合。

         简言之,圣传的实践应用属性,是教会作为生命有机体,在特定环境下,对特定问题所做的回应、调整或决断。初代教会对于基督神性之争所做的圣传决定,形成的文本就是尼西亚信经;对于基督神人二性的圣传决定,就是迦克顿信经;对于三位一体之经典表述,则在亚他那修信经中可以找到

×进一步的区分

          对圣传作进一步的区分,可分为圣徒圣传和教义圣传。

          圣徒圣传是每一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圣徒集合体,通常表现为大公会议,以圣徒共通的良心,印证圣灵的光照。

         圣徒圣传必须具有代表性。在初代教会和教父时期,大公会议多由各地区实际主持教务及牧养的主教组成。这些主教本身往往就是神学家。同时也有各神学流派的代表参与或列席,通常亦有君王或世俗政权的代表出席。圣徒圣传好比教会这个生命有机体的决策机制,是在圣灵引导光照下的集体思考、决策过程,是圣传权威的灵动泉源。

        教义圣传则是圣徒圣传形成的教义传统。历代公认的教义圣传,主要包括基督论、三一论、圣经新约正典等。

分歧

        天主教和新教在圣传这个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改教者为了淡化天主教的色彩,基本上避而不谈圣传。这是今天福音派信徒较少接触这个概念的原因。

         改教者和天主教神学家分歧的关键,在于圣徒圣传的定位。天主教以圣徒圣传的正统自居,认为自彼得以降,圣徒圣传代代相承,传承载体为以教皇为首的梵蒂冈教廷。天主教认为,圣传产生圣经新约正典,圣传的权威并不亚于圣经。因此,教廷的文件以及教皇的官方谕令,与圣经同样无误,并对信徒具有约束效力。

         这一点,改教者们无法接受,成为新教和天主教的一大分歧所在。

         改教者其实也讲圣传,不过他们侧重的是教义圣传。宗教改革的起因,就是认为中世纪教廷在教义和实践上趋于腐败、偏离正道,需要回归使徒和教父时代的传统。改教者完全认同初代教会和教父时期的各大信经。也就是说,他们在教义圣传方面,承袭了大公教会的传统。

          然而,改教者在圣徒圣传方面持保留态度。他们既不愿承认天主教对圣徒圣传的排他独占,也不愿意分裂教会,形成另外体系的圣徒圣传。这一困难,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福音派教会。其直接结果就是,教派林立,莫衷一是;教义庞杂,甚至彼此矛盾,局面较为混乱。

          在笔者看来,天主教并不能垄断圣徒圣传。根据《马太福音》16:13-19,及符类福音书(Synoptic Gospels,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的相关记载,耶稣称彼得为磐石,未来的教会要建造在这磐石上面,并且把天国的钥匙交给彼得……这些经文确实隐含圣传正统的传承。不过,这并不能成为天主教垄断圣传的依据!

         从上下文来看,把“磐石”解释为彼得对耶稣基督的认信,比直接解释为彼得本人,更合理些。因为,在随后的经文里(《太》16:20-23),彼得显然不明白弥赛亚的真正含义,他甚至被耶稣斥责为“撒但”。彼得怎么可能上一分钟是教会的磐石,而下一分钟转变为撒但的差役呢?显然,那“认信耶稣是基督”的彼得,是教会的磐石;那“拦阻耶稣基督使命”的彼得,是撒但的差役。

          由此可见,此处的彼得代表一种类型,凡是和彼得一样“认信耶稣是基督”的个人或群体,都可以成为圣传载体。而那些和彼得一样“拦阻耶稣基督使命”的,都有可能成为撒但的差役。

          总而言之,在认信基本教义的前提下,圣传并不专属于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五旬节圣灵降临,是以火焰的形态,分开落在各人的头上。火焰的特点,是可以燎原。而且,那从原初的火种分出来的火焰,与原先的火种同质无二。圣灵也是如此。因此,耶稣应许,地上只要有两、三个人同心合意,奉耶稣的名祷告,主就会在他们中间(参《太》18:19-20)。按照这个模式,圣传可以如火种四散,且这些火种同出同源。

BH68-32-7338-图2-The_twelve_apostles_-_British_Library_Add__MS_59874_Ethiopian_Bibler意义

           重提圣传观念,对于今天的中国教会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意义一

         第一,教义圣传可以帮助当代教会传承大公教会的信仰,从而维护信仰内容的正统,确保中国教会建立在稳固的使徒根基之上。

         不是所有的教会代表会议,都可以称为大公会议。大公会议一般是指1054年东西方教会分裂之前,具有普世意义的教会代表会议,尤其是那些确立普世核心教义的大公会议,及其形成的信经文本。

         最典型的大公教会教义圣传,通常指初代教会的4大信经——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迦克顿信经和亚他那修信经。这4大信经奠定了大公教会在上帝论、基督论、圣灵论、三一神论、教会论等方面的圣传核心。

×意义二

           第二,福音派教会在普世范围内,已经逐渐形成自身特有的圣传。比较典型的福音派大公信仰,在洛桑信约及后续文本中,得到相对完整的表述。

          1966年,葛培理布道团(Billy Graham Evangelistic Association),及《今日基督教》杂志(Christianity Today magazine),赞助及组织,在德国柏林举行了全球性福音议会 (World Congress on Evangelism)。

          1974年7月, 第一次洛桑会议在瑞士举行,主题为“让全地都听到祂的声音!”150国家、2700个代表与会。《时代周刊》 (Time Magazine) 称之为“一个强大的论坛!可能是迄今最为盛大的基督徒会议”。该会议委托福音派学者斯托德(John Stott),起草《洛桑信约》(Lausanne Covenant), 系统而完整地表述了福音派的共同信仰,成为普世福音派教会彼此联合的教义基础。

          1989年7月,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了第二次洛桑会议。来自170国家的3000名代表参与。其《马尼拉宣言》清晰地表达福音派教会,对社会服务及社会公义的基本态度。

          2010年10月,第三次洛桑会议,于南非开普敦召开。出席者为198个国家的4000名代表。会议通过《开普敦承诺》,重点表述了福音派教会对于灵恩的立场。

          可惜,中国家庭教会的代表,没能参加第二及第三次洛桑会议。洛桑组织者为此专门于2013年6月,在韩国首尔举行了“亚洲教会领导力论坛”。海内外近300名代表参与,其中约1/3为大陆家庭教会的代表。大多数与会者签署了《开普敦承诺》,标志着中国家庭教会对当代福音派大公信仰的接纳与传承。

×意义三

          第三, 福音派教会虽然不会硬传承天主教的圣徒圣传,但仍可借鉴天主教的模式,在现有传统内部  形成相对的圣徒圣传。

          其实,当代天主教的圣徒圣传,也已经从初期的普世性圣徒圣传,演变为宗派性的圣徒圣传。宗派性或局域性圣传的产生,是福音广传、教会进入多种语言、文化、族群的必然结果——圣传本来就注重实践、应用,教会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千差万别,按照辅助性决策原则(Subsidiarity),应当由当事人决定与他们切实相关的事务。圣徒圣传从原来单一结构,逐渐演化为复合结构。

         只要秉承使徒时代及初代教父时期的教义圣传,如火种般四散的圣徒圣传当不会滋生异端。这是改教者的思路。宗教改革以后的教会历史,也印证了这一点。

          因此,中国教会在持守圣经教导,接受初代教会及教父时代教义圣传的基础上,可以仿效今天的天主教会,招聚各地区同工代表,回应外部环境的挑战,整合内部的信仰分歧,求同存异,形成自己的圣传系统。

×意义四

          第四,“三自”教会作为一个可能的圣传体系,本身带有两个先天的缺欠。

          其一,“三自”不具普遍代表性。中国教会目前的主要信众来自家庭教会,而大多数的家庭教会不承认,甚至拒绝被“三自”代表。“三自”代表性的偏狭,使之无法成为中国教会的圣传正统。

          其二,“三自”受政府限制太多,不具有独立自为的主体资格。这导致他们无法签署《洛桑信约》、与普世福音派正统信仰的疏离、无法顺畅回溯到普世大公信仰……这些自身局囿,都是“三自”在目前无法超越的。

         上述两个致命缺憾,使得“三自”未够资格成为中国教会圣传正统的主体。

×意义五

         第五,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教会目前尚未形成圣传正统。因为,至今还没有一个公会式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圣徒群体,为整个中国教会思考、决断,整合内部信仰,回应外部挑战。

         迄今为止,可能演化为圣传体系的群体,大致有三类:

         一是原先农村家庭教会的五大团队。其领袖聚在一起祷告、议事,形成的决议可以代表为数众多的中国农村信众。赵天恩牧师生前做过这方面的努力,力求以《家庭教会信仰告白》整合农村家庭教会。五大团队目前面临城镇化、民工潮等方面的挑战。他们回应时代变迁的经验,将成为中国教会信仰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是新兴城市家庭教会的牧者。他们有时聚在一起联祷。在瞬息万变的中国,这些城市牧者在把握时代脉搏、回应现实挑战方面,身居一线,具有相当的代表意义。

         其三是海外牧者联合国内牧者,组成国际性的牧者群体。比如过去4年在香港举办的教会同工培训会,有华人牧者团契牵头,有来自农村和城市的众多家庭教会。这个群体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华人牧者团契超越国界、超越城乡差别,再加上培训内容专注当代本土教会的实践,这些特点使其迅速崛起,成为中国教会圣徒圣传最具潜力的代表群体。

结语

          总而言之,圣传这一观念,如果运用得当,对于今天中国教会传承大公教义、整合内部信仰、回应外部挑战,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来自江苏,西敏神学院毕业,目前在Columbi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教授神学.。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