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电影《生命树》(王星然)

──“我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呢?”

王星然

本文原刊于《举目》56期

解读电影“生命树”        电影《生命树》(The Tree of Life):

       2011年,获坎城影展金棕榈奖最高荣誉。

       2012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提名。

        获选美国《今日基督教》杂志2011年“十大年度佳片”第一名。

       获选美国《今日基督教》杂志2011年最具救赎意义电影(The Most Redeeming Film)第二名。

       《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评论:该片是继2004年“基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之后,最公开打入主流影坛的基督教电影。

才知道什么叫痛

       如果,你只是想在周末夜晚,舒服地躺在沙发上,让脑袋放空,看一部好莱坞娱乐片来犒赏自己,这部片子很可能让你非常失望。别以为这部电影得了那么多奖项,以 及影评人的肯定,外加布莱德‧彼特(Brad Pitt)的帅,一定大受欢迎。事实上,许多人从电影院里走出来时,一脸困惑,大骂“搞什么东西”!

       可是,如果你喜欢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喜欢古典音乐,你大概会喜欢这部作品。如果你认真读过《约伯记》,对人生有足够的阅历和体会,也许,你会爱上这部作品!

        “我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呢? ……

        “那时晨星一同歌唱,上帝的众子也都欢呼。”(《伯》38︰4, 7)

        这是电影“生命树”在片头,打在银幕上的诗句。

        许多观众抱怨看不懂这部电影,正是因为他们不明白这段经文和影片的关系。其实,这一段是上帝对约伯的经典回答,正是解开谜团的关键。

       《生命树》是杰克(Jack O’Brien,由西恩潘Sean Penn饰演)回顾自己的父母、童年,以及成长的故事。电影以19岁弟弟的意外死亡,拉开序幕。死亡冲击著这个家庭的每一个成员。丧礼过后,亲友引用《约 伯记》来安慰痛失儿子的母亲奥伯伦太太(Mrs. O’Brien,由Jessica Chastain饰演):“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主就是这个样子啦!不要太难过了!你本有3个儿子,现在还有2个,日子总得过下去……” 母亲只是静静地流泪听着,不发一语。

       “节哀顺变”的话,人人都说过,至少听过。但当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才知道什么叫痛。

一部向上帝提问的电影

       《生命树》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片中几个主要角色,不断地和上帝对话(爱看电影的我,从未见过任何其它院线片是这样的)。

       当母亲面对丧子的悲痛时,她在内心深处向上帝低语:“为什么?你在哪里?我们对你而言是什么?”

       帅哥布莱德‧彼特所饰演的奥伯伦先生(Mr. O’Brien),是3个孩子的父亲,原来在家里拥有绝对的威权,对孩子们要求严苛,满脑子想功成名就。然而失业的打击,使他坠入人生低谷,彻底摧毁了他 的骄傲和自信。失业的那一天,他在自家的院子里,沮丧地问上帝:“我每天都勤奋、努力地工作,数十年如一日,从不请假、缺席。每月十一奉献,我也按时交 上。为什么遇上这样的事?”

       长子杰克小时候,目睹玩伴溺水死亡,他轻轻地问上帝:“你让一个这么年轻的生命死去!他做了什么?”他害怕, 因为他开始意识到生命是荒谬的,任何坏事都有可能发生,死亡无法预防地可能随时降临,我们甚至不能用“当一个好人”来避免死亡。于是他问上帝:“如果你不 是一位好上帝,我为什么要做个好孩子?”

        电影中问问题的人,都是有信仰的人。他们不是在恶意挑战上帝,而是在经历了苦难后,对生命的无常发出感叹。他们问的这些问题,真实而深沉。作为基督徒,也许我们不敢高调地质问上帝,但我知道,在我的内心深处,有一些问题是我无法用理性明白的,所以我交托,我相信。

       然而就像这部电影里的角色一样,我内心深处也有微弱的低回。我可以花10分钟,用属灵四律告诉未信的亲友,上帝对他们的生命有美好的计划。我也常对人说,信耶稣得平安、喜乐。但我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属灵生命的历程不能简化为公式。

        上帝常颠覆我们的一厢情愿,召唤我们更真实地去认识祂--祂的慈爱、公义,还有祂绝不打折的主权。祂不要我们只是停留在“风闻有上帝”的状态,祂要我们亲身去经历祂,而这往往透过苦难。

影像化的《约伯记》

       面对生命的难题,导演泰瑞斯‧马力克(Terrence Malick)没打算用理性来辩证。苦难是言语难以表达的,不是可以靠理性想通的。他非常有创意,选用了大量的影像来回应这个千古难题——当丧子的母亲从 内心深处向上帝低语:“为什么?你在哪里?我们对你而言是什么?” 导演在接下来的20分钟里,用一幕一幕的自然奇景,重现上帝创造的伟大,以及祂那至高难测的权能。

       在古典音乐的陪衬下,你看到用哈伯望远镜才能透视的浩瀚宇宙,你看到火山爆发、熔岩奔流,还有一泄千里的瀑布。你看到汪洋的大海和海中各样奇特的生物,你看到细胞在分裂、血液在血管中循环,还有恐龙……

       看到这里,电影院里有些观众已经受不了了。这些画面,到底是在干啥?

       如果你读过《约伯记》,你就知道,上帝从旋风中回答约伯时,那一段精彩的话语,也是很影像的。试着想像下列的经文:

       “海水冲出、如出胞胎。那时谁将它关闭呢?是我用云彩当海的衣服,用幽暗当包裹它的布,为它定界限,又安门和闩。”(《伯》38︰8-10)

       “你能系住昴星的结么?能解开参星的带么?你能按时领出十二宫吗?能引导北斗和随它的众星吗?”(《伯》38︰31-32)

        “鹰雀飞翔,展开翅膀,一直向南,岂是藉你的智慧吗?大鹰上腾,在高处搭窝,岂是听你的吩咐么?它住在山岩,以山峰和坚固之所为家。”(《伯》39:26-28)

       “你且观看河马。我造你也造它,它吃草与牛一样。它的气力在腰间,能力在肚腹的筋上。它摇动尾巴如香柏树,它大腿的筋互相联络。它的骨头好像铜管,它的肢体仿佛铁棍。”(《伯》40︰15-18)

       导演带着我们,把视线从地球上这个受苦的家庭移开,把画面无限拉远(zoom out)。当我们用宇宙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看,苦难就不再是“Why me”(苦难为什么降临到我)的问题,而是罪进入世界以后的必然生命历程。在上帝宏伟的创造与权能里,苦难不再尖锐到令人绝望。苦难使我们再次正视上帝绝 对的主权,苦难使我们回归那不断召唤我们的上帝。

关键的主日讲章

        电影中有一幕关键性的主日讲道,讲的就是《约伯记》。这篇讲章是导演泰瑞自己写的,他找了一位正牌的圣公会牧师Kelly Koonce,在电影中讲这篇道。节译如下:

       “约伯大概会想,他的纯全和正直,应该可以保护他免于灾难。他的朋友则错误地认为,约伯必是暗中干了什么坏事,才遭受惩戒。但事情不是这样的,不幸的事一样临 到义人。我们无法保护自己,我们甚至不能保护自己的儿女……人的生命如同吹散的云、深秋枯干的草,时候到了,我们便如一棵树连根拔起。

        “难道这宇宙的运行法则出了什么问题?这世上有什么是不死不灭,能存到永恒的呢?(这时镜头摇到有基督耶稣图像的彩绘玻璃上,暗指只有在基督里才有永远的生命)……
“当试炼临到约伯的那一刻,他很清楚,这是主收取了他的一切。他立刻把眼目从世上这些短暂、会过去的事物,转移到那位永恒的主身上……在苦难中,我们不能呆坐在那儿原地不动,我们必须勇敢向前,去寻求那掌管万有、超越命运的主宰。唯有在祂里面,我们才能得享平安……”

       如果前面的自然奇景和恐龙的画面,让观众困惑,那么现在,这篇讲章,已经清楚点出导演的想法。

       当受造的人类,来到创造宇宙万物,又赐人生命气息的上帝面前,听祂问:“我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呢?”就能得了安慰:我们所受的苦,都在上帝的主权之 下。全然智慧的上帝,当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如果祂立大地根基的时候,都不需要我们作祂的谋士,我们凭什么坐下和祂商量我们的命运?

       在祂的荣光之中,我们不再需要问为什么,不再需要祂“给个说法”了,因为我们已经寻得了生命的安息之所,我们的理性和情感,已经找到了永恒的归宿。

       电影的最后,丧子的母亲脸上绽放荣光,她打开她的双手,举目望天:“我把我的儿子交在你的手中了,我把他给你了!”她决定不再问为什么,因为她不再只是“风闻有上帝”,而是亲眼见上帝了!

这部电影,你需要知道的背景……

导演

       本片的的导演兼编剧泰瑞‧梅力克(Terrence Malick,1943-)哈佛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因与指导教授意见不合而辍学。回到美国后,他一度在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哲学,后来专心致力于影像创作。

        背景使然,泰瑞的作品里充满哲学性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他以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探索战争中人性和生存意义的作品“红色警戒线”(The Thin Red Line,1988),曾入围奥斯卡金像奖,获7项提名。

剧本

      《生命树》是泰瑞的第5部作品。其构想始自1978年,但蕴酿了近30年,一直等到2006年剧本成熟、资金都到位了,才开拍。

       这部电影,演的就是泰瑞自己的成长故事。剧中的杰克,正是泰瑞本人。一如片中所描述的,泰瑞从小就跟着父母在圣公会长大,他的大弟19岁时自杀,二弟在一场车祸中被严重烧伤。这一连串对苦难的体会,激发他想用影像来回顾和探索生命的意义。

拍摄手法

        显然,泰瑞非常热爱大自然,影片从头至尾,充满美丽的自然景象:随着音乐优雅摇摆的水草、在太阳下闪跃流动的水和光影、微风中翩然起舞的彩蝶、令人惊艳的空中飞行的成群蝙蝠……这些全是自然风景,非电脑合成。

       他宁愿砸大钱,搬一棵重达65吨的巨大梧桐至拍片现场(据说为了搬这一棵巨树,他必须和电力公司商量,暂时把小镇的电停了,以免搬运时损毁沿路的电线杆,造 成意外)。而这一棵如假包换、枝叶婆娑的巨大梧桐,成为电影中生命之树的象征。奥伯伦家的3个男孩,即跟着这棵树一起成长。

       导演泰瑞的拍片手法,可以说非常的“有机(organic)”,他甚至不喜欢人工光源,而要求剧组全部采用自然光。即使在室内也绝不打光,只运用窗外透进的阳光。如果是晚上,只用室内原有的灯光。他想拍出最纯粹、最自然,也最接近上帝的感觉。

电影中的印象主义

         该片的摄影师艾曼努尔‧卢贝兹基(Emmanuel Lubezki),在谈到这部电影的特殊风格时说:“在泰瑞的作品里,影像不是用来记录对话或是录制现场表演的工具,影像应该用来补捉情感……电影应该像香水或是某种气味,用来引发一连串的生命记忆。”

      《生命树》是一部用印象主义的手法拍摄的电影,它如德布西(Claude Debussy法国印象乐派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你几乎找不到主旋律;又如雷诺瓦(Pierre-Auguste Renoir,法国印象派画家)的画作,重点不在清晰的轮廓线条。它没有清楚的故事脚本,它有的是一连串片段记忆和印象组成的画面。然而这些断简残篇,最 终勾勒出一幅无比宏伟的画作!

        当然,这种特殊的印象风格,造成许多观众的陌生感和不适应,因为它要求观众放下已经习惯的好莱坞式观影经验或方式,用更开放的视野去体会片段的影像所捕捉的生命之美。

配乐

        “生命树”里的配乐,全是西方古典音乐。至少使用了下列作曲家的作品:

        巴哈(J. S. Bach)、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白辽士(Hector Berlioz)、马勒(Gustav Mahler)、捷克作曲家史麦塔纳(Bedrich Smetana)、法国巴罗克作曲家库普兰(Francois Couperin)、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Gustav Holst)、意大利作曲家雷史碧基(Ottorino Respighi),和波兰现代作曲家葛瑞兹基(Gorecki)。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父亲(奥伯伦先生)虽然是航空工程师,却非常 热爱音乐,弹得一手好钢琴。电影里还有一幕,是他在教会里用管风琴演奏巴哈D小调触技曲与赋格(Toccata & Fugue in Dminor)。导演用这首曲子来展现父亲的威权,及其严格的纪律。

        全剧中我认为最成功的配乐,是使用史麦塔纳的交响诗“莫尔道河 (Die Moldau)”。这首曲子追溯一条河流的发源,从潺潺小溪,到瀑布急湍,最终成为气势磅礡的大河。莫尔道河流经捷克的大城小镇,带来生命和丰饶。这曲子 正符合本片——探索宇宙的起源、生命的开端,经历春夏秋冬和生老病死。

是否适合教会小组共赏

       虽然这部电影被美国《今日基督教》评选为2011年度佳片第一名,我想大概不会有人拿来做传福音的材料,因为它的拍摄手法太印象主义,可能很多人看不懂。对福音朋友而言,更需要大量的背景解说(特别是《约伯记》),才能看明白。

        不过,教会里的基督徒倒是可以一起欣赏和讨论,比如:

         1.苦难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这部电影和圣经,各有何看法?

        2.为什么电影要花20分钟来描述上帝的创造世界?

        3.“好人有福报”是否合乎圣经真理?

        4.为什么电影中丧子的母亲最后得了安慰?

作者来自台北,任职于密西根州政府IT部门,服事重心为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的校园事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