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心不是献金(刘孝勇)

本文原刊于《举目》53期

刘孝勇

       “有些人耀武扬威地把奉献丢在奉献盘上,仿佛在说:‘瞧,上帝总算觉得舒服了吧!’……  上帝根本不需要你的任何东西,连你的一角钱也不要。你如果这么做,是损害自己属灵的福气。你有权保有一切属于自己的财物,但是这些财物不仅会腐朽败坏,也终将毁掉你。”
——陶恕(A. W. Tozer,注1)

几种奉献观

        纵览整本圣经可以发现,圣经谈到奉献时,着重的不是献上了什么,而是奉献者的心。
献金和献心,到底有什么关系?弟兄姊妹应该怎么看奉献?

        有人以为,奉献就是把“剩余的”拿出来——自己先留下生活、教育、缴税、娱乐的开销,再把余额的零头拿出来奉献——如果刨除去了所有的开支,还结余220元,最后奉献的多半是零头20元。这种奉献观,叫做“剩余奉献观”。

        还有人,抱持的是“投资奉献观”,以为自己奉献后,神一定要回报,而且只能多、不能少。
还有的人以为──奉献得愈多,在教会中就愈有权利和影响力。这种观念,应该可以称为“权利奉献观”。

        也有人视奉献为一种荣誉,所以不少教会把奉献者的姓名和金额登录出来,甚至用贴红纸的方式,介绍奉献者对教会的贡献。这是“荣誉奉献观”。

        还有人持“责任奉献观”,认为“教会兴亡,匹夫有责”,所有的会友都应该负起责任,让教会生存下去……

        上述的这些奉献观,是把神当成只配得剩余资产的人,或是生意往来的伙伴、权利交换的管道、出名得利的工具……

        很难苛责这些人,不是吗?他们至少比那些没有奉献的人做得好。然而,圣经教导我们,神真正在乎的是人,是人的心,而不是人所拿出来的。

重在全心摆上

        旧约的献祭,不是只献牛羊牲畜而已,而是要献祭者全心的摆上。燔祭、平安祭、赎愆祭,都要求“无残疾”的牲畜(参《利》1﹕1-17, 3﹕1-17, 22﹕18-30, 5﹕1-6﹕7)。

        这种“完全”的观念,还表现在要将祭牲全部焚烧(参《利》1﹕9),以及素祭时,以“初熟之物”代表“全部”农作物献祭(参《利》2﹕14)。

        这种“完全”的要求,来自于神,提醒奉献者全心全人的摆上。难怪神悦纳了亚伯的献祭,却厌恶该隐的(参《创》4;《来》11﹕4)。这也是为什么先知弥迦, 责备那徒有表面敬虔的世代:“我朝见耶和华,在至高神面前跪拜,当献上什么呢?岂可献一岁的牛犊为燔祭吗?耶和华岂喜悦千千的公羊,或是万万的油河吗?我 岂可为自己的罪过,献我的长子吗?为心中的罪恶,献我身所生的吗?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祂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 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6﹕6-8)

       “千千的公羊”和“万万的油河”本就属神。神最想从献祭者得到的,不是这些祭物,而是献祭者的全心。

       明白这一点,就不难了解主耶稣要门徒积攒财宝在天上的原因——“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参《太》6﹕21﹔《路》12﹕34)

       所以,不是用税前、税后来计算自己该拿出多少奉献,而是要问自己:你的心到底在哪?你想把你的心献给这个世界,还是献给神?

        多年前,笔者在台湾念神学的时候,在实习的教会中遇到一位年长的弟兄。他独自抚养年幼的孩子,生活实在辛苦。有一天,教会的办公室突然多了一台全新、功能齐全的影印机,同工们都欢呼,终于可以摆脱以前那台不断卡纸、效果差、功能又少的影印机了!

        然而,没有人知道这台新机器是打哪来的。最后,笔者才知道,原来新影印机是这位弟兄奉献的。他原本一直存钱,希望尽快把自己那台破机车换掉,但现在他把攒的 钱全部拿出来,买了教会最需要的影印机。他说了一句话,让笔者深受感动:“我的破机车还可以骑,但是神的影印机不能等!”

       这位弟兄在奉献的时候,就是把整颗心都给了神。

在乎的不是比例

       十一奉献是把所得拿出1/10献给神。但如果心不对,就算拿出9/10来奉献,也是枉然。
亚伯拉罕是第一位作十一奉献的人(参《创》14﹕20),以色列的先祖雅各也行十一奉献(参《创》28﹕22)。摩西五经清楚载明,十一奉献是神的律法,包 括一切的农作物──“地上所有的,无论是地上的种子,是树上的果子,十分之一是耶和华的,是归给耶和华为圣的”(《利》27﹕30),还包括动物、牲畜 ──“凡牛群羊群中,一切从杖下经过的,每第十只要归给耶和华为圣”(《利》27﹕32)。

       1/10的奉献之所以重要,因为这是神所定规的,也是归神为圣的。换言之,持守1/10奉献的人,因为从心里顺服神的吩咐,甘愿把这种定额的物业献给神。

        十一奉献甚至带着赐福的应许,神透过先知玛拉基宣告:“……你们要将当纳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仓库,使我家有粮,以此试试我,是否为你们敞开天上的窗户,倾福与你们,甚至无处可容。”(《玛》3﹕10)

        不少基督徒认为,旧约已经过去了,现在活在新约里,所以不用十一奉献。然而旧约不是废去了,乃是在新约里成全。耶稣来不是要废掉律法,乃是要成全律法(参《太》5﹕17)。一切旧约的应许,都要靠着耶稣基督成全,包括十一奉献在内。

        为什么不少基督徒不愿十一奉献?为什么教会不敢放胆鼓励十一奉献?1/10算是太多吗?如果你仔细看新约,新约非但不否定十一奉献(参《希来》7﹕1-10等),还鼓励 将人所有的,全部奉献((参《徒》5﹕32-35;《罗》12﹕1;《加》2﹕20)等)。

        请问,你打算奉献1/10,还是10/10?既然将心摆上的奉献,可以让人经历神,信心得以淬炼,为什么你不好好操练奉献呢?这个机会可是神赐给你的!

要甘心乐意

       奉献不但要全心,也要甘心乐意。今年7月安息主怀的英国神学家斯托得(John Stott),在解释登山宝训的时候说:“基督徒奉献、付出的特征是,自我牺牲、自我忘记,而不是自我夸跃。”(注2)

        这个“自我”如何,往往是基督徒奉献的关键。自我膨胀会让人看不见神,自我谦卑、牺牲,则会让人的眼中只有神。保罗鼓励哥林多教会奉献,提到了这个“自 我”:“少种的少收,多种的多收;这话是真的。各人要随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神所喜爱的。神能将各样的恩惠,多多的加 给你们;使你们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样善事;”(《林后》9﹕6-8)

        这段话至少提醒我们3点:

        第一,神并不勉强人奉献。虽然祂把奉献的机会赐给人,但人的自我可以“随本心所酌定的”来奉献。

        第二,神喜爱甘心乐意的奉献者。

        第三,神使甘心乐意奉献的人得到更多,让他们有能力再去奉献、帮助更多人(注3)。

       神透过使徒告诉我们,甘心乐意的奉献,能带来源源不竭的祝福,让人死水般的生命,经历神那丰盛无比的慈爱。

       早年德国画家斯腾博格(Sternberg),以一位女士为模特儿,画一幅仕女画像。他画的时候,那位女士不经意看到旁边有画好的耶稣钉十架图(Ec-ce Ho-mo, 即,英文Behold, the Man),就不断问画家,为什么这位慈颜善目的人,被钉在十字架上?

        因为绘画需要高度的专注,而这位女士又问个不停,史氏索性停下画笔,把耶稣为什么钉在十字架上,如何拯救罪人,娓娓道来。女士非常感动,泪流满面地问:“他为你舍了性命,你为他舍了什么?”

        史氏也受到很大的感动,就把这句话加在他画作上。这幅画作后来在德国的杜塞多夫(Dus-sel-dorf),被一个玩世不恭的公子哥儿看到,他的生命竟然因此得到全然的改变、更新,最后蒙召成为传道人。

        这个人就是钦岑多夫爵士(Nikolaus Ludwig Graf von Zinzendorf,1700-1760)。他所创立的摩拉维亚弟兄会,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波大规模的基督教(新教)宣教运动,以短短30年的时间,在欧 陆、北美、非洲、亚洲、中南美洲建立了宣教基地,教会和信徒在各地快速增长。

        同样受到这画和题字感动的,还有圣诗作家海弗格尔(Frances Ridley Havergal)。她在1958年写下《我曾舍命为你》(I Gave My Life for Thee),感动了许多人归向主。
主耶稣为我们舍了性命,我们不当甘心乐意地为祂舍下什么吗?

同心同享恩典

        在神的心意里,奉献也是与人恩福同享、患难与共、同心同行。在基督徒的群体生活中,神透过奉献,让人经历同心的团契。不是金银或物资能成就这种关系,关键还 在人心。以色列人在旷野生活40年,每天搜集天上降下的吗哪作为食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照着饭量收取吗哪,“多收的也没有余,少收的也没有缺”(参 《出》16﹕18)。

        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中,用了这节经文,鼓励弟兄姊妹奉献,帮助那些穷困的肢体。他勉励哥林多教会:“因为人若有愿 做的心,必蒙悦纳,乃是照他所有的,并不是照他所无的。我原不是要别人轻省,你们受累,乃要均平,就是要你们的富余,现在可以补他们的不足,使他们的富 余,将来也可以补你们的不足,这就均平了。”(《林后》8﹕12-14)这里的 “均平”,就是平均、公平的意思,是基督的肢体之间,同心同享神丰富的恩典。

        保罗,主所重用的使徒,在得救之后,蒙神选召,四处旅行布道。为了帮助耶路撒冷的穷人,他到处鼓励奉献,自己却织帐棚养生,不接受别人捐助。唯一的例外,是来自腓立比教会的供给。

        在写给腓立比教会的书信中,保罗这样形容:“然而你们和我同受患难,原是美事……我并不求什么餽送,所求的就是你们的果子渐渐增多,归在你们的账上。但我样 样都有,并且有余;﹔我已经充足,因我从以巴弗提受了你们的馈送,当作极美的香气,为神所收纳所喜悦的祭物。”(《腓》4﹕14-18)

        弟兄姊妹所摆上的奉献,是神所收纳、所喜悦的祭物。保罗这个接受者,喜乐地同心同享这奇妙的恩典,而腓立比的奉献者,则是同心同受保罗的患难。这种超越的 团契生活,是不是很棒呢?照主耶稣所说:“因为门徒的名,只把一杯凉水给这小子里的一个喝”(参《太》10﹕42),都必得赏赐,何况基督徒透过奉献,与 整个教会甚至更多人一起,过同心同享的生活呢?

        中国内地会之父戴德生,曾受邀去一个穷人的家里。他发现那家的妻子生病,全家生活十分困顿。他很想帮助这个家庭,可如果他把口袋里仅有的一块钱送给他们,他自己第二天中午就没钱吃饭了。

        他告诉这位穷人,他们在天上有一位慈爱的神。但他心里一直有责备,因为那块钱还在他的口袋里。最后,他降服在神面前,决定专心倚靠神。当他把那块钱拿出来给了穷人,他的心里充满了天上的喜乐。

        就在操练了这个信心功课的第二天,他收到一个装着钱的信封,里头有不知名人士捐献给他的金钱,数额比昨天他给出去的多了3倍。神让祂的儿女透过奉献,经历同心同享的团契生活。

最单纯的事

        奉献的时候,人的确只看到你献的金,摸不透你的心。然而,你整个心在神的眼中是赤露敞开的。神衡量一个人的奉献有多大的价值,不在于他拿出了多少钱,而在于奉献者所存的心。

        该隐以“地里的出产”为祭献给神,而亚伯则是向神献上“羊群中头生的”,结果神看中的是后者(参《创》4﹕1-15)。不是素祭、燔祭或植物、动物有什么差别,是人的心到底如何。
谁能说初代教会的亚拿尼亚和撒非喇奉献得少呢?他们把赖以维生的田产全都卖了,这可是大大一笔的奉献呐!可叹的是他们私底下留下几分,欺哄了神,被神击杀而死(参《徒》5﹕1-11)。

        谁能说寡妇的两个的小钱奉献得多呢(注4)?但在耶稣的眼中,这一点点摆上,是何等伟大的奉献! “我实在告诉你们,这穷寡妇,所投的比众人还多;因为众人都是自己有余,拿出来投在捐项里;但这寡妇是自己不足,把他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路》21﹕3-4)
不是献多献少带来差别,是人的心如何,决定了能否在神眼中蒙悦纳。

        圣经中还有不少奉献被神悦纳的例子,像马利亚献上香膏(参《约》12﹕3)、男孩献上五饼二鱼(参《约》6﹕9)、哈拿献上撒母耳(参《撒上》1﹕10-28)、亚伯拉罕献上以撒(参《创》22﹕1-14)。

         如果每次要奉献的时候,你不确定要怎么奉献,或奉献多少,就看看这些属灵前辈吧!要记得自己的的心正赤露敞开在神的眼中。

       献心不是献金。最单纯的事,不是吗?

注:
1. A.W. Tozer, Christian the Eternal Son: The Beautiful Portrait of Deity from the Gospel of John (Wingspread: Camp Hills, PA, 2009).

2. John Stott, The Message of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InterVarsity Press: Downers Grove, IL, 1978),131.
3. “少种的少收,多种的多收”,和保罗这句话意思最接近的,是《箴言》11﹕24-25:“有施散的,却更增添;有吝惜过度的,反致穷乏。好施舍的,必得丰裕;滋润人的,必得滋润。”也可以参考《箴言》19﹕17,及22﹕9。
在原文里,“均平”(σότης)这个字就是平均、公平的意思。这个均平并不是要求人所无的,而是依照人所有的(富余的),特别是同心的关系上,彼此一同分享神丰富的恩典。
4. 根据《路加福音》的记载,耶稣在圣殿,看到一位寡妇奉献了2两个希腊小钱(《路》21﹕1-4)。每个希腊小铜钱(Lepton),等于1/2个罗马大铜 钱(Assarius),也等1/32个罗马银币(Denarius)。当时,一个工人一天的工资是“一钱银子”(Denarius,即1个罗马银币,参 《太》18﹕28 ;20﹕2)。所以,寡妇的2个小钱,等于一个工人一天工资的1/16。

作者为北美华神教务主任。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