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难是必须的吗?(吴献章)

本文原刊于《举目》73期。

文/吴献章

BH73-03-7913-By Miniperium-Honey Bee 宽690

问:圣经中对苦难与祝福的定义,与世人的看法有何不同?基督徒如何在残缺中成长,带着破碎跟随和服事基督?

苦难让我们体验上帝的信实。祂的安慰,胜过我们承受的苦难。

虽然撒但不论如何“整”约伯,使他深陷搁浅,但约伯的生命却被上帝的信实托住(《伯》2:6),直到安然见上帝显现(《伯》38:1)。

约伯并没有在所受到苦难中得到答案,但经过两次的“宇宙之旅”及“动物奇观”后(参《伯》38-41),约伯深感自己的无能及渺小,发现苦难是一个奥秘,而人真正所需的,并不是上帝公义的回应,而是与上帝有一段相遇的历程。

如果将苦难从约伯身上抽离,约伯只认识上帝的法则,他与上帝的关系,不过是例行的献祭与守约的生活(《伯》1:5)。但是,因着“反常”的苦难,约伯的人生从“平常/平凡”,度过了“无常”和“反常”,而经历了“超常/超凡”!

海伦·凯勒说:“我对我的残疾充满感恩之情,因为它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世界,发现了自我,发现了我的上帝。”

当人担心自己会弃掉上帝(《伯》1:5),当魔鬼相信人会弃掉上帝(《伯》1:6-12),上帝却有着不可思议的全知(《伯》1:13-22,2:7-10),允许恶人昌盛(《伯》21:7-34),耐心地允许人质问、控告祂(《伯》38:1-3;40:1-9;42:1-6),且慷慨加倍地祝福人(《伯》42:10-16)。

虽然苦难不一定找得到原因,却可以找到上帝自己。

约伯在答辩的过程,口中偶会激发出“金玉良言”,包括引发作曲家韩德尔写《弥赛亚》神剧中,女高音的咏叹调:

“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

我这皮肉灭绝之后,我必在肉体之外得见神。

我自己要见他,亲眼要看他,并不像外人……”(《伯》19:25-27)。

从这精彩的弥赛亚预言,我们看到苦难中上帝仍赐给人盼望——“祂(上帝)使人夜间歌唱”(《伯》35:10)。

上帝才是困苦之人的盼望!搁浅时不要上了撒但的当,而错怪了上帝,以致失去这盼望。

从约伯来看,“搁浅”帮助我们“不致遇见试探”(《彼前》4:1)。祈克果也说:“多亏脚底有刺,使我跳得比脚没有问题的人还要高。”

更重要的是,搁浅的痛苦会过去,搁浅后的美丽将长存!正如雷诺瓦(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他因为类风湿关节炎,导致不良于行27年,手握画笔十分痛苦。有人问他为何继续作画,他回答:“痛苦会过去,美丽却将存留。”

含着泪水看天的人,往往看得到彩虹。

选自《搁浅的日子——约伯记注释》(台北:校园,2011),P. 26-29。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