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德之死(高蓓明)2016.08.03

文/高蓓明

本文原刊于《举目》78期及2016.08.03

2017年是宗教改革500周年的大庆之年,德国的基督教会将举办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他们自2008年就开始了一个大型的专案,称为“路德10年”(Lutherdekade)。

在这10年中,每年各有一个主题:

2008年:启动“路德10年”大型主题活动。

2009年:宗教改革和信经。

2010年:宗教改革与教育。

2011 年:宗教改革与自由。

2012 年:宗教改革与音乐。

2013年: 宗教改革与宽容。

2014 年: 宗教改革与政治。

2015 年:宗教改革——画和圣经。

2016年:宗教改革和统一的世界。

2017年:庆祝宗教改革。

我本人则从2007年开始,有意识地每年跑几个同路德生前的活动有关的地方,去追寻他的脚踪。

2015年9月,我去了艾斯莱本(Eisleben)和曼斯费尔德(Mansfelder)。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艾斯莱本。

德国一共有3个“路德之城”,其中最有名的是维滕贝格(Wittenberg),去的人最多。我也去过3次。另外两个路德之城,比较偏僻一点,去的人不太多,一是路德上小学的小镇曼斯费尔德,二是路德出生和死亡的地方艾斯莱本。

这两处相距不远,都在今日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Sachsen–Anhalt)州的曼斯费尔德地区。那里有大片的平原、丘陵和丰富的矿产,世世代代的人都靠开采矿产度日。路德的父亲就是小矿业主。

自从东、西两德合并之后,所有的矿业都关闭了。

一路坐车过去,看到的是大片的庄稼地,还有许多灰色的小山包,都是炼矿之后堆积的废渣。

有人想用这些废渣铺路,好让难看的土包消失。不过,遭到了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这是当地的历史,老百姓不愿意从记忆中划去。

 

人生的巧合

艾斯莱本有路德出生和去世的房屋,有路德出生第二日领洗的圣彼得保罗教堂,以及最后4次讲道的圣安德烈教堂。1997年,该镇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艾斯莱本最重要的一个参观点,就是路德逝世的地方。世上很少有伟人,出生地和死亡地点,是在同一个小地方。路德是这少数人中间的一个。

1483年,在艾斯莱本出生后第二天的路德,被父母抱到住家对面的教堂里受洗。当年生存条件艰苦,孩子的死亡率很高,所以父母会尽快地让婴儿受洗,以求上帝保佑。

路德在这里只住了几个月,就随着父母搬到曼斯费尔德去了。成年后的路德,多次回到艾斯莱本,同当地的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不过,他并没有回到这里居住。那么,他怎么会在这里过世呢?

原来,当时曼斯费尔德地区的贵族之间总有纠纷,平息不了,请求路德来为他们调解,所以路德多次前来。

1546年的1月份,路德一路艰辛地来到此地,天冷,大水,道路不平,引起路德身体严重不适。那时他已经过了60岁,身上患有多种疾病,一只眼睛差不多瞎了,耳朵也不好使,还有痛风。再加上紧张的工作,他最后终于体力不支倒下了,于1546年2月18日在这里过世。

过世前,他对陪同的朋友约拿(Jonas)说:我在这里出生、受洗,看来我也要在这里留下了。

在病痛中,路德还为当地人讲了人生最后的4次道。最后一次,因为身体的缘故,没能坚持到底。死前的4天,他还为两个新任牧师按手祷告,立牧圣职。

在最后讲道时,路德对犹太人的一些言论,被后来的希特勒大肆宣传和利用,成为伟人光环下的一道阴影。

 

无法绕过的

“死亡”,是人生绕不过的话题。参观路德逝世博物馆,我相当于接受了一堂生活中从来没有过的课程。在德国没有一处博物馆,能够把“死亡”这个主题,诠释得这样详尽。我也第一次了解到,一个伟人是怎样准备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中世纪,死亡是司空见惯的。孩子出生时的死亡率极高,妇女生孩子的死亡率也是极高。

由于卫生条件差,营养缺乏,医疗水准低下,人的寿命也不高。再加上鼠疫,每天都有许多人死去。人们在惊慌失措中,只能去信仰里寻求安慰。

他们相信,基督战胜了死亡,跟从祂能够得到永生。人死后会有审判,行为好的人上天堂,反之下地狱。所以人要在生前就要为死亡做好准备,免得死后落入地狱。

对于这些信徒来说,死亡是生前的世界和死后的世界之间的一座桥梁。他们的生命结束,包含4个部分:肉体的死亡、来到上帝面前接受审判、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

他们相信,在取得进天堂的资格前,先要经过炼狱。谁在生前做得足够好,比如捐钱给穷人、教堂等等,就会缩短炼狱的时间,早日脱离痛苦,进入天堂。

对于这种迷信,路德困惑了很长一段时间。最终,他在圣经中找到了正确答案:永生是上帝给人类的恩典。人类不可能靠自己的行为得到救赎。

这是路德引发宗教改革的出发点。

 

路德死的准备

在艾斯莱本,我参观了路德出生地的博物馆,路德受洗的教堂,以及路德去世地的博物馆。我不禁感叹生命的短暂与脆弱。并且看到,伟人也是人,在死亡面前,他们也有恐惧。

其实,路德在去世之前好长一段时间,已经开始了准备。

×写好遗嘱

首先,按照中世纪的风俗,路德写好了遗嘱,安排好后事。

记得我们在哥达(Gotha)旅行期间,见过路德的亲笔遗嘱。

路德于1537年3月住在哥达时,得了一场大病。他觉得自己不久于人世,就立下了平生第一份遗嘱。后来在艾斯莱本时,他又写了遗嘱。

他的遗嘱在法律上是无效的,因为他没有为遗孀和孩子任命一位男性监护人,而是将他的太太列为唯一的继承人。这是有违当时的法律和习俗的。路德为此写信给选帝候(编注:Kurfürst,有权选举国王和皇帝的诸侯),请求尊重他的最后愿望,批准他的遗嘱。

路德说过,如果没有他太太卡特里娜所做的一切,就没有他的成就。

这是实话。卡特里娜的工作是极其繁重的,从田里的农活,照顾家畜,家务,饭食,到接待客人和学生,财务管理,事无巨细都压在她的身上。她总是不遗余力,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妥贴贴。

当时的社会传统认为,信徒考虑死后财产的安排,是不太光彩的。幸而在这一点上,路德很现实。他是继承了他父亲的做法。

他的父亲在临终前,有神职人员问,他是否在死后把财产捐给教会? 他的父亲说:我有许多孩子,他们更需要这些财产。

路德是有远见的。果然,路德死后,卡特里娜陷入了困境。选帝候弗里德里希亲自批准,使路德的遗嘱在法律上生效,为她解了困。

×收集经文

其次,路德早就开始收集有关的经文。

这些经文给了他很大的安慰,帮助他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并且陪伴他度过了最后的日子。这些经文大多来自新约,及旧约中的诗歌。他在这些经文边上,密密麻麻地写了许多心得。

大约从他去世的前一年起,他就常在讲道中提到死亡、对朋友们谈论死亡、在写作中讨论死亡。

在他最后的日子里,他常常呼求上帝,不断祷告。他渴望早死,可以尽快脱离痛苦的躯体。他请求上帝,不要让他在病床上躺很久。他觉得自己风烛残年,早已筋疲力尽了。

当时的曼斯费尔德伯爵夫人对草药很有研究。她派人为路德送去了土烧酒、薰衣草汁和玫瑰花酸。

路德的朋友们守在他的病榻前,为他敷药,用热毛巾替他擦汗,安慰他。他们最紧张的是:路德最后能否守住他的信仰。

对于陪伴他死亡的朋友来说,执行传统是很重要的事情。他们有责任帮助死者把信仰坚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按照当时的传统,路德应该在死前忏悔一次,领最后一次圣餐,涂抹膏油。这些,他都拒绝了。他觉得仅仅祷告就够了。他相信上帝对人类的爱和恩典。

他最后的一句话是:请接受我的灵魂!他的朋友确认:路德守住了信仰,并且坚信人的死亡不是生命最后的结束,还有另一个世界存在。

×风趣的人

当时社会上有一种流言,说路德变得脾气暴躁,更抛弃了他曾经坚守的信仰。还有人说,如果路德是圣人,他一定会很安静地死去。如果他死得很痛苦、很害怕,那么他就是异教徒。

1546年2月18日,路德说:喔,上帝!喔,约拿博士(Jonas,他的朋友)!我感到多么难受!为什么我的胸口挤压得如此难受?我将留在艾斯莱本了。

这一天的清晨,2:45,伟人马丁•路德走完了他的一生。专家们推测,路德死于心肌梗塞。

路德的最亲密的朋友约拿,在众人面前做了见证,证明路德在最后一刻都坚守信仰。

但路德在他病得极其痛苦的时候,还不忘幽默一下。他说:如果那些可爱的先生们和解了,我就可以回家了,然后躺进棺材,让那些蚯蚓可以享用我这肥胖的博士躯体。

这句话说完的第二天,他就真的回家了——永恒的家。

 

新死亡文化

按照当时的传统,人死前必须有一系列宗教仪式。这让很多信徒害怕,万一他们突然死亡,来不及忏悔,或者来不及念信经,岂不就要下地狱?

在智者弗里德里希的催促下,路德写了一本《正确准备死亡》的小册子(Ein Sermon von der Bereitung  zum  Sterben),指导信徒如何面对死亡。这本书非常受欢迎,一版再版。

在书中,他建议信徒,不要去想像死亡和地狱的恐怖,只要努力去想上帝对人类的爱和恩典,因为,耶稣基督已经为我们承担了所有的罪孽,祂更战胜了死亡。

路德把死亡比作一个小孩子的出生,从母亲窄小的子宫里,经过一段黑暗的路程,历尽痛苦和恐惧来到大千世界。他说,死亡也是这么个“窄门”,经过它之后,我们得到的是永生。

在《诗篇》90篇,摩西的祷告中,路德做过最著名的一句注释:在死亡中,我们被生命接纳,因为我们的罪孽被饶恕了。这些话,真说到我的心里去了。

路德死后,兴起了一种新的墓碑画,是圣经中的故事场面,常常是“死里复活”或者“被医治”,比如拉撒路的故事,比如摩西高举铜蛇等。还有牧者在葬礼上讲道,回顾死者的一生,讲解死者的信仰。

人们也不再放许多东西做陪葬,因为一个人的得救,并不靠这些功利性的行为。

路德生前还对葬礼的音乐有过诠释,他说,我们在墓地里不唱悲哀,不唱痛苦,而是歌颂饶恕,歌颂安息,歌颂复活。

由路德思想引起的这一系列改变,都增添了信徒的信心。路德创造了一种新的死亡文化。

 

死了,却活着

路德生前反对天主教的遗物崇拜。然而路德死后,接待路德住宿的主人,保留了路德死去时的床,和临死时喝水的杯子,向不断涌来朝拜的人展示。后来更有人偷偷地拆下床上的板条带回家,认为这些床板有治病的功能。

1707年,这种风气达到了高潮,于是有人不得不出来,把它们都烧了,以阻止这种习俗扩散。

因此,如今的博物馆里,只有一块当年披在路德棺材上的布是真品,其他的都是替代品。虽然如此,到了21世纪,朝拜的人还是不断地前来。人们想看看伟人用过的东西、住过的地方,摸一摸,站一站。这是普遍的心理,无法阻止。

路德虽然死了,他的话语和文章却流芳百世。

我们在德国教会里敬拜时,常常朗读路德版的圣经。不久前,德国教会为了迎接2017年的大庆典,又出版了最新订正版的路德圣经。

路德的朋友梅兰斯通说过:路德死了,路德活着!

作者现住德国。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