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甸
本文原刊于《举目》46期
社交网络服务(SNS –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是近几年在互联网媒体中脱颖而出的一类新型技术应用。社交网络自从走上互联网的舞台,就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与新的3G手机技术结合, 使网民或手机用户订阅、查看、转发、评论各种消息、跟踪自己关注的人,变得非常简单、容易。
短短几年的时间,SNS已经“飞入寻常百姓 家”,以快速的传播和超强的互动性,吸引了全球数以亿计的人。现今许多网民或手机用户,上网后的第一件事,不再是查看电子邮件或到门户网站浏览新闻,而是打开自己的个人社交网络,从上面浏览自己选择的信息和新闻。可见,个人社交网络已经成为许多人每日生活的重要部分。
最受欢迎、用户最多的社交网络,在海外包括Twitter, Facebook, Google Buzz, Myspace, Yahoo Meme和Foursquare等。在中国则有微博、人人网和QQ(腾讯)等。
尽管不同的SNS有不同的特点,其共同点是以个人为中心来组织信息。这使得网络上的信息极富个性化,有很大的自由度。另外,平台的简单、易用,使得发表和转 载信息极为容易、数量巨大。如目前的Facebook,全球用户数已超过5亿,每月发布超过10亿张照片、1千万个视频,和10亿条动态更新、网络链接和 博客文章等内容。
面对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基督徒怎样看待社交网络”、“社交网络是否可以用来传福音”等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在此,我结合自己和其他一些基督徒网友的经历和体会,谈一下我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有人迷恋,有人厌恶
基督徒对社交网络的态度和看法,显然是多种多样的。有喜欢甚至迷恋的,也有不喜欢甚至厌恶的。
喜欢的基督徒,认为社交网络便捷、高效,为维持、增进老朋友间的友谊,接触、结交新的朋友,以及在平凡小事上见证信仰乃至传播福音,提供了新的渠道。
不喜欢社交网络的基督徒,则往往觉得它浅薄、琐碎、杂乱,太多属世信息而没有属灵的营养,容易让人“玩物丧志”,影响灵命。
另有些基督徒不用社交网络,是因为对这类新玩意儿有一种“技术恐惧”,觉得自己一定学不会,所以不敢尝试。
因为“技术恐惧”,而怕用社交网络,我觉得实在是没有必要。今天的博客已经非常“对使用者友善”(user-friendly),学会并不困难。社交网络比博客更加简单、方便,所以没有必要害怕和担心。
倒是社交网络的一些陷阱,值得我们认识和警惕。社交网络上发表信息容易、快捷,常造成信息不准确,甚至制造出谣言,也会有人因一时冲动说错了话,追悔莫及;加上微博等网站因为有“简短文字信息只能140个字”的限制,可能会让人的发言“碎片化”,流于肤浅……
网络社交的功能,还可能让人产生虚幻的“连结”感,因而给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际关系带来不良影响;垃圾信息的浸染,可能使我们在属灵上变得迟钝和麻木;娱乐、游戏的功能,更可能让人沉溺其中,欲罢不能,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这些,确实需要使用SNS的基督徒有坚强的定力、明辨的智慧、成熟的自制力,否则不但无法享受社交网络的便利,反而会被其捆绑,落入网罗。
不过,节制和智慧,本来就是基督徒应该操练的功课。如果我们缺乏节制和智慧,就算我们不用社交网络,仍然可能在其它的事情上跌倒。所以我个人认为,不必因噎废食、拒斥社交网络。
既然我们知道社交网络是虚拟的,只是工具,我们就应该成为它的主人,而不是被它奴役。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偏废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无论是基督徒之间或基督徒跟慕道友之间,面对面的交谈、团契、聚餐、郊游、打球等等,都是社交网络永远无法取代的。
撒种、松土,而非收割
在欧美国家,社交网络的本意,偏向于朋友间分享生活琐事和即刻的动态。但到了中国网友那里,更是一种及时发布新闻、时评和传播思想文化的工具。于是,本来主 要是社交性、消遣性的SNS,在中国不知不觉中被赋予了更严肃的意义和更沉重的使命,变成了“微言大义”的“微博”。这一“中国特色”,对想在网上传福音 的人而言,是好消息。
从正面的意义来说,社交网络确实为基督徒走向人群、接触人群,提供了新的工具。基督徒当然可以用社交网络传播福音,就像基督徒可以用电话、电子邮件、路边广告牌等传福音一样。但如何才能更有效的利用社交网络,我认为还有待探讨。
社交网络作为工具和媒介,有自身的特点和缺陷。如果有心用它来传福音,首先要对其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不能急躁,不能过于“功利主义”。比如,在微博和推特 (Twitter)上,不时能看到基督徒抄发圣经经文或名牧语录,这当然是为了传福音。但我觉得,虽然这么做可能有些效果(如某段经文正好感动了有特定需 要的慕道友),但很多时候反而让不信的人反感、觉得生硬。而且这种单向的“广播”,是浪费了社交网络超强的互动能力。
我个人认为,有心传 福音的基督徒,不妨先“低调”一点,不必句句皆圣经、“言必称耶稣”,而是从小处做起,在平凡、细微之处见证上帝。我们需要认识社交网络个性化和草根性的 特质,把社交网络作为走入文化、走进人群的一个切入点。基督徒与其在社交网络上高言大志却自说自话,不如坦诚、真实地与网友互动,通过分享日常的感悟、对 时事文化的感想,反映出我们的信仰和不同于世人的世界观,做“荣神益人”的见证。
有人说“上帝在细节里”,我们的信仰是全人的,基督徒真 实的生命流露没有“圣俗二分”的余地。基督信仰最看重“关系”,福音不但要修复人与上帝的关系,也要修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交网络如果得到善用,能帮助 基督徒与他人沟通、建立彼此的关系、成为朋友,至少能为传福音铺路、在文化层面“松土”。这就已经很有价值了。
有基督徒朋友问我,有没有 基督徒通过社交网络引人归主的例子?确实有!一位常发福音信息、在推特上很活跃的基督徒讲,他已经通过推特,带领数位“推友”决志信主。但我相信,这样直 接的例子不多见、甚至罕见。窃以为社交网络能做的,更多是“撒种”、“松土”,而不是“收割”。
当然,除了跟慕道友分享信仰,越来越多的基督徒,也用社交网络跟主内弟兄姐妹交流、代祷、同工。在海外,基督徒用Facebook,关怀人、为人代祷、组织教会活动等,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国内教会的弟兄姐妹,也有一批在Google Buzz等上面,有深入的交流。
我在Google Buzz上,结识了一位国内的传道人(海外社交网络在国内多被屏蔽,Google Buzz是极少数的例外),他告诉我:“我认为SNS最大的益处,就是可以让我身边的人更多了解我的信仰。因为在办公室里,大家只看到我催人干活、出错、 回复邮件、写文档,但是不知道当我遭遇挫折和难处时,我是怎么想的。社交网络让他们知道,信仰是怎样帮助我走出困境的。
“社交网络把不同的朋友圈混合在一起,让教会的弟兄姊妹看到我工作中的劳苦愁烦,让我的工作伙伴看到信仰在我生命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SNS让我们在一个无缝的处境当中,表达信仰如何渗入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层面。”我对他的话,深有同感。
我在新浪微博、推特和Google Buzz上,常关注国内的文化人,主要是文化、时事、思想方面的。这些人大多数有一定的影响力,文字写得比较好看。其中有为数不多的基督徒,如小说作家北 村、财经学者(兼诗人)苏小和、音乐人李广平、经济学者赵晓等等。他们在微博上有众多的“粉丝”,和令人佩服的影响力。他们的微博都有信仰、福音方面的内 容。我为这些“基督徒文化人”感恩。
因我在网上的年头很长了,算是公认的“骨灰级的人物”。关注我的人当中,基督徒、非基督徒都有。我被 转发、评论得最多的帖子,都跟信仰有关。除了基督信仰和基督教文化的话题之外,我也常常讲些生活小事、亲子家庭、时事、历史等方面,或更轻松的话题。我尽 量不给网友“被传教”的感觉,但也从不隐讳自己基督徒的身分。如有网友问我“心中盼望的缘由”,我已随时准备好“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他们。
我盼望有更多的基督徒能够善用、多用社交网络,让“认识耶和华荣耀的知识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也盼望更多的基督徒能够借着社交网络,走入文化、走进人群,在平凡、细微之处,见证我们的信仰和上帝的荣美。
作者来自四川,现在乔治亚州工作。作者的基督信仰专题网页“基甸连线”,网址为 http://godoor.net/jidianlinks/ ;新浪微博网址: http://t.sina.com.cn/jidian55 )
Leave a Reply