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16.02.01
文/王敏俐
2015年10月底,全亚洲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同志大游行在台北落幕。除了台湾之外,亦有来自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泰国等亚洲国家的同志参与。主办方表示,挑战性别与年龄的藩篱,是今次的诉求。
身为基督徒,我并不赞同该运动的许多概念。不过很有意思的是,我发现许多参与游行的人,其着眼点并非全是同志议题。
对“性”的解读
点开游行照片,各种性暗示的标语映入了眼帘。我并不想复述这些标语的内容,但这些标语的诉求之中,有几个共同的价值观,诸如:性不应该受年龄的限制,性不应该被限制在性别的框架中。
我心中不禁迷惘:当游行者高举性解放旗帜时,他们对“性”的定义是什么?“性”指的是一时肉体的快感,还是人心深处对亲密关系的渴望?
根据《巴恩哈特语源学辞典》(The Barnhart Dictionary of Etymology,1988)的解释,“性(sex)”这个名词,源自拉丁文sexus,是“分开”的意思,表明性别,即男人或是女人的性别状态。
心理学家罗洛梅在他的著作《爱与意志》中进一步的阐释,人受造而为雄性与雌性,有彼此渴慕的自然天性。男女二性渴求在结合中补全彼此的不足,进入丰富和圆满。
在旧约圣经中,“认识” דָי(yada‛)与“同房”是同一个字,指的是亲密的认识——指夫妻之间身体、心灵契合的亲密认识。
渴于亲密
对于爱与亲密关系的渴望,本该带给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可是许多的时候,却带给我们无限的苦涩。
三藩市的卡斯特罗区,以同性恋闻名。天主教神父卢云,曾在那里服事爱滋病患,接触到无数痛苦的心灵,渴望爱与接纳。卢云提到:
“那些被自己家庭驱逐的男孩被逼在街上混。”
“他们当中有数以百计的人,在浴室遇上(性)伴侣,从来不认识名字,却从那些伴侣染上正在夺去他们生命的病毒。”
“那些年轻的男子正在死亡——名副其实地正在死亡——就因着他们对爱的饥渴。”
人对爱与接纳的渴望该如何满足?上帝按祂的形象与样式造了人,又向人吹了一口气,使人不仅仅是尘土,而是有灵的活人,使人不仅有肉身的需求,也渴望灵魂的饱满。
尽管而今的人已经因为悖逆而离上帝很远了,但那个受造时就有的原始渴求一直都存在着,催逼着人去寻找生命的满足。
人想用身体的满足来弥补心灵的空洞,然而身体的结合,与心灵上的亲密关系并不能画上等号。今日的流行文化中,高举性享受,而非关系之间的亲密与交流。
性享受可以让人即刻享受肉体的欢愉,但是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持,则需要付出更多,包括,花时间去陪伴对方经历生命的低谷;在对方最狼狈不堪的时候,选择接纳而非拒绝;当对方伤害你时,选择宽恕;当你的欲望与对方的需要相冲突时,选择放下自身的享受,成就对方……
请来爱我
看着游行中的种种诉求,以及男男女女的呼喊,我心中更深领会到卢云的话:
“有时我看人类就像一个苦海,他们渴望着关怀、柔和、关切、爱顾、接纳、宽恕和温顺。似乎所有人都在喊:‘请来爱我。’”
我们渴望的爱与亲密,无法借着性的解放而满足。
当我们用自己的偏好与方式,而不是按著上帝的心意去爱的时候,总是伤痕累累,充满眼泪!那真正能带给我们满足,且不掺杂任何恐惧的爱,是来自上帝的爱。
我们不是因为圣洁才享受祂的爱,而是因为祂的爱,我们才有可能走向圣洁与真实的平安。
作者来自台湾,留学德国,现居美国。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