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次大公会议时四大教会的现况(贺宗宁)2016.09.22

文/贺宗宁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16.09.22

 

前言

近年来,由于伊斯兰国的残暴行为,在叙利亚、伊拉克杀害亚述族的基督徒,在北非杀害埃及科普特基督徒,使得这两个在西方世界被忽略了上千年的基督教会,突然又出现于新闻版面。

其实,这两个教会在历史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蹟,但是,在以西方教会为主的教会历史中却少提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异端。本文的目的是要补上一些在神学院教会历史课程中被忽略的部分,也借此介绍在罗马天主教与基督新教以外的教会历史沿革。

 

教会历史上的四次大公会议

基督教会从五旬节建立后,经历了两百多年的迫害。最后,君士坦丁大帝在313年颁布“米兰谕旨”(又称米兰敕令),解除了罗马帝国对教会的迫害。但是,教会对三位一体以及基督的核心信仰,产生了分歧的看法。

于是,教会开了四次大公会议(325年尼西亚大公会议,381年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431年以弗所大公会议,及451年迦克墩大公会议),讨论什么是正统圣经的教导。在这四次的大公会议前后,有四个主要的教会对这几次大公会议的结论有重大的贡献。

这四个教会是:罗马(罗马帝国原来的首都所在),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新首都),安提阿,以及亚历山大。虽然耶路撒冷教会在教会初期是所有教会的领导,但是,在主后70年,罗马的提多将军攻破耶路撒冷后,就失去了原来的领导地位。

下面地图所显示的就是当时这几个教会的所在。我们可以看到,这四个城市的教会(加上耶路撒冷)是设有主教长(Patriarch)的地方。主教长的地位高于一般的主教(Bishop)。

后来,天主教在主教之上设立总主教(Archbishop)应该是沿袭这个制度。但是东正教迄今仍使用主教长的称号。

 

四次大公会议的结果

四次大公会议定下了正统基督教对三位一体的信念,以及对基督位格与神人两性之间的关系。

但是,除了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以外,其他三次的大公会议,都造成教会的分裂。

第一次的尼西亚大公会议,肯定基督的神性,将以亚流为主的亚流派判为异端。亚流派被放逐到多瑙河以北的哥德人中间。结果,他们到了那里,努力的传他们的信仰,使哥德人成为他们的信徒。

今天的耶和华见证人会就是承续亚流派的信念。

以弗所大公会议判定,当时身为君士坦丁堡主教长的聂斯托流为异端,将他放逐到埃及南方的旷野,他后来死在那里。但是,他原来所属的安提阿教会的许多信徒,不能接受这个决定。他们认为聂斯托流的信念是正确的。于是,他们往东迁离罗马帝国的国境,搬到今天的叙利亚。

公元451年,迦克墩大公会议订定了“迦克墩信仰定义”,明确指出基督神人两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基督神人两性的不可分。亚历山大教会大多数的信徒对这个定义无法接受,因为过于分割基督的两性。迦克墩大公会议就将亚历山大教会中反对信仰定义的信徒开除教籍。

此时,还有在北非,多纳图与他的跟随者,因为对接纳叛教者有不同的看法,以致脱离当时在北非的迦太基教会。这些信徒因为汪达尔人入侵北非,使罗马帝国在当地失去控制,而继续的存在一直到第七世纪穆斯林占领北非。

所以,那时自称是基督的教会,已经四分五裂。下面的表格显示当时互相开除教籍(ex-communicate)的各个分支。

 

罗马与君士坦丁堡教会的分裂

后来历史演变,在东罗马帝国辖下的教会与原来西罗马帝国(西罗马亡后,由罗马主教带领)的教会,因为政治、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渐行渐远。最后,因为对尼西亚信经的用字与解释(尤其是圣灵是否出自圣子),以及对圣餐、圣像等看法的不同,而在1054年正式分裂。

当时,天主教教宗李奥九世在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开除了君士坦丁堡主教长的教籍。

从此,罗马主教所带领的西方教会成为罗马公教(天主教),而君士坦丁主教长所带领的教会成为东正教。双方互不来往,一直到今年初,罗马教宗才与俄罗斯主教长在古巴哈瓦那机场见面。(俄罗斯东正教其实不能代表全体东正教,但这也算是一个突破。)

罗马公教的势力基本上在西欧。其中包括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德国、英国、阿尔比斯山上的一些小国,以及北欧的国家。后来由于西班牙与葡萄牙的海权扩张,天主教在拉丁美洲几乎是垄断的地位。

1517年德国的马丁路德从《罗马书》重新发掘圣经里“因信称义”的真理。于是,揭竿而起,脱离罗马教廷。当时,许多国家中期望罗马教皇改革的信徒,也纷纷响应,以致造成西欧新旧教的对立,罗马教廷的影响力大大退缩。主要的天主教国家只剩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与法国。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是拉丁族裔。

而以君士坦丁堡为主的东正教,持续维持在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的版图内。东正教的主教长传统的是臣服于东罗马皇帝的政治势力下。1453年,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攻破拜占庭(原来的君士坦丁堡,现在的伊斯坦堡),东罗马正式灭亡。

突厥人没收一半的东正教教堂,改为清真寺;允许另外一半的教堂继续为东正教的教堂。从此,东正教的主教长就得顺服在信奉伊斯兰的突厥苏丹手下。这个国家后来发展为奥图曼帝国,不但占有现今的土耳其,而且势力扩大到中东与北非,还掌控了巴尔干半岛。

在1453年拜占庭被攻破后,许多俄罗斯信徒认为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上帝对与罗马异端重合的惩罚,莫斯科人认为他们是继罗马与君士坦丁堡之后的第三罗马,自认要维护正统信仰。

1547年,伊凡四世称“沙皇”(czar,凯撒的变音),是罗马凯撒(Caesar)的继承人。1598年,莫斯科教区改称主教长(Patriarch),并三面开火,发表文告指责在拜占庭的东正教、天主教及更正教。从此,俄罗斯正教脱离拜占庭的领导。

19世纪,希腊主教长宣布脱离拜占庭管辖。20世纪初,奥图曼帝国分崩瓦解。原来奥图曼帝国各省的主教纷纷独立,脱离拜占庭主教长的管辖。其中最大的有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及捷克。所以,今天的伊斯坦堡主教长对其他地区的东正教,不再有管辖权。

 

安提阿教会的后续

在431年以弗所大公会议时,君斯坦丁堡主教长聂斯托流被判为异端。但是,他在安提阿附近的一些门徒,拒绝接受以弗所大公会议的决定,不愿意称马利亚为“神母”,就东迁离开罗马帝国的国境,到了亚述王国及波斯王国。他们后来说服了在亚述的基督徒,接受聂斯托流的教导。

聂斯托流虽然被大公会议判为异端,但是,在1895年,于土耳其西南与伊朗交界的地方,也就是后来东方亚述教会主教长座席的孔纳克(Konak, Hakkari)发现一份16世纪抄本的聂斯托流遗作,《属灵知识杂记》(Bazaar of Heracleides)。在这本书里,有一段如此记载:基督是“有双重的同一位”(the same one is twofold)。基本上,聂斯托流否定了他被判为异端的论述。至于这本书到底是在聂斯托流被判为异端之前还是之后所写,一时也无法下定论。

亚述,就是在主前722年灭了北国以色列的帝国。亚述人起源于两河流域北端的尼尼微平原,也就是耶和华要先知约拿去拯救的那个民族。亚述帝国后来在主前612年亡于巴比伦帝国。

耶和华在《约拿书》最后告诉约拿说:“这尼尼微大城(亚述的首都),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12万多人,并有许多牲畜,我岂能不爱惜呢?”从亚述后来的历史来看,上帝对他们的爱惜真是人心难以测度的。

按照亚述人的历史,他们后来在罗马帝国旁恢复了亚述王国。在主后33年,他们的国王生重病,国内群医束手无策。耶稣的门徒多马差遣一位叫做他得乌斯(Thaddeus)去为这位国王治病。病治好后,国王信了基督,全国几乎都改信基督教。这是全世界最早信仰基督教的国家。

据说,他得乌斯是生在亚述艾德撒(Edessa)的犹太人,他在回到犹太地时,听到施洗约翰的福音,受了洗礼。后来,基督差遣70个门徒中,就有他得乌斯。

这个由部份安提阿信徒与亚述人合并成立的教会,在那时称为东方教会(Churchof the East),后来的正式名称是“东方亚述教会”(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他们尊称聂斯托流为“圣徒”。在主后600多年时,差遣了许多的宣教士,到波斯、中亚、漠北(蒙古),及中国传福音。建立了非常大面积的教会。

由于伊斯兰教的兴起,加上后来的十字军东征,一直到15世纪突厥人的奥图曼帝国,原来在安提阿(现在土耳其境内的)的教会,搬迁到叙利亚境内。

除了东方亚述教会以外,另外还有以下的教会都认为自己是原来安提阿教会的继承人。

  •  安提阿希腊正教教会(属东正教系统)
  •  叙利亚公教教会
  •  (叙利亚)圣马龙教会
  •  保皇希腊公教教会(采用东正教仪式的罗马公教教会)

后三者都与罗马教宗保持关系。罗马教廷也一直到1964年前,都保持任命一位名义上的安提阿主教长。

在这些都称为是原来安提阿教会继承人的各个派别中,只有东方亚述教会曾经有极大幅度的传福音的历史。

中国历史上记载,唐太宗贞观9年(主后635年),有景教“大德”阿罗本来华,太宗遣宰臣房玄龄迎之于长安西郊。后来,在长安义宁坊建立景教寺。景教在中国中原流行了200年。

几乎是同时,东方亚述教会也有宣教士到达漠北蒙古人的所在,广传福音。后来,蒙古人崛起,成吉思汗的大臣里,郑海及博刺海都是基督徒。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是他最喜爱的儿子。拖雷的妻子唆鲁禾贴尼是克烈族的公主。克烈族全族都是基督徒。

唆鲁禾贴尼也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生了四个皇帝的女人:蒙哥是蒙古帝国大汗,忽必烈开创元朝,旭烈兀为伊利汗国(波斯)皇帝,阿里不哥则曾经与忽必烈争夺大汗帝位,并一度占上风,他被称蒙古帝国大汗(皇帝)有近4年的时间(西元1260-1264)。

拖雷的儿子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他的母亲在宫中建立教堂,敬拜耶稣。而在元世祖的朝中就有不少的“也里可温教”的文武大臣。《马可波罗游记》里也记载了他在忽必烈的朝中见到亚述人。这些亚述人,很可能就是当年宣教士的后代。

所以,在历史上,前两次于唐朝与元朝进入中国的基督教,其实都与安提阿教会有关。

 

亚历山大教会的后续

亚历山大教会的传统认为,他们的教会是马可在主后42年所建立的。但是,比较可信的是,马可抵达埃及的时间是在保罗与巴拿巴为了他而分手之后的事。有另外一个说法说是在55年,尼禄统治的时期建立。

当马可到埃及时,他们的社会有希腊人、犹太人及埃及人(科普特人)。这也是后来亚历山大教会信徒的组合。当初,科普特人的信仰乃是一个以金字塔为中心拜偶像的宗教。但是,当马可传讲基督的救恩与永生时,科普特人非常能接受,因为他们本来就相信“永生”。很快的,马可就在亚历山大建立教会。这个教会也就是当年四大教会之一,也是今天科普特教会的前身。

科普特人相信,《以赛亚书》19:19 所说的:“当那日,在埃及地中必有为耶和华筑的一座坛;在埃及的边界上必有为耶和华立的一根柱。”这个预言就是指他们的教会。因此,这个教会已经有超过1900多年的历史。

亚历山大教会在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教父,包括革利免、奥利金、亚历山大、亚他那修等等。其中,为三位一体辩护最著名的亚他那修,很可能就是科普特人。在第2世纪就有一部分的新约圣经翻译成科普特文。目前,科普特教会也是苏丹与利比亚最大的基督教派别。

在罗马与君士坦丁堡于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之前600年,亚历山大教会就在451年的迦克墩大公会议后,因为迦克墩信仰定义的争论,而与在罗马帝国内其他的基督教会分裂。

迦克墩信仰定义宣称基督“二性的分清不能由于联合而消失,反而每一性的本质应被保存,同时发生在一个位格、一个生存形式中,并不是两个位格,乃是一个。”(the difference of the Natures being in no way removed because of the Union, but rather the properties of each Nature being preserved, and (both) concurring into One Person and One Hypostasis; not as though He were parted or divided into Two Persons, but One.)

这个定义成为罗马公教、东正教与宗教改革后新教所共同持有的正统信念。

科普特教会(亚历山大教会)认为这个定义将基督的神性与人性分割。他们相信基督是“来自两个属性,而合为一个属性”。道成了肉身,所以,基督不是有两个属性,而是来自两个属性:完全的人性,完全的神性(not in, but from, two natures: full humanity and full divinity)。

他们特别声明,这不是否定基督的两性,而是相信来自两性的“合一”。这与迦克墩大公会议定为异端的“独一性论”(monophysitism,过于强调基督的神性,因而否定了基督的人性)不同。

他们认为,在迦克墩大公会议后,罗马主教是基于政治立场开除亚历山大教会。而亚历山大教会在随后分裂,有支持迦克墩信仰定义的一派,称为公教派,也有反对迦克墩定义的一派,称为正教派,也就是现在的科普特教会。他们两派为主教长的位置相争,前后有两百多年。

其实,从主后400年到800年间,埃及绝大多数人的信仰是基督教,甚至在642年穆斯林征服埃及后,还维持为多数人的信仰,一直到第10世纪中叶,在阿拉伯人强压之下,才逐渐成为少数。

而在今日,亚历山大的基督徒中,95%是科普特正教教会的信徒。

 

结语

在教会历史上,为了真理,罗马、君士坦丁堡、安提阿与亚历山大教会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我们今天的信仰奠定了很好的根基。在四大公会之后所订立的信经,也至今为天主教、东正教、以及大多数新教宗派所接受的正统信念。

可惜,因为人的因素,也因为政治的缘故,以弗所公会对聂斯托流,以及迦克墩公会对亚历山大教会所持的立场,是否有给予充分解释的机会,以及他们的立场是否是可以容纳的差异,似乎没有让被判为异端的人服气。以致今天这四大教会各有所属。

安提阿教会与亚历山大教会,几乎从西方教会历史中消失了。若不是伊斯兰国的残暴,我们甚至不知道这两个教会的现况。感谢上帝,我们如今能够知道我们弟兄的近况,也能为他们为主受苦的景况代祷。

作者现居加州橙县。曾任美国加州硅谷的民选教育委员16年。多年在华人教会事奉。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