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建堂更重要的事(董家骅)2016.09.06

文/董家骅

本文原刊于《举目》80期和官网言与思专栏2016.09.06

尼希米时代,居住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团结在一起,重建耶路撒冷倒塌的城墙。在他们的努力和辛劳下,城墙很快就重建起来(参《尼》3)。

 

让人困惑之处

团结起来的犹太人,最大的威胁不是外面的敌人,也不是资源的匮乏,而是内部的剥削——犹太人的菁英,压榨其他犹太人(参《尼》5)。犹太人的贵族夺取了他人赖以生财的土地。那些失去土地的人,为了生存而变卖财产,甚至儿女。

既然出于民族大义、神圣的呼召,犹太人不分阶层,团结在一起,重建耶路撒冷的城墙,然而为何仍有人压榨自己的族人?他们不是战友吗?不是同胞吗?不是手足吗?

 

广纳式与压榨式

两位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Daron Acemoglu和James Robinson,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编注)中,探索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国家十分富裕,有些国家却异常贫困?国家繁荣,以及持续繁荣、富裕的原因是什么?

他们的研究结果,推翻了以往社会学家认为的“国家的富裕与否,和其地理、文化息息相关”的理论。他们提出,关键在于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一个国家若能采取“广纳型”的经济制度,意即把经济机会和经济利益分享给更多的人,并采取“广纳型”的政治制度,意即广泛地分配政治权力,建立制衡的机制,鼓励多元思想,这个国家就会繁荣。反之,若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资源,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采取“压榨式”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最终这个国家会迈向衰落。

既然广纳型制度会带来整体的繁荣,为何大多数的国家却没有采用呢?Acemoglu和Robinson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既得利益者担心广纳型制度带来“创造性破坏”,会威胁他们本身的财富和权力,因此极力阻止。

 

能否就此借镜

基督徒群体能否就此借镜?

保罗用基督的身体来形容教会(参《罗》12:4-5),基督徒之间互为肢体。如果某个肢体吸取身体大量的养分,压榨其他肢体所需养分,那么这个身体就是病了。最终每个肢体都将受损,甚至死亡,包括榨取他人养分的肢体。

约两千年前的五旬节,圣灵降在每一个耶稣门徒的身上——上帝的灵不只降在12使徒身上,也降在许多人身上(参《徒》2)。上帝把祂的恩赐分赐给所有的基督徒,使基督徒能彼此建造。教会作为基督的身体,应成为相互成全、相互支持的广纳型群体,而非压榨型群体。

 

尼希米的顾虑

回到《尼希米记》,尼希米听到了被剥削者的心声,看见了他们的困境(参《尼》5:1-5)。经过一番思考后,他决定谴责犹太人的既得利益者,直接明了地对他们说:“你们个人向自己的同胞贷款,竟然索取高利!”(《尼》5:7,新译本)

尼希米谴责的,不是有钱人借钱给穷人,而是以此诈取穷人,使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尼希米出口责备之前,确实需要思考一番,因为确有顾虑。别忘了,不久之前,这些人还出钱、出力,响应尼希米的号召,重建耶路撒冷的城墙。

对尼希米来说,他谴责的不是陌生人,而是战友,是同工。更重要的是,尼希米身为省长,要治理犹太人,还需要这些人的支持和配合。

这些人,得罪得起吗?得罪了他们,会不会因小失大,破坏了内部的团结,让外面的敌人有机可趁?

圣经记载,尼希米处理这件事之后,犹太贵族即有通敌之事(参《尼》6)——人性自古皆然,当利益受到威胁时,人会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出卖群体的福祉,包括与敌人结盟。

尼希米为了他的行动付出了代价。抵抗外在的威胁已然困难,加上内部的威胁和背叛,更是难上加难。

 

危险何时逼近?

1838年1月,28岁的林肯,在演说中提醒民众,要防范真正的敌人:“危险会在哪个时刻逼近?我告诉你吧,如果危险可以逼近,它的源头一定在我们中间。它不可能来自外面。如果我们灭亡,原因也一定在我们自己。”

23年后,美国的南北战争爆发了。这场战争造成至少70万的美国人死亡。

“如果危险可以逼近,它的源头一定在我们中间。”多么深刻的提醒!美国的南北战争正证明了这句话的真实性。

真正的危险,不是来自敌人,也不是来自外在环境,而是来自群体的内部。19世纪的美国如此,两千多年前尼希米时代的耶路撒冷如此,今天的教会何尝不是如此?

尼希米作为犹大的省长,没有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也没有因人情而姑息不公。他选择了挺身面对群体中的不公不义,正视受压迫者的苦境。今日在教会中的服事者,是否有尼希米的勇气,面对不公不义,正视弱势群体的困境和需要?

 

生命共同体

基督徒在面对教会历史及自己的教会时,常想与之“切割”——与教会群体切割,也与教会历史切割——“他们干的坏事,关我何事?”

我有时也想“切割”。毕竟,我又没参与十字军东征,也没力图合理化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我们教会经年累月累积下来的问题,与我一个才加入教会10年的人,有何相干?

然而,如果我诚实面对我自己,以及我所参与的信仰群体,就会发现,基督徒群体在历史中所犯的错误,今日仍不断重复。

今天的教会没有再发动十字军东征,但有些教会仍在无意间以上帝之名,发动各式各样的运动来消灭异己,背地里亦争夺权力和资源(大多时候是无意识的,连自己也没意识到)……

种种问题,并非我一人造成。然而我和我的弟兄姊妹仍以消极的不作为,默许事情继续发生,甚至,以积极的作为使之恶化。

信仰群体所做的事,的确关我的事,因为即便我没有在场参与,也反映出我的内心,反映出我的动机、态度和所为。

指出群体中的不公不义,提醒自己“认罪”,这是被当代基督徒几乎遗忘的操练。我本该不只认“自己”的罪,也要认“我们”的罪。在认罪中,我当把自己投身于上帝百姓的群体之中,透过那些不光彩的历史,邀请上帝照亮我当下的黑暗,持续更新我与我所身处的信仰群体。

尼希米在看到耶路撒冷的荒凉时,不是试图与以色列过去的悖逆历史切割。他没有对上帝说:“耶和华天上的神啊,你看看过去以色列人有多糟糕!我和他们不同,没参与他们干的坏事。因此求你用我,改变这群百姓,重建耶路撒冷。”

他反而向上帝祷告:“耶和华天上的神……我今天在你面前昼夜为著你的仆人以色列人祷告,承认以色列人所犯的罪,就是我与我父的家向你所犯的罪。”(《尼》1:5-6)

当基督徒不再把自己与所属的信仰群体切割,而是认识到自己和其他人是生命共同体,一样都犯罪、得罪上帝,一样都领受恩典、被饶恕、被接纳时,这让我们多一份谦卑,多一份温柔。

这种谦卑、温柔,用教育学家Parker Palmer 的话来说,就是:“知道我的道理总不完全,甚至是错的——所以必须以开放、尊重他人的心去聆听对方(尤其是‘非我族类’),同时清楚、有力地表达自己的心声。”

 

比建堂更重要的

当教会蓬勃发展时,我们的注意力常转向建造更大的教堂,或植出更多的分堂。《尼希米记》是鼓励弟兄姐妹为建堂奉献的经典经文。然而比建堂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被三一上帝建立,成为合祂心意的群体。

“起来建造!”(《尼》2:18)这句话常让我们想到的是建堂、干大事、为主发光发热。然而,《尼希米记》不只强调建设硬件设施,更强调建立上帝百姓的社群,一个正视不公不义的群体,一个实践公义的群体,一个以上帝的心意彼此相待的社群。

上帝呼召祂的百姓起来建造的,不是一间华丽的大教堂,以此荣耀祂,而是一个被祂的灵充满和塑造的群体(参《弗》2:22),反映出祂的荣耀和祂带给世人的好消息!

我绝不是反对基督徒奉献金钱建教堂,而是希望,我们的奉献不止于出钱建教堂。我们更当献上自己,成为上帝所呼召的群体,让上帝的话和上帝的灵改变和塑造我们。

今日教会中,谁是那些受压迫和受压榨的人?在我们热心建造教会的硬件设施之时,我们有否让圣灵引导我们建造公义、相爱的群体?

建造坚固的城墙,只能暂时防御外敌,公义群体的建造才能确保群体长期的兴盛。“起来建造”,不只是出钱出力,更是委身上帝,让上帝来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委身的信仰群体,以及和世界互动的方式。

注:

1. 戴伦・艾赛莫鲁和詹姆斯・罗宾森,《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权力、富裕与贫困的根源》(新北市:卫城出版,2013)。

2. Abraham Lincoln,”The Perpetuation of Our Political Institutions, ” speech delivered January 27,1838.

3. 帕尔默(Parker J. Palmer),《民主,心碎的政治?》(香港:印象文字,2014),76。

作者为富勒神学院哲学博士。现在洛杉矶台福基督教会牧会,兼任北美正道神学院与创欣神学院教师。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