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责任心到使命感(刘在胜 张秀荣)

本文原刊于《举目》53期

刘在胜 张秀荣

      至2011年,我们在法国的学生事工──“向中国留学生传福音,带他们信主,并跟进,造就他们成为主的门徒”,已进入第12年。

        借着这个事工,神让我们对祂的信心得以坚固,灵命得以成长;使我们事奉的心态从责任心,慢慢转变成使命感。

当作一份工作

        1999年,我们夫妻回应了神的呼召,参加了“学园传道会”福音机构之后,我们清楚地知道,这是为神做工,是一份工作。既然是工作,就要敬业,有责任心。

       在态度上,我们非常认真;在行动上,不敢有丝毫怠慢。比如:每周外出发单张,邀请新朋友参加周三、周五的团契活动;按“4个属灵的原则”传福音,用6个小册 子及时跟进和造就;与学生一起学习圣经,一起学习祷告;按时写代祷信,及时地向同工们汇报我们的事工情况,和需要代祷的事项……

        一切都按我们接受的培训、按部就班地去做。但不可否认的是,有时我们会把学生当成自己工作的对象,是在尽一份责任。对经常来团契来教会的学生,就会很热情,很关心,对不经常来的学生就会相对地冷淡;团契兴旺的时候,就特别开心,团契人少的时候,就心情沉重。

        当有人决志信主或受洗的时候,我们会特别激动,一是为灵魂得救,二是为自己的工作成绩而沾沾自喜。道理上知道是为神而作,但情绪还是会被影响,心里还是很愿意得到他人的赞赏。神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这是我们灵命不成熟的表现,我们必须改变。

真正有了使命感

        随着事工的发展,我们和学生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他们亲切地叫我们刘哥、刘嫂,把我们当作朋友或长辈。甚至愿意与我们分享,一些不愿意对父母讲的事情,听听我们的意见。他们不仅听我们怎么说,更要知道我们会怎样做。

       “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唯有爱心能造就人”(参《林前》8:1)。爱不是知识、道理,而是活出来的行动。我们必须以身作则。神一直不断地提醒和告诫我们:“既 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参《弗》4:1)。我们决心用自己的言行,让学生们明白神的真道,“用生命影响生命”。

         正因为调强“要行出来”,团契出现了许多让人感动的事情。去年夏天,团契的两位姐妹,在巴黎的街头,发现了一位从新疆来的维吾尔族留学生。他因护照等都丢失了, 法语讲得又不够好,流落在街头。这两位姐妹就把他带到家中,让他吃了一顿饱饭,然后帮他找到一个可以搭铺睡觉的地方。

        一直到他今年2月回国,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团契所有的兄弟姐妹,都凭著爱心,在经济上、物质上给过他帮助。他和他的家人很受感动。他因经历到神的大爱,而受洗归主。
团契几个已婚的小家庭,虽然自己的住房不大,但都愿意开放家庭,提供给大家查经、分享、祷告。当你看到10几、甚至20来人,挤在不足20平米的屋子里聚会,你的感动会油然而生。

正确地待人、待己

        随着“海归”的出现,我们也开始了“海归事工”。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会回国探望海归的兄弟姐妹。我们发现:他们回去之后,会遇到很多压力,甚至会沮丧,这固然与环境的改变、生活的需要调整有关,但也与他们骨子里的骄傲,有很大关系。

        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也很优秀,是被父母、长辈宠惯的一代。信主之后,生命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有些人还成为团契、教会的骨干,所以,他们得到的重视、鼓励比较多,这无形也助长了他们的骄傲情绪。

        发现了这种情况后,我们除了教学生们事奉外,更教导他们正确地看待别人与自己。

       “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参《罗》12:3)我们要以主耶稣和神的历代仆人为榜样,靠着圣灵的大能,治死老我,学做又忠心、又良善的仆人。

       凡是要回国的学生,我们会与他们多次个别交谈。团契会有欢送会,同时也奉耶稣的名按手差派。这让他们清楚地知道,他们是带着使命回去的,所以不仅要尽快地融入当地教会,还要有开拓精神,在没有教会的地方建立团契和教会。

       神说:“没有异象,民就放肆”(参《箴》29:18),“你们要去,使万民做我的门徒”(参《太》 28:19)──这是神给我们基督徒的使命。“把福音传到地极,传给万民” (参《太》 24:14),这是神给我们的异象。我们愿以此种生活方式来荣耀神的名。

作者夫妇来自大陆,现居巴黎,为学园传道会宣教士。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