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卫约翰
本文原刊于《举目》78期以及《举目》官网2016.06.01
和平,是大家都认同,并且追求的。可惜的是,周围的世界,常常提醒我们,我们并不处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中。我们习以为常的和平,其实是上帝的恩典。
教会里面也是如此。我们非常地期望,教会就是主所应许的和平居所。可惜的是,我们常常发现,教会不是世外桃源。紧张、冲突,甚至敌对,时有发生。
有些弟兄姐妹,因此灵命低沉下去了。有些弟兄姐妹,虽然没有受那么大的影响,可是也不免在心中,发出一声叹息:这到底是怎么了?
其实,这情况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都是罪人,而且有着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不同做事风格。这样的人聚集在一起,意见不同、相互摩擦,是再正常不过的。处理不好,就造成紧张和冲突。
在这方面,教会与社会并没有不同。真正不同的,是我们如何去面对这样的不同。若是按照社会上的方法,我们就与非信徒没有什么两样。教会也就失去了耶稣所说的,光和盐的作用。我们需要学习,如何按照上帝的方式,处理不同,甚至冲突。
教会里发生冲突,并非大家不知道圣经的教导,而多半是不知道如何将圣经的原则应用到生活中。这是我们基督徒生活中的难点,教会也往往对此教导不足。
只是知道上帝的话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可以实践出来。我于是想到了主耶稣的道成肉身。
其实冲突的极致,就是关系的敌对。在救恩成就以前,我们与上帝就是这种敌对的关系。上帝是如何处理这种敌对的关系呢?
第一,依然爱我们
虽然我们与上帝是敌对的关系,但是上帝却依然爱我们,并没有因此减少祂对我们的爱。换句话说,上帝恨恶我们的罪行,却爱我们这些罪人。
这样的原则,也应该是教会中相处的准则。我们可以意见不同、看法不一,但我们仍要彼此相爱。若我们过于在意意见的不同,却忽略了彼此相爱这样一个大原则,我们的关系就会疏远,甚至变质。
多年前,一位团契的主席问我:有一位弟兄,言行都非常不符合圣经的教导。可不可以用什么方法,和平地请这位弟兄离开团契?
我不知道为什么,心中有一种感动,回答他:我突然觉得撒但在笑。因为牠的工作,真的是太容易了。只需要稍稍破坏一下信徒之间的沟通,信徒就争斗起来了。
这个世界告诉我们,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与我不合的,我就与他分离,视他为仇。可是,如果我们从上帝的角度去看,却会发现,对方也是上帝所爱的。
第二,终极的使命
我们常说,这些关系的紧张,多出于文化的冲突。确实,歧见常出于文化带来的误解。那么,在这个多文化的时代,我们该如何互相理解、彼此接纳呢?是别人来适应我的文化,还是我去适应别人的呢?
若就文化的不同而言,耶稣道成肉身,来到这个世界,所面对的文化不同已经到了极致。可是,耶稣并没有把改变文化当作最重要的使命。
的确,主耶稣一直教导门徒,何谓天国的文化。但耶稣从未忘记,祂道成肉身来到世间的终极使命是什么,就是为了所有的人死在十字架上,成就极重无比的救恩,彰显上帝的爱。
因此,我们也需要问,基督徒的终极使命是什么?
我们的使命,难道不是活出耶稣爱的样式吗?在这样一个终极使命的面前,文化不同、做事方式不同,就算不得什么。我们难道不懂得什么是“以大局为重”吗?“大局”是什么?不就是建造基督的身体,一同彰显基督的爱吗?
我们能不能为了大局,而不在意小节呢?
第三,不评判对错
上帝解决敌对方式的方法,不是审判,不是评判谁对谁错,而是道成肉身。就是上帝的独生爱子,完完全全地成为我们的样式,与我们感同身受,让我们知道,祂完完全全地了解我们的软弱,知道我们的痛苦。
信徒之间的冲突,往往是因为彼此缺乏了解。我们可能忽视了文化的不同,忽视了背景的不同,忽视了各人做事方式的不同。一句话,我们没有先试着去理解对方,去穿对方的鞋子。
这有时也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有了自己的计划和想法——当我们有了“自己的计划”时,其实我们已经背离了耶稣的教导。因为无论我们给自己的想法,贴上多么冠冕堂皇的标签,本质上我们是想用个人的意见,代替圣灵的带领,以致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也是罪人,有自己的私心杂念。私心杂念,使我们无法正确理解别人。因此,我们需要先问自己:我在这件事上,是不是真的存著清洁的心?
第四,外部的帮助
其实在这一点上,我们都会发现,自己是何等的无力,因为我们很难看到自己的弱点。若没有上帝的帮助,我们往往走不出这困境。我们非常习惯按照世界的方式,来拉黑其他人。
其实有哪一样的环境,不是上帝允许我们经历的?若是上帝允许的,有哪一样不让我们得益呢?
笔者自身的经历证明,越早向上帝祈求光照自己,越容易走出这样的困境。当上帝的帮助临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我们会发现,我们自己的灵命,又前进了一大步。
上帝非常清楚我们的境况,知道我们靠自己,完全无法解决自己与上帝的敌对。祂知道我们必须有外部的帮助。也因为这个原因,上帝的爱子才道成肉身,来到我们中间,为我们成就了极重无比的救恩。
进一步:实际帮助
我们在处理彼此冲突的时候,不单要与对方感同身受,还要提供实际的帮助。
当我们给予实际帮助的时候,我们与对方就成为了队友的关系,一同面对前面的挑战。所以,彼此理解不是最终的目标。基于理解的彼此帮助,才是努力的方向。不然,我们依然停留在理解的层面。
《彼得前书》3:11:“也要离恶行善,寻求和睦,一心追赶。”愿主的话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引导。
作者为生化博士,目前全职牧会。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