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lated Articles

《舉目》71期——編者的話
談 妮 本文原刊於《舉目》71期 當以色列人在比哈希錄附近,前有大海,後有法老的追兵時,他們完全為恐懼所控制了。他們懊惱、後悔、否定過去對上帝呼召的回應,說:“服事埃及人比死在曠野還好。”但上帝卻透過摩西回答他們:“不要懼怕,只管站住!看耶和華今天向你們所要施行的救恩。” (《出》14:1-13) 今天,上帝也藉著許多見證人,對在事奉中感到疲累、挫折、灰心,甚至絕望的服事者說:不懼怕,只管站住!看…… 看劉志遠如何現身說法,運用約書亞原則來平衡家庭、事業和教會服事;看王永信如何走過受人深度誤解的幾個難關,忠心事奉60年;看高榮德如何持守在同一崗位30多年,視為甘甜;看小剛如何面對傷害,卻始終懷抱事奉的熱情;看陳慶真如何以切身事奉經歷回答後輩;看盧潔香在柬埔寨幾度遭險而不悔…… 不但如此,《舉目》71期也呈現了幾種特別的事奉方式。如,80歲陳令自學、自製豎琴事奉(見照片。p.17);李永成不懈33年餘,每月親筆寫信給會眾;郭易君的進入婚姻,與事奉密密交織;而賀宗寧筆下的南伊大查經班歷屆成員,更是在事奉中成長,成為眾教會的祝福。 此外,李光陵、景淨、陶婷婷和夢非等,分別從不同角度提醒我們,服事的焦點在敬拜上帝,要常在基督裡享安息,並要趁著精力、體力俱佳時,盡力事奉。 相關文章:為什麼神與以色列人立約時,以色列人很害怕?(主鑒)2019.12.10爭鳴:基督徒要經過白色大寶座的審判嗎?(王成定)2019.03.06以色列建國70年―70節與以色列相闗的經文(鄭鴯璇)2018.06.15你的頭髮被編上號碼了!(杜磊)2019.06.19真金必須火煉(昆明)2020.05.01舉目86期——目錄

聖經與人類的上古歷史
本文原刊於《舉目》71期。 潘柏滔 聖經清楚地告訴我們,人乃上帝按自己的形像造的(《創》1:26-27)。不過,究竟上帝何時創造天地和人類,卻沒有交代。有人根據愛爾蘭大主教烏撤(Archbishop Ussher,1581-1656)的理論,以《創世記》第5章和第11章的家譜計算,認定上帝在主前4004創造了世界和人類。這與地質測年法所鑒定的地球數十億年年齡,大相徑庭!有些人以此攻擊聖經不合乎科學!很多在教會成長的年輕人,也因此離開基督信仰。 保羅吩咐我們,“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2:15)。究竟怎樣才符合“正意”呢?讓我們從下列兩方面,討論一下聖經與人類的上古歷史 。 一、家譜 很多研究聖經家譜結構的學者,認為聖經中的家譜並非按年代準確地記載,其目的也不是用來推算人類歷史年代。聖經記載家譜,目的是表達屬靈的意義、傳遞神學的信息。從聖經中的家譜,我們可看到下列三方面: (一)不重要的人物,不記載在家譜中 下列是一些例子。 例一 《馬太福音》1:1“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後裔,子孫:原文作兒子),耶穌基督的家譜”,在這裡,亞伯拉罕與大衛、大衛與耶穌基督之間的人名,未全記載,因為這家譜只介紹重要的人物。 在耶穌的家譜中,有“約蘭生烏西亞”一句(《太》1:8)。其實這裡有三個人名未被記錄:亞哈謝(《王下》8:25),約阿施(《王下》12:1),亞瑪謝(《王下》14:1)。此外,以斯拉的家譜中,還有6個連續的人名未寫。(見《代上》6:3-14和《拉》7:1-5) 按照《出埃及記》6:16-24記錄的家譜,摩西好像是利未的曾孫。然而從利未到摩西,相隔430年(《出》12:40)。顯然,摩西的家譜中,有不少的人名未記載。 聖經的家譜並不在乎年表,而是有深層的意義。《馬太福音》第1章,記載耶穌的3個14代的家譜,“這樣,從亞伯拉罕到大衛共有14代;從大衛到遷至巴比倫的時候也有14代;從遷至巴比倫的時候到基督又有14代”(《太》1:17)。其實,從亞伯拉罕至大衛,歷經1千年。從大衛至遷到巴比倫,約4百年。從巴比倫到耶穌時代,是5百多年。 耶穌的家譜中,還有4個婦女,這是有違猶太人的風俗的!其中,他瑪、喇合、烏利亞的妻子,都犯過大罪,而路得是外邦人。 可見《馬太福音》中的耶穌家譜,要表達的是:耶穌是彌賽亞,是大衛的後裔,是舊約預言的應驗。祂來是要彰顯上帝的恩典。這恩典是給一切罪人的,也給女人和外邦人。這些神學意義,都是超乎年代的! 例二 《創世記》5章和11章的家譜,使用了平行對稱體裁,都以同樣的程式,記載了10個名字:亞當到挪亞共10代,閃到亞伯蘭也是10代。最後一代的挪亞和亞伯蘭,都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例三 《創世記》4:17-22與5:3-29兩個家譜,亦是有意義的對比。兩個家譜,都以一個父親生3個兒子來結束。兩者都以第7代的子孫為高潮。前者以拉麥的多妻、流血復仇和狂言為鑒,後者以以諾與上帝同行為範(《創》5:23-24),互相對比。 該隱後代和塞特子孫的希伯來名字,亦有對應之處:該隱—該南;以諾—以挪士;以拿—雅列;米戶雅利(Mehujael)—瑪勒(Mahalalel);瑪土撒拉—瑪土撒拉;拉麥—拉麥。 最後一代,同有代表性:拉麥3個後代,代表三種專業人才;挪亞3個後代,代表三個人種。而且,塞特、以諾、挪亞3人,都有較詳細、突出而且正面的描述,說明此3人是例外。該隱族譜不記年代,表示人離棄上帝的日子不被記念。塞特(代替亞伯)的族譜有年代,表示人活在上帝面前得享長壽——直到人罪大惡極,只能活到120歲(《創》6:3)。 這些都是族譜要傳達的主題、教訓與意義。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古人記族譜,重視要表達的意義,重視文字上的工整,卻往往跳過很多代,不記錄,不交代,選擇性地記載。 若用這些家譜中的歲數,加起來計算年代的話,就會發現誤得到下列的結果:洪水以前,挪亞所有祖先都與亞當同時活著;亞伯拉罕58歲時,挪亞才死;閃比亞伯拉罕遲死35年! 這顯然不是五經作者要表達的!《創世記》6:5-6說,當時“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若亞當在挪亞父親的年代還健在,人不可能忘記創造主。這証明挪亞時代的人,不可能與亞當同時。 亞伯拉罕也不可能與挪亞和閃同時,因為比亞伯拉罕更早時代的人說: “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創》11:4) 這些經文暗示,亞當到挪亞,挪亞到亞伯拉罕之間,有遙遠的時間差距,人甚至忘了上帝創造,以及降洪水的史實。 (二)“父親”、“兒子”,或“某某生某某”,超出字面的意思 上文提及,耶穌的家譜中,“約蘭生烏西亞”一句內,即省略了3個人名。因此“約蘭生烏西亞”的“生”字,並非指約蘭是烏西亞的父親,而是指約蘭是烏西亞的祖先。 《歷代志上》1:36提到,“以利法的兒子是提幔,阿抹,洗玻,迦坦,基納斯,亭納,亞瑪力”。但《創世記》36:11-12卻說:“以利法的兒子是提幔、阿抹、洗玻,迦坦、基納斯。亭納是以掃兒子以利法的妾;她給以利法生了亞瑪力……” 聖經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在《創世記》5和11章的家譜中,可以看到下列的程式: “甲活到……年生了乙,又活了……年。乙活到……年生了丙,又活了……年”。這裡所用“生了”一詞,往往是有了子孫之意。比如,悉帕和辟拉為雅各“生了”孫子(參《創》46:16-23),迦南“生了”幾個國家的人(參《創》10:15-18)。所以“甲活到……年生了乙,乙活到……年生了丙”的意思,不一定是父親生兒子。可能是某人出生時,其重要長輩的年齡。 (三)古人長壽的新證據 […]

教會裡的“癮”形殺手——淺談如何輔導成癮者
本文原刊於《舉目》71期。 王倩倩 “癮”,就是錯誤的偶像崇拜。當人沉溺於酒、毒品、暴食,或電玩、賭博、色情等,就是將自己獻給偶像,嚴重傷害了生活與靈性。 當今教會、家庭不能輕忽各種癮的治療與預防,因為我們面臨的是一個令人上癮的社會。許多信徒不願意面對“癮”的轄制,以致無法脫離捆綁,甚至走向自我毀滅…… “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羅》1:16)成癮者及家屬應該向“教會"求助,因為只有聖靈以及全備的福音,才能讓人脫離“癮”的捆綁。教會牧者更應該對“成癮輔導”有正確、清楚的認識,讓各種受“癮”轄制的人,及其身陷苦難的家屬,認識主、有盼望。 成癮是一個“過程” 我們首先必須知道,成癮、戒癮,都是一種“習慣的養成”。例如:賭博5年,要戒斷必須也要經過起碼5年的努力。煙、毒、色情網站,也一樣。換言之,如果成癮時間不長,戒斷也比較容易。因此,癮要盡早“被發現”。 然而華人因為“家醜不可外揚”的觀念,通常要等員警找上門等,不可收拾的局面,迫不得已才去面對。牧者也通常在此時才知道。可惜當事人已經成癮多年,戒斷十分困難。 如果有人向牧者承認有“癮”的問題,表示他在向牧者求救。牧師應該以包容的心,陪他度過這段掙扎期。不過,成癮者通常不會求救,絕大多數都是家屬發出訊號。牧者可以從其家屬及其朋友口中,瞭解成癮狀況及嚴重程度,再決定是否請相關單位,如警察局或戒毒中心人員介入。 如果只是初期(成癮1年內,沒有給生活、工作、家庭等造成困擾),牧者要瞭解次數及成癮種類,如:哪一種毒品?每日吸食幾次?電玩遊戲沉溺的時間多長?確認後,再展開對話,不要貿然行動。 成癮是“罪”還是“病”? “癮”,是隱藏的疾病,也是隱藏的罪。《創世記》中,亞當、夏娃違背上帝的旨意,選擇吃下分別善惡樹的果子,接著就因為害怕而躲藏,不敢面對上帝。當人不斷地選擇罪,將罪當作偶像崇拜,以致受罪轄制、無法自拔,便成為“病”。積癮成病是無法靠自己醫治的,必須藉助外在的力量,才能戒掉。 成癮與一般疾病的最大不同,就是人生病時會呼求代禱、找醫生,成癮時卻剛好相反,躲藏起來。在美國有一位牧師,在教會裡瀏覽色情網站,被秘書發現。經過再三警告,仍然無效,不得已被迫離職。 這位牧師當然知道看色情網站是罪,更不能在教會看,但為什麼還是忍不住?因為他已經是病人,無法靠自己醫治,必須靠外在的力量干預。可惜華人因為愛面子,很少早期求助、早期治療。就筆者所輔導的家庭,大都是等到孩子販毒,員警上門,父母警覺事態嚴重,才採取干預行動,可惜為時甚晚。 這也是為什麼筆者一向主張“成癮也是病”。不是說,成癮者無罪,而是我們對抗的對象不是成癮者,是他背後的“病毒”。正如同醫生不是要除去病人,而是要除去疾病。 當我們受洗時,施洗的牧師問的第一句話是:“你願不願意承認自己是罪人?”成癮者接受幫助,也必須先承認自己有“癮”,並且承認這樣的癮會導致家庭、工作、生活的崩潰。很不幸,通常他們都不會承認(特別是華人家庭)。 如何讓成癮者願意戒掉?不是勸告,而是讓他們真正知道後果是什麼。 需要家屬一起配合 輔導成癮者之前,要先瞭解幾個重要的觀念: 1.通常只有成癮者的家屬才會求助。即使成癮者主動求助,牧師也要透過周圍的人,瞭解其真實狀況。說謊、隱瞞,是成癮者慣有的態度。 2.輔導成癮者,即是輔導病人的“生活供應者”,如:配偶、父母、雇主……牧者沒有法律上的權力和經濟上的供應能力。牧者是“教練”,真正下場作戰的是家屬。 3.通常成癮者必須先脫離“癮”的轄制,才會敞開心接受上帝的道。當人車禍受傷後,必須先送他去醫院止血,而不是帶領他做決志禱告。因此,不要有“上教會就能斷癮”、“帶他禱告就會好”的期待。 4.先用同理心去掉成癮者的羞恥感,讓他願意“自我揭露”,牧者才能展開後續的輔導。因此絕對不要論斷,不要爭論對錯。一旦“論斷”,就斷了後續的輔導機會。 5.輔導戒癮,其實是幫助成癮者產生戒癮的意願,為他提供機會,讓他自己選擇並且承擔後果。 6.成癮者如果是青少年,其腦部發育尚未發展完整,因此要輔導的是家長。 浪子在哪裡醒悟? 聖經故事裡的浪子,是在哪裡醒悟的?答案:豬圈! 成癮者很難在舒適的環境裡決心戒癮,必須藉由外在的力量。這個“外在的力量”,就是成癮所帶來的後果,如:家庭破碎、失去工作、被捕坐牢、損失金錢等。他們必須親身經歷後果,才會有悔改的意願。 不過,這必須家屬同意,讓成癮者承擔這樣的後果;正如亞當、夏娃犯罪時,上帝讓他們承擔結果(參《創》3:16-19),但同時也準備了救恩(參《創》3:15)。這就是幫助戒癮的原則:讓其承擔後果,並且展開拯救行動(不是勸告)。 人生病時要找醫生,人“靈裡生病”時要找教會。教會要學習承擔這樣的責任,學習運用聖靈的大能,與輔導的技巧,幫助在“癮”中掙扎、哭泣的家庭。成癮有多種,治療的方式各不同。成癮者的年齡、家庭狀況,也會影響輔導的方式。 “成癮”是屬靈的捆綁,讓人失去了上帝的形像,失去了真正的自由 。成癮輔導的重要性,如同耶穌所說:“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著呢?” (《路》15:4)沉溺者就是那迷失的羊。 作者現任北美華神客座老師、北美晨曦會輔導老師。著有《上癮的真相》。 相關文章:海頓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