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弱点》:不只是成功(齐宏伟)

让很多人落泪、弥漫在影片中的温情,其实就是对恩典的出色诠释。

齐宏伟

本文原刊于《举目》46期

       美国全国美式足球(橄榄球)联盟(National Football League)举办的2009年选秀大赛第一轮,有一位黑人小伙子脱颖而出。但见他身高6尺4寸(1.93米),体重足有344磅,约155公斤;虎背熊 腰,但动作灵活,尤其在防守上,更有过人之处。他被巴尔的摩乌鸦队(Baltimore Ravens)选中,签订5年共1,300多万美元合同。

      这位前途无量的体育新星,名叫迈克尔•奥赫(Michael Oher)。荣耀的光环背后,谁也不会想到,他竟有着凄苦又动人的人生遭遇。他的妈妈怀他时吸食了可卡因,因毒品侵害,他出生后的智商一度不足80。他兄弟姐妹共12人,父母根本没时间照顾他,连最起码的温暖和教育都没能给他。

      小奥赫在读小学和初中时,竟先后换过11所学校,就连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都是各读两年才勉强过关。他被父母转送到多个寄养家庭,还一度流落街头。雪上加霜的是,他入高中后,父亲被人杀死……

       奥赫的一生,眼看就要这样毁了。但是,通过橄榄球教练的帮助,他转学进入了一所基督教学校(Briarcrest Christian School),并且参加了学校的橄榄球队。奥赫的队友陶西的父母,知道了奥赫的故事后,收养了奥赫,使他成了这个白人家庭的一员,助他最终考上了大学, 走进了巴尔的摩橄榄球队。

深刻和隽永的校训

       在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的同意并鼓励下, 导演约翰•汉柯克(John Lee Hancock),根据体育作家迈克尔•刘易斯的纪实作品《弱点:比赛进程》(The Blind Side: Evolution of the Game),将这位橄榄球新星的故事搬上了银幕。

       没想到的是,这部影片竟成为2009年全球最大的黑 马影片。影片成本不过3,000万美元,但上演仅8周,就获得全美2.5亿美元的巨额票房。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更是凭此片捧走了第82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大奖,以及金球奖与美国演员工会两个最佳女主角奖。她站在奥斯卡领奖台上喜不自禁地说: “从来没有想过,在漫长的演艺生涯中,能够经历现在的时刻……能够和电影中的那位传奇女子,一起经历那令人惊喜的旅行,我感到无比的荣幸……”

     《弱点》,The Blind Side,其实译为《盲点》才恰切。美国橄榄球比赛中,每支队伍组织进攻时,都有自己的盲点。越优秀的队员,越能攻击对方盲点,使其阵脚大乱。而球队的盲点越少,越能有出色发挥。

      不仅是球队,每个人的人生,也有盲点。惟有减少这些盲点,人才能走向成功。这是电影取名的深刻内涵所在。

       作为一位能出色攻击对方盲点的球员,奥赫的人生原本有着严重的盲点——他家庭出身不好,又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童年只留给他那么多痛苦的回忆……这几乎注定了,他在这个社会中,不可能有成功的机会。

      但他人生的盲点竟被照亮了,几乎不可能被改变的他,也被改变了。这恰恰不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而是源自外在的因素——这正是本片不同于一般励志片之处,也是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他改变的关键是什么?这其实和他后来上的那所基督教学校的校训有关。这一校训在电影中有两处特写镜头,镜头停留了很长时间,可谓寓意深长,是电影的点睛之 笔。校训的英文是With man it is impossible. With God all things are possible. 此深刻隽永的校训,来自圣经《马太福音》19:26,中文和合本译成:“在人这是不能,在神凡事都能。”

       于是,我们看到电影中的基督教学 校的橄榄球教练,极力说服校方收留奥赫。但奥赫6门课的成绩均为0分,成绩太差,学校实在难以接受。关键时刻,教练转身指著身后墙上的 Christian(基督徒)字样说:“别忘了我们是基督徒,这是我们基督徒的责任。”这也正是奥赫原来的公立高中教练开车带他到这所私立基督教学校请求 转学的理由(这话在影片的中文字幕中居然没有译出来,算是一大遗憾)。

是恩典,而不是“恩怨”

       基督徒陶西一家人对奥赫的无私关爱,是奥赫有此巨变的关键原因。他们一家毅然收留了无家可归、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后来又给他们不断制造麻烦的奥赫;之后更收养了他。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奥赫刚进入这个家时,家里的其他人都在边看电视边吃饭,说说笑笑,只有奥赫孤孤单单地一个人,无人理睬。陶西太太看到了,立刻关掉电 视,命令全家坐到桌前来,手拉着手一起做谢饭祷告。陶西家漂亮的大女儿,不太愿意把手伸给奥赫,但她也只犹豫了一下,还是把手伸给了奥赫。陶西太太闭上眼 睛,带领大家向上帝祈祷。这是电影中特别感人的一幕。

      我有一位美国朋友,在中国待过一段时间,他对我说:“你们中国比我们美国‘开放’多了。在我们那边,有了情人是不敢在饭桌上谈的。在中国可不得了,这么多有家有室的男人,竟大谈特谈他们的艳遇,以及有多少‘小蜜’之类,这在美国不可想像。”

       这话基本上应是实情。不信你看看那位韩局长(广西来宾市烟草专卖局局长)的日记,喝酒、玩女人、敛财,那么详尽地写下来,通篇都是洋洋得意的无耻描述,没一个字表达良心不安和忏悔。

       富人捐点儿钱给穷苦人家也许不太难,但要接纳穷苦的孩子来自家住,并收养为自家的孩子,就非常不易了。陶西全家人最终都能真心接纳奥赫,这应该跟基督教文化 有关。导演在这方面的观察是很敏锐的,表达也很到位。没有这样的文化内涵,这部没有性、没有暴力的电影,不可能有这么高的票房。

       在圣经看来,人因犯罪跟上帝隔绝,又因耶稣基督的代赎而被上帝收养为儿女,愿意接受收养的人就成为上帝的儿女,能够享受到上帝白白赐下的一切恩典。《弱点》一片, 正演绎著这一观念——奥赫本不配享受陶西家的一切,但因为陶西太太的慈悲和怜悯,陶西家的一切竟都成了他可以享受的。陶西一家不只是给他买了新衣服,还给 他买了新车。陶西太太还把小儿子托付给他。车祸发生后,陶西太太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过来安慰懊恼不已的奥赫。

       这一切,对奥赫来说都是恩典。

       恩典,对我们国人来说,是个很陌生的词。我们熟悉的是“恩怨”,信奉的是“世上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至于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 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过去的一切统治阶级喜欢提倡这个东西,许多所谓圣人、贤人也喜欢提倡这个东西,但是无论谁都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 它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行的。”(《毛泽东选集》)

       但恩典,恰恰就是无缘无故的爱。那让很多人落泪、弥漫在影片中的温情,其实就是对恩典的出色诠释。不是奥赫配得到,也不是他努力赚取来的,而是有人愿意付出,甚至是无缘无故地付出,不断地、不求回报地付出。

       这难道不是中国人缺少的吗?有朋友看了《弱点》后说:“你看人家的宝马车停在穷人身边,请穷人上车、到家里过夜;我们这边的宝马把穷人撞倒,下车一看没撞死,就倒车再把人给活活轧死,然后扬长而去!”

       电影从头到尾,看不到奥赫如何如何拼搏、如何如何苦练、如何如何奋斗、最后终于成功之类的陈词滥调,而是围绕着恩典落笔,描述奥赫如何被成全,而不是他自己如何去成功。

本来就是凤凰、天鹅

      成功,说到底又是什么?影片并不认为奥赫进入大学就是成功,甚至都没有提到奥赫的选秀成功,更没有所谓的鲜花和掌声。反而安排了奥赫的一次离家出走,最后又让他回到了养父和养母家中。他选择大学,也认真考虑家人的需要,以及怎么跟家人在一起。

      其实,鼓励他在球场上奋力拼搏的,正是陶西太太:要团结,要保护好你的家人。记住,你的队友就是你的家人。

      奥赫在最紧张的对决中,首先考虑的,也是亲人的微笑,而不是自己的得失。他在家人的爱和恩典中,找到了自身的尊严和位置,知道了自己是谁,也明白了他自己对于家人的意义——明白了这一点,他其实已经成功了。

      对成功的这一诠释,可以说相当精彩。真正的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发挥自己的天赋。所谓天赋,在电影中的人看来,是上帝赐予人的才能,人有责任好好保护并 积极引导自己或别人的才能。因此,一旦发现了奥赫的运动天赋,不管是学校的教练、校长,还是陶西一家,或是家庭教师,甚至是社会上的机构,都保护他、成全 他,对他大加鼓励,而不是嘲讽、阻挠和打压。因此,奥赫的笨拙就转变为有内秀,木讷就转变为有内涵,愚蠢就转变为有内蕴。尤其陶西太太的大女儿,一开始说 奥赫愚蠢,后来在球场上,却成为为奥赫球队加油的啦啦队队员。

       所以,《弱点》讲的并不是一个麻雀变凤凰、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导演的用意,要比这积极得多。他从根本上即认为,奥赫本来就是凤凰和天鹅,只不过有着严重的盲点。一旦消除了这些盲点,他就能把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世人看。

       其实,安徒生的《丑小鸭》,并不是在讲鸭子变天鹅,而是说鹅蛋不小心下在了鸭窝中,孵出来的鹅,用鸭的标准判断自己,弄得自己很自卑。后来,它终于学会了用 鹅的标准看自己,才发现自己原本是美丽的。“丑小鸭”不是因为自信变成了天鹅,而是摆脱了盲点后,发现自己本来就是天鹅。

      这部电影没有拍 成所谓消除种族歧视的片子,根本也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影片中没有白人对黑人的怜悯和施舍,而是让人回到上帝面前,发现上帝给每一个体的美善、尊严和价 值。这是对《独立宣言》所谓“人人受造而平等”的绝美释义(可惜这句话,在中国被误译为“人人生而平等”,意义因而完全不同)。

      也正因有着这样的深层含义,和著奥赫的真实、动人经历,再加上影星桑德拉•布洛克的精湛演技,这部影片才捕获了美国人的心。有人说这只是美式影片,其他国家的人未 必觉得多好。真的吗?我看了几乎所有的中文评论,除了一篇认为“一般”之外,其他评论皆为盛赞,可用“好评如潮”来形容。谁说中国人就不需要恩典,不需要 这种无缘无故的爱,不需要团结和温暖,不需要“做最好的自己”呢?

作者现在中国某大学教书。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