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石
本文原刊于《举目》79期与《举目》官网2016.10.19
那块石碑,上端写着“某某人生于此(Birth Place of)”,离教会的入口不到50米。每次我从高速路下来去教会,总会看到它。于是我非常好奇,想知道究竟是何许人生于此。
终于有一天,提前去教会,走到路对面,读到了碑文:Birthplace of Theodore Parker(提奥多.派克生于此)1810-1860。原来是他!
提奥多.派克是何方神圣?说起他的祖父,知道的人也许更多。1775年4月9日,在点燃美国独立战争之火的“派克反击战”中,勒辛顿的民兵领袖约翰.派克上尉,率部奋起,抗击从邻镇康克德回撤至波士顿的英军,实为独立战争英雄。
教会附近的泉街187号,即为他家旧址。他的孙子提奥多.派克,出生于此。
派克生平
提奥多.派克是牧师,也是废奴运动的支持者。
派克早年受到一神论(Unitarian,不认同三位一体,其神学思想被主流基督教视为异端)思想薰陶,1836年于哈佛大学神学院毕业不久后,即参加以思想家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为首的超验派俱乐部 (the Transcendentalist Club)的聚会,思想更加自由化,质疑圣经中记载的神蹟,与正统基督教信条渐行渐远。
派克在1841年的一篇题为《漫谈基督教中的短暂和永恒性》(A Discourse on the Transient and Permanent in Christianity) 讲道中,公开否认耶稣的神性和圣经的史实性,引起当地教会界(包括不少一神论派牧师)的强烈不满。
他继而被主流教会摒弃,并逐出大部分讲台。但他执牧的西罗克斯贝利教会(West Roxbury Congregational Church),却仍然拥立他为牧师。
此风波反而让派克在超验派和自由派信徒中声名鹊起。其后数年,他多次成为教会界争议的中心,且更加被动、孤立,最终与一神论教派完全脱离。然而他的拥戴者越来越多,自成一派,被称为派克派(Parkerites),或 “自由教会”。
此外,派克的讲道越来越多触及社会问题。对于当时社会上几乎所有涉及自由解放的运动,如废除禁酒令、废奴、解放妇女、公共教育、改善监狱待遇、财富再分配等等,他都参与。
他有效地使用了社会统计数据,阐述他的“社会阶级”理论,分析各阶层对黑奴制度的分歧,和民主所面临的挑战。
1846年,派克的拥戴者,在Melodeon Theater,为他“量身订制”了一个新教会(波士顿第28公理会)。短短6年,会众从起初的3百人,发展到2千人(约为当时波士顿人口的3%)。教会不得不在1852年迁移到位于波士顿音乐厅的新会址。
他的会众里,有废奴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加里森(William Lloyd Garrison),女权运动领袖斯坦顿(Elizabeth Cady Stanton),《共和国战歌》作者、诗人豪(Julia Ward Howe),和《小妇人》的作者、小说家奥尔柯特(Louisa May Alcott)。
这些社会名流,虽然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职业,但都积极参与民权(释奴和女权)运动,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派克的启发。
人们对派克最深刻的印象,可能是他公开呼吁违抗“1850年逃奴法”(Fugitive Slave Law of 1850)。他自己亦将逃到北方的奴隶夫妇威廉和艾伦藏在家中。
美国内战的序曲——堪萨斯内战(Bleeding Kansas)开始时,他参加捐款,为自由州民兵提供弹药、给养,并且公开为被俘获并处以绞刑的武装废奴首领约翰.布朗鸣屈。
派克在1859年退休后不久,即染上当时无药可治的痨病,赴意大利佛罗伦萨休养,于1860年5月去世。年仅50岁。不到一年后,林肯就任总统,美国南北战争打响。
民主印记
虽然派克的名字,对现今很多人来说比较生疏,但一些美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句子,却是从他而来。
1844年短游欧洲归回后,相对于欧洲的贵族民主和君主民主制,派克提出,在美国实现“工业民主”的理念。
1850年5月在波士顿废奴大会上,派克首次引用英国神学家韦克利夫(John Wycliffe)在第一本英文圣经的序言中的语句,“This Bible is for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提出了“民有、民治、民享(a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的民主概念。
13年后,成为林肯总统的盖兹堡演说中,最著名的一段话。
1967年,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在美南基督徒领导大会上说:“道德穹苍的弧线漫长,但它弯向正义 (The arc of the moral universe is long, but it bends toward justice)。”这句名言,正出自派克1853年的《十论宗教》(Ten Sermons on Religion)讲道集。
2010年,奥巴马总统的椭圆型办公室翻新时,铺上了一条很别致的米色地毯,上面镶有5句名言,其中,一句是“民有、民治、民享”,一句是“道德弧线”。就此可以看到,美国近现代社会变革史中,或多或少烙上了派克印记。
碑前随感
不知道为什么,在派克时代,积极投身社会公义、争取民权的社会菁英,更多的是偏离正统基督教信仰的一神论派、超验派,和自由派基督徒。他们甚至有不少人,不惜牺牲性命,投身在公民抗拒(Civil Disobedience)的运动中。
当时的主流基督教派,和二次大觉醒后的福音派基督徒,好像鲜少在民权、民主运动中,起主导作用。反之,南部浸信会公开为黑奴制的合法化摇旗呐喊,并试图从圣经中引经据典。最后,造成南北浸信会的公开分裂。
类似这样的例子,成为教会历史上不可抹灭的污点,也使得今天主流教会在关心世间疾苦、推广社会怜悯、倡导社会公义和维护环境等话题上,丧失不少话语权。
需要说明的是,派克也好,马丁.路德.金也好,不少美国近现代社会活动家,都和片面追求耶稣福音之外的“社会福音”派神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今天的年轻人,比上辈人更关心社会疾苦、维护弱势权益、倡导环境保护。
不过,这一现象,并不等同于社会福音思想的回潮。恰恰相反,教会若要得着这一代人,就需要在真理的教导和爱心行动上,齐头并进。
从这块近在咫尺的石碑中,教会能否听到无声的提醒?
注:
1. Unitarian Universalism (UU): 一神普救派,乃是在1961年,由“一神论派”和“普救派”两个组织合并而成,源于基督教,却最终独立于基督教之外。新英格兰地区很多大有名气且历史悠久的教会,最后都沦落为似是而非的UU协会,引人深思。
2. 参考资料Theodore Parker, Dictionary of Unitarian & Universalist Biography, http://uudb.org/articles/theodoreparker.html. Theodore Parker, radical theology, http://www.uuworld.org/articles/parker-radical-theologian. 和 Theodore Parker,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 Web, http://transcendentalism-legacy.tamu.edu/authors/parker/
作者现居波士顿地区,从事金融分析。
讨论:这篇文章对我有什么提醒?什么是我们小组/团契/教会最近可以参与的爱心行动?提出一个具体的短期计划。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